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钩式分动外锁闭道岔日常维修的误区演示文稿

钩式分动外锁闭道岔日常维修的误区演示文稿

• 所谓外锁装置的解锁,表面上看是尖轨与 基本轨的解锁。但在原理上,首先是锁闭 杆的解锁。原因很直观,也很简单,锁闭 杆进入锁闭钩的凹槽后,钩头利用自身的 重量自动落下,此时,尖轨与基本轨即同 时解锁。那么,锁闭杆在解锁的过程中会 有哪些阻力呢?
——为什么不解锁之二:间隙 是这样消失的!
• 大家都知道,道岔正常转换时,两根尖轨的动作 顺序是斥离轨先动作。但在斥离轨动作之前,锁 闭杆有一个空动的距离,这是因为锁钩凹槽的长 度大于锁闭杆凸台的长度,这个长度差视锁钩及 锁闭杆型号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这个长度差要 小于锁闭量,因而,锁闭杆要完成解锁,斥离轨 需要移动一段距耄馐墙馑敝饕淖枇Α 正常 情况下,以ZYJ7型转辙机4000N以上的牵引力,这 个阻力完全不至于造成锁闭杆不解锁,当然,极 端情形下会有例外。
• 因而,在日常维修和故障处理中,甚至有一些技 术管理人员置溢流压力(ZYJ7型转辙机)应调整 为12.5Mpa的规定于不顾,将溢流压力盲目调高, 有的道岔溢流压力甚至调至压力表的顶端。不客 气地说,这真是无知者无畏的行为,其无异于饮 鸩止渴,不仅对不解锁和不锁闭无济于事,还会 将简单故障扩大化,一旦造成油路损坏,只能坐 以待毙,就只好坐等整组更换转辙机才能解决问 题了——或许,您见过这种事例,想想吧,这要 多长时间啊!
——外锁闭道岔真的就是万 无一失吗?
•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提速道岔的故障频 发却又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呢? • 根据本人长期现场维修的经验和对信号工维修水 平的了解,个人认为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 这种结构的外锁闭装置本身首先在设计上存在结 构性缺陷,这种结构性缺陷对日常调整又有着严 格的要求;二、相当一部分人又不能充分认识和 理解这种提速道岔的结构和原理,导致日常维修 中普遍存在着调整不当的现象。(待续)
——外锁闭道岔真的就是万 无一失吗?
• 我们只要稍微想象一下:如果锁闭杆与动 作杆失去了连接,你敢保证列车过岔时锁 闭杆就不会移动吗?
——外锁闭道岔真的就是万 无一失吗?
• 失去了连接的锁闭杆虽然在静止状态下仍 可以将尖轨与基本轨很好地锁闭在调整后 的位置,但由于此时的锁闭杆本身已经失 去了控制,而锁闭杆对于道岔的锁闭量仅 有35mm,列车过岔时产生的高频、剧烈的 震动极易将锁闭杆移动至解锁的状态,其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信号工朋友们在日 常维修中和施工中,万万不可在使用的情 况下将锁闭杆与动作杆甩开。
——为什么不解锁之一:告诉 您运动副间隙的概念
• 所谓运动副,是机械工程学的一个基础概念,简 单来说,就是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直接接触 的可动连接。如下图所示: • 按照运动副构件的接触形式,运动副的构件连接 分为高副连接和低副连接。高副连接的特征为构 件之间的连接是以点或线接触,之所以称之为高 副,是因为其承载负荷时单位面积的受力较大; 低副连接是构件之间的连接以面接触为特征,不 难想象,之所以称之为低副,自然是其承载负荷 时单位面积的受力较小。
——外锁闭道岔真的就是万 无一失吗?
• 钩式分动外锁闭道岔是铁路提速应运而生的产物, 也正是因此,这种外锁闭道岔被通俗地称之为提 速道岔。这种提速道岔被普遍认定的优势在于其 可靠的安全性能以及能够满足更高的正向和侧向 过岔速度的要求。但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结构 的提速道岔即使是在动作杆与锁闭杆失去连接时, 锁闭杆仍然可以通过外锁闭装置的结构本身,将 尖轨与基本轨锁定在密贴的位置。不过,这显然 是无限夸大了这种提速道岔优势的想当然的说法。 请看下图:
——为什么不解锁之二:间隙 是这样消失的!
