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综合版)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综合版)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2016年夏)(13/14级水保13级保护区14级梁希材料)第一章植物水分代谢1、植物体内水分存在形式及其与细胞代谢的关系:1)水分在植物体内通常以自由水和束缚水两种形式存在。

自由水是距离胶体颗粒较远,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分。

束缚水是较牢固地被细胞胶体颗粒吸附,不易流动的水分。

2)代谢关系:自由水参与各种代谢作用。

可用于蒸腾,可作溶剂,作反应介质,转运可溶物质,故它的含量制约着植物的代谢强度;自由水占总含水量的比例越大则植物代谢越旺盛。

束缚水不参与代谢活动,不易丧失,不起溶剂作用,高温不易气化,低温不易结冰,但是植物要求低微的代谢强度度过不良的外界条件,因此束缚水含量越大植物的抗逆性越大。

2、植物生理学水势的概念(必考):同温度下物系中的水与纯水间每偏摩尔体积的化学势差。

3、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逐一解释):植物细胞水势由溶质势、压力势、衬质势和重力势构成。

(溶质势是指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压力势是指由于细胞壁压力的作用增大的细胞水势值;衬质势是指由衬质所造成的水势降低值;重力势是指水分因重力下降与相反力量相等时的力量,增加细胞水势的自由能,提高水势的值。

)成熟细胞水势组成:溶质势、压力势典型细胞水势组成:溶质势、压力势、衬质势干燥种子水势组成:衬质势4、细胞吸收水分的三种方式及动力:渗透吸水(主要方式),主要动力是水势差(压力势和溶质势);吸胀吸水,主要动力是水势差(衬质势);代谢吸水,主要动力是呼吸供能。

5、细胞在纯水中的水势变化:外界水势> 细胞水势,细胞吸水,细胞溶质势上升,压力势上升;细胞水势与外界水势平衡时,细胞水势=外界水势=0 ,细胞水势=溶质势+压力势=0,溶质势=压力势;细胞在高浓度蔗糖(低水势)溶液中的水势变化:外界水势<细胞水势,细胞失水,浓度上升,溶质势下降,压力势下降,原生质持续收缩,当压力势下降=0,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水势=溶质势+压力势,细胞水势=溶质势+0,细胞水势=细胞溶质势,外界水势=外界溶质势(开放溶液系统),外界水势=细胞水势,外界溶质势=细胞溶质势(可测定渗透势);细胞间的水分流动方向:相邻两细胞的水分移动,取决于两细胞间的水势差异,水势高的细胞中的水分向水势低的细胞流动。

6、植物吸水的器官:根系,主要部位根尖(根冠,分生区,根毛区和伸长区)植物吸水的途径:两种途径非质体途径(质外体途径):没有原生质的部分,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或管胞。

水分自由扩散,又称自由空间。

共质体途径(细胞途径,跨膜途径):生活细胞的原生质通过胞间连丝组成整体。

7、根部吸收水分的动力:根压:根系生理活动引起液体从根部上升形成的静水压,主动吸水(消耗呼吸作用能量);蒸腾拉力:由地上部分的蒸腾作用引起水势差促进根系吸水,被动吸水(不消耗自身能量);根部吸收水分的方式:主动吸水与被动吸水。

8、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向外界扩散的生理过程;意义:(1)引起被动吸水;(2)降低叶温;(3)有助于矿质的运输;(4)气孔开放,有利光合作用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指标:蒸腾强度(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散失的水量。

蒸腾效率(比率):形成干物质g / 消耗1Kg水。

蒸腾系数(WUE):形成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克数。

9、气孔运动机理的三种学说:(1)淀粉--糖互变学说:此学说认为保卫细胞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细胞质内pH增高,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保卫细胞水势下降,从周围的细胞中吸收水分,气孔便张开,在黑暗中则相反,气孔关闭;(2)钾离子吸收学:ATP质子泵使得钾离子进入保卫细胞。

