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骨折
不存在部分性骨折。
骨量的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男性 女性
骨 量
绝经后骨质疏松 老年骨质疏松
年龄(岁)
8 12 16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脆性骨折治疗难点
• 患者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量丢失,加重骨质疏松症
• 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 难
• 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 植骨易被吸收 • 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期长,易发生骨折延迟长愈合甚 至不愈合 • 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风险明显增大 • 多见于老年群体,全身状况差及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 ,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致死率及致残率高
Melton and Kallmes. Acad Radiol 2006;13:538
13
各部位骨折后活动受限的天数
150 135 120 100 76
天数
73
65 52
50
36 23
0
腰椎
髋部
踝
肱部
胸椎
腕部
脚趾
足
14
H Fink, et al, Osteop Int 2003;14:69
死亡的风险随骨折椎体的数量而增加 (来自FIT试验)
• 骨质疏松性骨折,也称为脆性骨折,或者低应力骨 折,是指在日常活动状态下或者轻微创伤(从站立 或者更低高度跌倒)即可发生的骨折
防治骨质疏松预防骨折
医学界已将这三种疾病放 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骨质疏松在世界常见病、 多发病中已跃居第七位, 患者人数超过2亿。 治疗高血脂 预防心肌梗塞 治疗高血 压预防中风 防治 骨质疏松 预防骨折
骨松性骨折及其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症诊断
• 骨质疏松症诊断: a) 意义:早期诊断→防治; b) 临床诊断指标: 脆性骨折
骨矿含量测量(BMD):
骨质疏松分类
原发性:
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
Ⅱ型-老年性或退化性骨质疏松
继发性:
内分泌疾患、药物、失重、制动、废 用
骨质疏松症诊断
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指标:
• 脆性骨折:
*P<0.05,骨质疏松 vs 对照组 骨质疏松组
骨折处骨密度(10-2/cm2)
* *
对照组
*
4周
6周
12周
18周
骨折后时间
Wang Jianwei, et al. China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2005;8:111-116.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愈合延迟
62岁 男性 术后1年
65岁 女性 术后8月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固定困难
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骼 质量差,内固定物的把持力 往往不足。极易导致固定的
失效;内固定物的松动、断
裂。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固定困难
骨质疏松导致假体松动
假体松动发生的原因
假体周围骨质疏松——主要原因
• 人工关节术后,在假体周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骨溶解和骨丢 失现象,这是局部骨质疏松的表现,是导致假体松动的主要 原因
韦永中.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77-79
骨质疏松导致再骨折
62岁 男性 行假体周围骨折术后1月再骨折
骨质疏松导致再骨折
78岁 男性 椎体成形术后2月再骨折
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处成骨细胞少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愈合质量降低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处骨密度降低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处最大负荷降低
IOF. Capture the fracture. 2012;2008中国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17
手术治疗的目的
缓解疼痛
稳定骨折 重建功能
手术治疗的方式
椎体压缩骨折 — 经皮椎体成形术 股骨颈骨折 — 人工关节置换术(半髋、全髋)
若年龄及骨折类型适合亦可选择内固定术(空心螺钉、钉板系统)
股骨颈骨折
• 老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高,股骨头坏死 率高,若移位不明显,经牵引复位后可采 用三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若内固定疗效 不确切,可考虑关节置换。对于高龄老年 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应该把股骨头置换 作为首选。
手术选择
• 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还是全髋关节置换, 主要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预期寿命 、髋臼有无破坏而定。
IOF. Capture the fracture. 2012
16
