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语文半期考试(有答案)

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语文半期考试(有答案)

2016-2017学年下期半期考试语文(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适用范围:16级中专班)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

(共30分,每题3分)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熨.帖yù潋.滟liàn 禅偈.jì濒.临bīnB.岑.寂céng 狭隘.ài 斟酌.zhuó赘.语zhuìC.寒噤.jīn 雾霭.ǎi 狷.躁juàn 尺牍.dùD.裨.益pì酽.黑yàn 惬.意qiè淬.火cuì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A.锱铢必较望洋兴叹契而不舍无空不入B.震耳欲聋举一反三恍然大悟咬文嚼字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所向披靡不虞之隙D.欲壑难填惊鸿一瞥渺无人烟不速之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进一步说,我们是为了________我们的生命才有生活……②___________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③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__________与控制。

④文学是_________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A.保持谨慎确定艰苦B.维持审慎确定艰苦C.保持谨慎准确艰难D.维持审慎准确艰难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摔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眉山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D.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A.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C.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

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7、读读下面几句话,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像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B.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

C.水像白花花的“珍珠”,长流不尽。

D.罗丹好像跟谁说悄悄话似的。

8、下列选项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因击沛公于坐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⑦皆为龙虎,成五彩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⑩毫毛不敢有所近A.①③⑥⑦⑨ B.②④⑤⑦⑩C.②④⑥⑧⑩D.①③⑤⑧⑨9、下列作家作品对应无误的是()A.《淡之美》——朱光潜 B.《咬文嚼字》——李国文C.《鸿门宴》——司马迁 D.《劝学》——孟子10、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句是()A贵校师生十分热情地请我作报告,校长亲自在门口恭候光临,我很受感动。

B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请您留步,恕不远送了。

C阁下能光临寒舍,真使蓬荜生辉,你感到十分荣幸。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二、填空(5分,每空1分)11、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

13、蚓无爪牙之利, _____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25分)(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木直中绳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1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故木受绳则直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4.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日地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知识明了,而且行动没有过错。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快,却有很多人听到。

(二)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

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

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 《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

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 )。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

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15、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5分)(1)________(2)_______(3)_______(4)______ (5)________A、学富五车B、柳腰桃面C、端木遗风D、春花秋月E、柳岸灞桥16.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A.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达到艺术美。

17.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推”字意境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