• 但是,对于为什么钩头一紧,锁闭杆就会不解锁 的认识,我们许多人甚至一些技术管理人员乃至 专家往往都会陷入什么摩擦阻力、别卡,甚至是 表示杆、滑床板什么的误区,其缺乏常识的一些 所谓的理论依据也实在是贻笑大方,尤其是将其 因素归咎于工务设备,既令人汗颜,又毫无意义, 久而久之,也导致工务对电务心存芥蒂,电务自 身形象及信誉均大打折扣。那么,为什么“钩头 一紧”,锁闭杆就不能解锁呢?
——为什么不解锁之二:间隙 是这样消失的!
• 这就要回到本人前文所述的运动副间隙了。 当我们感觉到钩头过紧的时候,已经说明 尖轨的密贴力大于零了。而我们这种外锁 闭装置的结构特征或者说结构缺陷,决定 了当密贴力大于零的时候,锁闭杆所需的 运动间隙在理论上必然是小于零的,失去 了运动间隙的锁闭杆又如何能够移动呢? 这才是锁闭杆不能解锁的真正原因所在。 那么,锁闭杆所需的运动间隙是如何消失 的呢?请看附图2:
• 前文给大家简要讲述了运动副及运动副间隙的概 念和理论,应当说,对于稍有一些机械常识的人 来说,即便您从未听说过这个概念,但认识和理 解这一概念及理论也还是比较容易的——毕竟, 日常生活中对于各种日用品的使用也在不断地给 予我们一些机械基础常识性的启蒙。然而,在维 修实践中,根据本人的了解,事实远非如此。当 我试图向同行们讲述不解锁的唯一原因(当然也 有特例,后文或予述及)几乎就是由于密贴调整 过紧造成密贴力过大致使锁闭杆所需的运动湎恫 辉俅嬖谑保的人一点即通、恍然大悟,而更多 的人则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为什么不解锁之二:间隙 是这样消失的!
•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尖轨外锁闭装置 的结构,如附图1:
——为什么不解锁之二:间隙 是这样消失的!
• 请想象一下解锁的过程:当锁闭杆只需往 右侧移动35mm(锁闭量),进入锁闭钩下部 的凹槽,即完成了解锁。想象一下吧,这 应该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不能解 锁,就是锁闭杆不能先行移动35mm,进而 无法完成解锁动程。那么,有什么因素会 造成锁闭杆无法移动这35mm呢?
——外锁闭道岔真的就是万 无一失吗?
• 事实上,即便是对这种提速道岔普遍认定的所谓 可靠性而言,也仅仅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 这种提速道岔在实际运用中的故障率实在是太高 了。对此,相信从事提速道岔现场维修的朋友们 一定感触尤深。上道初期,这种提速道岔的故障 几乎是彼落此起,并且,多为机械故障,要么不 解锁,要么不锁闭。即使到了现在,故障频率虽 有所下降,但仍时不时地会冒一个出来。尤为关 键的问题还在于,绝大多数的故障都是重复性发 生却又不能完全控制。
——为什么不解锁之一:告诉 您运动副间隙的概念
• 前文述及,造成这种提速道岔动辄不解锁或不锁 闭的原因,实际上是由于这种提速道岔的外锁闭 装置存在结构性缺陷,而我们又普遍对此缺陷缺 乏认识所致。根据本人现场维修的经验,理解这 种结构性缺陷,对很多人来说确非易事。想要充 分认识和理解这种提速道岔外锁闭装置的结构特 征及其缺陷,需要一些机械工程学的基础知识, 而这不是信号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基于 此,在分析其结构特征及缺陷之前,本人在此先 简要引入运动副和运动副间隙的概念和理论,有 兴趣的朋友们如想更多地了解相关知识,可查阅 专业的样消失的!
