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用水概况

农业用水概况

宝鸡市农业用水概况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农村的命脉。

我市地处干旱缺水地区,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地区因水而穷、为水而愁、被水所困,打开龙头哗哗流下自来水,曾经是农民世代追求的奢望。

经过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多年努力,到目前,宝鸡市279万农村人口中饮用自来水的人口已经达到1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3%,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超过一半的村子已吃上了自来水,龙头拉进了院子或厨房,群众洗衣也不用到河边、井边去了。

自来水给农村带来的不仅仅是方便,更重要的是安全卫生和生命健康。

自来水进农村,使农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经营结构等,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正因为此,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解决自来水的村民欢欣鼓舞,待解决的村组群众情绪高涨、衷心支持。

按照全国总体规划,我国到2010年底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至2020年底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

我市目前集中式自来水工程2020多处,279万农村人口中饮用自来水的人口1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3%,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和省政府加快农村饮水困难工程相继启动,新一轮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热潮已经兴起。

我市5年解决55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也是农村饮水工程投资最多、开工项目最多的一年,年内用于农村饮水工程投资将达1亿多元,建设农村饮水工程300余处,工程将在年内全部完成,15万农村人口将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具体情况:宝鸡市位子陕西省关中西部, 跨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 以秦岭分水线为界。

全市土地面积18656.80 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54.5% 丘陵占26.5 % , 塬地占14% , 平川地占5%。

渭河流域的宝鸡地处东径106°18′~108°03′,北纬33°35′~35°06′。

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全市总面积18172平方公里。

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北部山区、中部川塬、南部秦岭,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

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

因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明显,加之近些年来渭河河道的破坏和水质的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作为渭水流域的农业区,在占有众多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拥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因素,面临许多潜在的威胁。

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建设。

宝鸡市土地总面积18143.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6.26万亩;园地65.8万亩;林地1488.7万亩;牧草地153.19万亩;其它农用地49.96万亩。

目前宝鸡人均耕地面积1.43亩,土壤类型多样,以黄绵土、褐土、粽壤为主,共有15个土类,34个类,84个土原,286个土种。

渭水流域的农业区地形复杂,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总面积26.5%;川原占总面积17.5,渭河横贯其中,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

宝鸡市总人口376万,非农业人口73万。

现阶段有农民277.9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进一步增多,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该农业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蔬菜瓜果为副类。

河流域的农村水资源利用类型主要为生产(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两种。

生活用水基本都是地下水,水质较好,除个别村限时限量供水外,大部分村供水时间没有严格限制,水价一般在0.6元左右。

灌溉用水包括引渭渠的水和一部分地下水,其中地区不同渠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比例不同。

绝大部分农田采用漫灌的形式,灌溉用水采用按小时和按水量两种形式来计费。

存在问题a.水资源浪费。

农田灌溉的漫灌形式严重浪费水资源,并且,许多人现在的节水意识很差,也导致水资源一定的浪费。

有些农村水费很低甚至不收,这样导致村民不知道节约用水,因为用水的多少和他们的利益关系不大。

b.地下水位下降。

由于生活和一部分生产用水都来自地下水,使得地下水的开采过度,造成渭河流域的地下水水位下降;现在,渭水流域农村的饮用水都是从地下开采的,对地下水位造成很大影响c.水污染(农村面源污染)。

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农村部分水资源的污染。

另外,有些村子还有工厂,如造纸厂,这些工厂对农村的水资源造成很大污染,对农民的健康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渭河的影响a.水资源不合理使用加剧了渭河谁短缺,由于水的浪费加大了人们开采地下水的力度,进而造成渭河地下水位下降。

b.水质进一步恶化。

我们沿渭的考察中,几乎没有村子的生活污水是经过处理后排放的,都是直接排入渭河或其支流,对渭河的水质有较大的影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多种问题。

