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黄帝内经_中的阴阳五行学

_黄帝内经_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吕丽范思洁徐猛郭崇林(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随着社会人文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探寻未知事物的眼光从外界的自然宇宙,慢慢转变为认识人体本身。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黄帝内经》通过古人对自然万物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人体本身,由内向外看其身体器官的特质与筋脉阴阳的品性,将人体本身放在自然界中,讲究顺其自然,因循四季变迁。

这种讲究自然调和的自然观中,蕴含着阴阳五行学的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其主要是说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利用这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的关系来为我们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还将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身体的五种脏器肝心脾肺肾,同样与一年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相对应,这样的配比方法告诉我们怎么养生何时养生,同样也告诉了我们身体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自然四季再或是五行都是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的,我们要保持我们的身体的平衡和自然界的无穷无尽,同时也要知道自然万物与人体本身同样也存在着相乘相侮,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分寸,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同样要注意,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

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说的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说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月落日升而度过的,从未看到过日月同在天的正中这样的现象。

如一年四季,如果说夏为阳胜,冬为阴胜,那么四季的轮转也是一种阴阳此消彼长的现象。

我们所说的阴阳平衡绝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运动着的平衡,只有阴阳之间有消长运动的发生,才能维持生命的动态,保证万物无限的发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这里说的是阴阳之间的制衡关系,利用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用水制阳,用火消阴。

也是用来说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

阴阳之间本身存在着发生、升降的演化规律的。

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破坏了正常的升降规律,阳应升反而下降,阴应降反而上升,这时就会出现“阴阳反作”的现象。

这种异常规律在病症中表现为清气应升反而降者,则生飧泄;浊气应降反而升者,则生胀。

这就是“病之逆从”,也就是说由于阴阳升降的不和规律而出现的病症。

清气具体指脾之清阳之气,在正常的情况下,脾气主升以敷布全身,其性温和,可以使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

飧泄,完谷不化的滞泄。

王冰曰:“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

”因为脾之清阳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反而下注大肠,就会形成虚寒的飧泄。

在人体内阴阳的消长是有一定规律的,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因循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为身体正常的阴阳平衡打下基础。

2.“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简单说就是阴阳各司其职,但又相互制约平衡。

我国最早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中庸之道”,追求的便是阴阳和合的和谐之道。

道家思想中“上善若水”,同样也是追求一种阴阳调和的温润和“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广博心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他的意思是:清阳上升,积聚而为天,浊阴下降,积聚而为地。

阴主安静而阳主躁动,阴阳之气既能生、长万物,又能杀、藏万物。

阳的运动可以化生清气和能量,阴的运动可以构成有形的物质。

“阴生阳长”是阴阳之治,就是阴阳平衡之时;“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

也就是说当阴阳处于和合的状态时,阴阳是可以生发生长的,而当阳亢阴凝时,就会出现焦枯,固闭的情况。

从这之中也就让我们知道,阴阳之间的制约平衡造就了万物的生长生发,同样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一定要讲究阴阳制衡,不食极寒极热的食物,如果要食用也一定要找到阴阳制衡的办法。

比如说,中国人讲究食法,鸭子的性凉,所以我们吃鸭子一般要用烤的,这样可以减轻鸭肉本身对人体的影响,除了美味可口,这也是北京烤鸭能够传承下来的理由之一。

3.“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也就是说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

互根其实就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比如说,阴和阳,天和地,上和下,寒和热,动和静,散和聚,虚和实等。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如果没有阴就没有所谓阳,没有上也没有所谓下,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

阴是阳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反之,阳是阴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医贯·阴阳论》中说到:“阴阳又可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无论是阴阳之间的消长关系,还是对立制衡,再或是相生相化,互根互用,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人还是世间万物,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穷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达到极致。

