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②词语:固、鸿毛、法西斯、精兵简政、五湖四海、死得其所……
教学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黑色)
二次备课(红色)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言,积极讨论。)
5、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教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
2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主备人
陈毓媛
二次备课人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3.学科关键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反思
(蓝色)
教学课题
为人民服务
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
2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主备人
陈毓媛
二次备课人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鸿毛、送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3.学科关键能力目标: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随想、心灵的独白……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2.出一期缅怀革命先烈的小报。
板书设计
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课堂作业
课堂小练笔
回家练习
继续阅读革命题材小说,完成读后感100字
3.探究主人公:据你们了解,张思德是一个怎样的人,会令毛泽东如此敬重?(可以用课件播放相关资料,教师随机引导并补充。)
4.讲明背景: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不幸牺牲。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注意不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演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6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读通课文:指定6位同学逐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订正。要求:达到演讲的第一步──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有一定的语气变化。
2.学会字词:可以采用毛遂自荐的方式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
①生字:鸿、鼎、旺、炊。
(可以点4名同学上台板写并组词,其他同学观察笔顺、字形是否正确,尤其是“鼎”字,共12画,第6画为重点。注意读准字音:悼dào炊chuī 受难nàn送葬zàng)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学科关键能力目标: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难点
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黑色)
二次备课(红色)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五、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教学过程(黑色)
二次备课(红色)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课
1.初知作者: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毛泽东)。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同学们对他了解多少?(教师相机引导,初知毛泽东。)
2.析课题: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讲稿,是毛泽东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的演讲?(学生自由阅读“资料袋”后回答。)
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课堂作业
课作本
回家练习
结合“课外书屋”,选择一本革命题材小说阅读,完成摘抄一篇
教学反思
(蓝色)
教学课题
灯光
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
1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主备人
陈毓媛
二次备课人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思考,互相讨论。
(1)“我”为什么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