——为什么不解锁之二:间隙 是这样消失的!
• 我们知道,锁闭钩对于尖轨的锁闭,是利 用钩头的钭面与锁闭铁钭面的接触并通过 锁闭杆的凸台将其顶住而做到的。这两个 钭面的角度基本是一致的,约为45度角, 为什么选择钭面的接触呢?这可以理解为 其设计上的精妙之处,也可以理解为是一 种无奈的选择。不难想像,钩头与锁闭铁 设计成直角接触,对尖轨的锁闭效果岂不 是更好吗?
• 与ZD6型道岔的外部装置相比,提速道岔外 锁闭装置的结构要复杂许多。并且,由于 外锁闭装置的关键部位均安装在钢轨的底 部且有锁框的遮挡,直观地去了解其动作 过程的确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尽管这 种结构的道岔已上道使用多年,相当一部 分的维修人员,直到现在仍对其结构和原 理模糊不清、一知半解。
——为什么不解锁之二:间隙 是这样消失的!
• 由于钩头与锁闭铁成钭面接触,这就造成 我们在调整密贴加装开程片时非常容易过 量。如附图2,过量的密贴调整片必然推动 锁闭铁按水平方向往右移动,而当所需的 移动距离不足时,锁闭铁就只能通过其钭 面强迫锁钩往下移动。如果,锁闭杆凸台 的高度为H1,那么,锁钩下落后所留给其 的高度H2就必然小于H1。当H2小于H1时, 锁闭杆所需的运动间隙必然是小于零的— —间隙就是这样消失的!(待续)
——为什么不解锁之一:告诉 您运动副间隙的概念
• 从事现场维修的信号工朋友们对于提速道 岔不解锁(或不锁闭)的故障,一定有着 感同身受的体验,很多人一定还多次遇到 过这种故障。我们大多数人对这种故障原 因的分析均倾向于理解为摩擦阻力过大或 是动力(牵引力)不足。
——为什么不解锁之一:告诉 您运动副间隙的概念
——为什么不解锁之一:告诉 您运动副间隙的概念
• 按照运动副构件的相对运动形式又分为移 动副、螺旋副和转动副,这个比较容易想 象,在此不再赘述。 • 运动副内的构件之间想要能够相互运动, 其前提条件是构件的连接之间必须存在间 隙,这就是运动副间隙,这个间隙在理论 上至少必须大于零。这一点,也比较易于 想象和理解,因而不再讲述。
——为什么不解锁之一:告诉 您运动副间隙的概念
• 之所以引入运动副和运动副间隙的概念和 理论,这是因为我们这种提速道岔外锁闭 装置的锁闭杆与锁闭钩及锁框的连接完全 就是一个移动副,而锁闭钩与尖轨(尖轨 连接铁)的连接则是典型的转动副,并且 均以低副的方式连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 试一下,您可以像画等效电路那样把外锁 闭装置给多画几遍,您很容易就会看出: 原来,锁闭杆与锁闭钩及锁框的连接和图 示的移动副完全一回事嘛!
——为什么不解锁之二:间隙 是这样消失的!
• 事实上,以本人对大量的此类故障的处理经验, 因为斥离轨移动时的阻力造成锁闭杆不能解锁的 现象极为罕见。绝大多数的不解锁故障,其特征 均为转辙机完成机内解锁后动作杆或者说锁闭杆 即不再能够动作,并且,几乎无一例外的均是由 于密贴力调整过大——比较直观的现象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钩头过紧”。对此,我相信很多人 都会有同感,因为,在遇到此类故障时我们一般 都会知道采用抽取调整片的方法来处理。
——为什么不解锁之一:告诉 您运动副间隙的概念
• 根据本人的经验,对于锁闭杆所需运动间 隙消失或不足的想象,对很多信号工朋友 们来说,确实比较困难。那么,为什么会 造成锁闭杆的运动间隙消失或不足呢?— —这就是我们这种提速道岔外锁装置的结 构性缺陷。(待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