这是自然教会我们的道理,在不停运动的基础上才有了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规律。

二、《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黄帝内经》主张由内向外看,先寻找自身的秘密,自然界中的奥秘也很自然的就解开了,人的身体包含着脏腑,由经络连接而成;肌肉之大会小会,与骨骼相连;阴阳经脉配合穴位,使得人成为了大自然最完美也最复杂的作品。

所以阴阳五行在人体结构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五行可代表人的五脏,五官,五音,五志,亦可代表人能分辨的五色,品尝的五味等。

五形之间的关系可分成两个方面,一则是当五行运作正常,那么五行之间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当五行之间关系异常克制,那么就会出现相乘相侮,过犹不及的现象。

1.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这也就是好说五行中的某一位是与自然中的其他物质环环相扣的,比如,南方可以生热,而热又可以生火,火会生苦等,以此类推。

这告诉我们万事万物不是孤立的一个单位,而是处于一个环形链状中的某一环节。

这也四为什么在生物链中破坏其中一环,就会导致整个链条瘫痪。

人体也是一样的,某一部位的受损多多少少会牵扯全身发生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下转第41页)4307/201307/2013清秀飘逸、或粗犷豪放等不同的艺术个性。

篆刻文字结构多变,笔划有长短粗细、疏密有致、舒展伸缩等。

篆字书体很多,常用的有小篆、缪篆、大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发展与中国文字演变紧紧相连。

从甲骨文、钟鼎、篆籀、金文,到石鼓、诏版、砖瓦、钱币及东周各国的大篆异文,经过“秦八汉六”对文字的不断调整,到汉魏晋唐出现的隶、真、行、草的统一规范文字,完成了中国文字独特的演变发展之路。

篆刻艺术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经过了周秦两汉及明清两次的发展高峰。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人画,诗、书、画、印,四美俱全,一度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

第三,少林与太极。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特别是近几十年武打电影让中国功夫名扬海内外,留学生一说起中国功夫都列举出很多明星来,例如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卧虎藏龙、功夫熊猫等国际知名电影更是让中国功夫走遍全世界。

中国武术之乡众多,单单一个河南省,就是中国两大著名拳种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源地,其中嵩山少林寺更是闻名天下。

少林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历史上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每每提起少林寺,留学生都摩拳擦掌,高声呼喊“我要上少林寺学拳”。

了解少林禅武合一特征可以帮助留学生多角度的了解中国武术文化。

留学生也想学太极拳,他们认为太极拳像瑜伽一样,让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目前我国正在将中国武术大力推向世界,太极更因参加人数最为广泛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武术运动,被中国武协视为武术进军奥运会的突破口。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武学理念与柔和易学的招式,受到没有武学基础和想达到更高武学境界的外国朋友的喜爱,他们学习太极拳的热情很高,2012年山西传统杨氏太极拳第四届国际邀请赛中就有来自五大洲18个国家33个城市的代表团参赛,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太极拳功架自然到位、动作柔中带刚、行云流水,从中可见太极拳在世界的传播的成功与广度,验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至理名言。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道家哲学和道教养生术,它遵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理念,通过太极拳演练,可以帮助演练者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

留学生了解并学习太极拳,进而明白让太极拳能够四两拨千斤、柔弱胜刚强的不是招式和蛮力,而是武当代代相传的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精神,明白“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第四,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与传递着传统。

人们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群体性庆祝活动,其核心功能在于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亲族团结、社会和谐,培育人们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喜庆的锣鼓鞭炮、大红的灯笼、浓郁中国特色的民族歌舞和精彩的舞龙舞狮表演使得外国留学生身心雀跃、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令他们为之倾倒,也是他们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他们很喜欢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喜欢饺子,愿意感受烟花爆竹红灯笼的热闹气氛;了解清明时节中国人都回乡祭祖寻根,缅怀先烈的感恩情怀,积极参加、亲身体会在春寒料峭中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去亲近大自然。

更别说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合家团圆,那种节日的浪漫诗意,充满人间温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留学生回国时都不忘带上一个中国千年结,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他们都会打国际长途电话为我们送来美好祝福,这份感动无不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极大感召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