现的问题及分析在饮水上,大部分农村的水质都比较好,有少数村民反映水质差,水有很大气味,用之前要沉淀。

许多村子在水的价格上也不一致,水的价格由各村具体定,价格的定位与本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好的村子水费便宜,有的村子甚至不收水费。

在水质上,有关部门应严格把关,定期测量水质,以保证农民饮水健康。

对水的价格应作一定调整,尽量利用价格机制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1]《注重和关注农村环保工作》(作者:高翔韩丽荣苏辉《陕西环境》2006年第一期)[2]《农民对环保有“六盼”“六期望”》(作者:雷军红陕西省合阳县环保局《陕西环境》2006年第一期)[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家园》(作者:王本忠 2006.7.29)[4]《财政紧约束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作者:廖家勤 2006.12.16)[5]《浅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研究》(作者:张晓红 2009.2.20)[6]《制度变迁下的农村人才与农业产业化》(作者:曾园根 2008.9.1)[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作者:陈彬文 2004.5.26)[8]《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分析》(作者:杨明伟 2006.5.25)[9]《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作者:郝龙双 2009.5.23)[10]《切实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努力构建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张恒亮陕西省建设厅副厅长《陕西环境》2006年第5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降水不能满足当地作物生长时, 水文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高低起着较大作用, 一个地区水文条件的优劣, 在于水量的多寡、分布和变化规律与当地作物生长对水分的要求相适应的程度宝鸡市水利资源比较丰富, 年降水量 600 一700 毫米, 折合每亩有400-467 +立米水。

地表径流42.8亿立米, 其中可利用的水量约为14亿立米, 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6.4亿立米, 则共可利用的水量20.4亿立米, 平均每亩耕地262立米水。

这样每年每亩耕地共可有水量 662-729立方米, 是完全可以满足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对水分的需要。

但由于水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地少水多的山区, 水量丰富有余;而地多水少的川源区, 则缺水严重。

地下水主要富集在河流两岸阶地区。

水土资源的这种分布状况,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

既不能充分利用水利资源, 又不能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 因此调整水土资源矛盾, 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工作, 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宝鸡市水电局, 《鸡宝市水文手册》1973人民引渭管理局, 陕西省人民引渭灌区水利工程大检查工作总结 1973西北大学地理系, 宝鸡市自然条件的农业评价与改造利用途径 1974宝鸡市水电局, 宝鸡市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1973宝鸡峡灌区管理局, 宝鸡峡引渭灌区实现高产稳产总体现划意见 1973眉县人民渠管理局, 关于灌区水利工程大俭查的总结报告 1973附参考资料: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端,市区南临秦岭,北依塬面,渭河东西穿城而过,清姜河、金陵河、石坝河、清水河等十几条河流南北汇入渭河。

历史上的宝鸡曾经“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水丰草茂,素有“关中水龙头”之称。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候变暖,河流干涸,过去水丰清澈的条条河流如今断流,或成季节性河流,或成纳排污水的渠道。

目前市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495立方米,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0%、全国平均水平的25%。

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宝鸡市是内陆最缺水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宝鸡城市发展,对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地下水因其方便经济,成为众多企事业单位的用水首选,不少企业自己打井,遍地取水现象十分普遍,仅市区各企事业单位就拥有自备水源井291眼,井群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56眼,年开采地下水5400万立方米,日平均开采量15万立米,占到市区日总需水量的70%左右,而利用地表水向市区供水的城市供水企业供水量只占到城市总需水量的三分之一。

自备井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市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不断加深扩大,区域地下水位以平均2米—5米的年降幅下降,最大年份降幅8.05米。

市区目前地下水位与1976年相比,下降了36.69米~69.22米,姜谭、十里铺、石坝河等地区,超量开采现象尤为严重,最大下降动水位达90多米。

地下水资源的过度透支,使水资源持续性遭到很大破坏,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宝鸡的水资源状况:宝鸡是个工业重镇,用水量大,但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仅994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44%;市区人均水资源量更少,仅495立方米,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那么在世界上就更少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