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1、知识储备
(1)常见的语言风格
①平淡质朴(陶渊明)②辞藻华丽(杜牧)③明白如话(白居易)④婉约含蓄(李商隐)⑤清新自然(王维)⑥雄浑豪放(苏轼)⑦清幽淡雅(李清照)⑧沉郁顿挫(杜甫)(2)答题思路
①指出其语言风格类型;
②结合诗句举例说明之;
③分析其塑造形象或表达情感的作用。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干曲(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请赏析其语言风格。

请你试做:
老师作答: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赏析其语言风格。

自己作答:
参考答案:
【《长干曲(其一)》译文】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

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长干曲(其一)》鉴赏】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

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诗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

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

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

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

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

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

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春怨》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

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春怨》鉴赏】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

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

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

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

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

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

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

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

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

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

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

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

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

诗歌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