脆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脆性骨折有别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既要重视骨折本身的 治疗,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脆性骨折 的基本原则; 合理选用骨质疏松药物,有利于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或发生 再次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 骨折。
• 该部位是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为解剖薄弱处 ,一旦遭受外力,容易发生骨折。 • 在中老年,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随着年龄增 加,逐步上升其与高龄及女性绝经后的骨质疏松 相关。 • 对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多采用锁定加压钢板(LCP )内固定。
K Ensrud. J Am Geriatrics Soc 2000
15
次级骨折预防的意义
骨折引起骨折 骨折本身是再次发生骨折的强预测因子 已经发生过骨折的患者较同年龄无骨折史的患者再发骨 折的风险升高1倍 大约有半数发生髋部骨折的患者之前发生过骨折,而约 1/6的绝经后妇女有脆性骨折史。 已有多种有效药物可以降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这些药 物已经证明可以显著降低有或无骨折史的患者再次骨折发 病率。 如果能对出现过脆性骨折的患者进行常规的循证医学为基础 的二次骨折预防医疗,将会是打破脆性骨折循环的好机会。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处成骨细胞少
对照组
骨质疏松组
骨质疏松大鼠与对照大鼠行左侧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骨折后第 4周时,对照组大鼠骨痂处,骨小梁周围成骨细胞数量多,而骨质疏 松组大鼠的骨痂处,骨小梁周围成骨细胞数量少
Wang Jianwei, et al. China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2005;8:111-116
• 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高 龄患者术后活动少满足日常要求。
空心加压螺钉固定
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
• • 骨折固定包括髓内 固定和髓外固定。 髓外固定系统属偏心性固定,目前经典的手术 是动力髋螺钉(DHS)、滑动髋螺钉(SHS)、髋部 解刨钢板等,由于偏心固定对不稳定的粗隆下骨 折固定稍差。 • 髓内固定系统属中心性固定,力矩较小,包括 髋部髓内针(IMHS)、股骨重建钉、Gamma钉、 股骨近端髓内钉(PFN)、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针( PFNA),现主要以PFNA多采用。
12
一个急性的疼痛性的骨折意味着 发生其他骨折的风险增高
骨折 椎体骨折 相对风险
(95%置信区间)
11.1 (9.7–13)
髋部
腕部 近端肱骨
2.1 (1.6–2.7)
1.5 (0.9–2.3) 2.3 (1.4–3.4)
骨盆
肋骨
8.3 (6.2–11)
3.5 (2.7–4.5)
胫骨/腓骨
1.9 (1.0–3.2)
股骨粗隆间骨折 — DHS、PFNA内固定术
桡骨远端骨折 — 钉板系统内固定术
手术治疗的方式
椎体压缩性骨折 (VCF)
正常的脊 柱
发生骨折的脊柱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症状
急性表现
突然出现的背疼,有轻微的外伤史或没有外伤 史
慢性表现
• 身高降低 • 脊柱畸形 (“Dowager’s驼背 ”) • 腹部隆起
Levi N=98
Cartidge 、 Coates 、 Greenough 、 Sim 、 Taine 和 Levi 等人分别进行的六项随 访17-56个月的研究中发现: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全髋置换术后易发生假体松动。
N.Levi er 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sk and Safety in Medicing 1996;8:211-216
PKP 适应症
• 适于椎体发生骨折后的复位重建和固定, 以提高患者的功能和行动能力 • 18岁以上并且骨架成熟 • X光检查所确定的骨折层面和患者查体情况 一致 • 背部和腿部的疼痛与检查所示的骨折层面 一致。
椎体压缩骨折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 行术
髋部骨折
• 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致畸、 致残率高,康复过程慢,病死率高,常并 发其它内脏器官或系统疾病。 • 卧床制动后加速骨质疏松。 • 骨折前就卧床的患者及情况差的患者不建 议手术。 • 手术包括:外固定架,内固定,人工关节 置换等。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处愈合质量降 低
对照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骨质疏松组
骨质疏松大鼠、对照大鼠行右侧股骨骨折,不锈钢针固定,骨折术 后第3周时,组织形态学检查显示:骨质疏松组大鼠的骨小梁连接显著 低于正常对照组
Namkung-Matthai R, et al. Bone. 2001;28:80-86
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处骨密度降低
椎体骨折 男性:5% 女性:16%
髋部骨折 男性:6% 女性:17.5%
WHO Study Group , 1994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843 , Geneva : WHO , 1994. 1-129.
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表现
• 一般表现:疼痛、压痛、功能障碍。
桡骨远端骨折钉板系统内固定术
骨质疏松对手术治疗的影响
骨折愈合时间延迟 骨折的固定困难
植入物及假体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