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原则(ppt)
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 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
结论: “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核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二)“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 1、治标与治本 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 首见于《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急则治标、缓则 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
2、预防性治疗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依据: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 从局部联系整体。 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第二节 治则 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
一、基本概念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
治则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标本同治——二者兼顾
标本治疗三步骤
急则治其标:
应用原则: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 疗——救急措施
注: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的必要前 提
例: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 血病因病机
蛔厥腹病——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 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先治外感再治宿疾 本病。 《内经》: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 中焦胀满——药食不能纳入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地 反映出本质。
结果: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 之消除。 常用治法:
寒——证候属性 ※ 寒者热之
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具体运用
基本精神: 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 治疗上的先后主次。体现了处理疾病过程中各 种矛盾的灵活方法,体现了重点突出、措施有 节的治疗步骤。
标与本的不同含义 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 本有多种含义。
从邪正关系而言 从疾病关系而言 从病变部位而言 从发病时间而言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
调摄精神
避免不良刺激
饮食有节——节度
保养
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
起居有常——规律
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 件)
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防邪侵入 避开邪气
环境卫生 目的:防止病邪侵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方法 1、早期诊治
早期诊断——贝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 自觉症不明显;虽病较重,但症状隐匿, 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 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 萌芽阶段)
中医防治原则(ppt)
中医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含义
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 《内经》谓之“治未病”
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 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 二、预防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 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 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 病的关键)
正气为本
邪气为标 病因为本
症状为标 在内为本(本质)
在表为标(表象) 先病为本(原发)
后病为标(继发)
注: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 层次上的概念。
治病求本——含义明确而单纯,指能决定疾 病病理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
标本之本——相对于标而言,随不同运用范 围,有多种含义。
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 ※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治本”为要。
操作: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本继而 治标。
例:肺阴虚咳嗽—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 阳虚水肿——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
标本同治
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 治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
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
例:
气虚外感——益气解表
阳虚水肿——温阳利水
危及生命 大小便不利——邪无出路 例: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 注:
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 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缓则治基本
应用原则: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病证而 采取的常用治则——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 义。
注:1、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 2、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
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对待,
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重。
总结:
本重于标,必须治本
治标与治本
标急于本,暂时治标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
种治疗原则。
正治法 含义: 正:正规、常规
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又称“逆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 进行治疗。 适应:
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 括性、指导性)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 有灵活、多样性)
注: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 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 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 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
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 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莫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之说
※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的。
《内经》“标本相移” 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 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的转移而调整
临床治疗:
可直接治本——一步到位 分清病证标本缓急, 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 先治其标——再治其本
二、 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
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
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
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
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
(一)含义
病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本 病性——本于阴阳
病机——谨守病机
现代医家认为:
求——辨
本——证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 因为“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