保卫细胞中积累较多钾离子,水势降低,水分进入细胞,气孔张开;(3)苹果酸生成学说:细胞质中的淀粉通过糖酵解作用产生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在PEP羧化酶的作用下,与碳酸氢根离子作用,形成草酸乙酰,进一步还原为苹果酸进入液泡,降低液泡水势,水分进入保卫细胞,使气孔张开。

10、ABA对气孔运动及抗逆性的影响11、高大乔木水分上升的学说(内聚力学说):叶片蒸腾失水后,便从下部吸水,所以水柱一端总是受到拉力;与此同时,水柱本身的重量又使水柱下降,这样上拉下堕使水柱产生张力,根据内聚力学说,水分子内聚力比水柱张力的大,故可使导管内水分呈连续水柱状态,水柱整体上升即可运输到顶端。

12、影响蒸腾作用的内外因素:内因:斐克定律(物质的扩散速率与浓度差成正比,与扩散阻力成反比。

)外因:光,大气湿度(水气压),大气温度,风。

以下为水保14级重点内容:1、植物细胞水势的构成(逐一解释)2、植物气孔运动机理——钾离子吸收学说3、根系运输水分的途径及其特点4、水分在植物中的作用表现在(考过):5、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6、根系截获7、质外体,共质体第二章植物矿质营养1、植物必需元素的标准(概念):(1) 必需性:是植物正常生长、生殖所必需的元素,若缺乏该元素,则植物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2) 不可替代性:其作用不能为其他元素所代替。

植物所出现的缺素症只能为该元素所纠正。

(3) 直接功能性:其作用必需是直接的,而不是因为土壤、培养液体或者介质的物理、化学或微生物等因素的间接作用。

种类:17 种大量元素:9种:浓度通常高于0.1%。

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微量元素:8种:浓度通常不高于100X10的-6幂%,铁、锰、硼、锌、铜、钼、氯、镍2、N,S,Zn等缺素症状:缺N:1)生长受抑,(早、明显)2)叶子缺绿(色淡、发黄),老叶---->新叶3)茎、叶柄、叶脉呈紫色(糖累积,促进花青素形成);缺S:与缺N相似,叶缺绿、花青素形成、生长受抑,由幼叶------老叶;缺Zn:3、溶质跨膜四种吸收方式:通道蛋白,载体蛋白,离子泵蛋白,胞饮作用;与离子转运有关的蛋白:通道蛋白,载体蛋白,离子泵蛋白。

4、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部位:吸收部位主要在根毛区;途径5、影响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内外因素:内因:根的表面积,根毛可以增大表面积;根部的代谢活动(主动吸收);外因:a土温:影响根的呼吸作用;高温导致膜透性增大,进而造成离子外漏;根的生长;b土壤通气状况:与根系呼吸有关。

一般土壤中的含氧量大于3~6%,不影响矿质吸收。

在过于潮湿或坚实的土壤则会缺氧;c介质的pH值(直接;间接)直接影响:1)pH大,有利于阳离子吸收,pH小,有利于阴离子吸收;2)影响细胞表面的非扩散性离子的带电情况;蛋白质pH >等电点,带负电----吸收阳离子;蛋白质pH<等电点,带正电——吸收阴离子;3)氢质子、氢氧根离子与矿质竞争性吸收;间接影响:1)影响矿质的溶解度,碱性环境,磷酸根离子、Fe、Ca、Mg、Cu、Zn等溶解度降低;酸性环境,磷酸根离子、K、Ca、Mg溶解度高,容易流失;2)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过酸性根瘤菌死亡---降低固氮能力;过碱性反硝化菌发育好,降低土壤肥力;d土壤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较低:随浓度的增加,根部吸收离子的数量也增加;外界浓度过高:离子吸收速率与溶液浓度无紧密关系,与载体的数目有关;e土壤真菌-菌根:根与真菌共生产生菌根。

扩大吸收表面积。

6、物质跨膜运输的机理(考研)7、根系吸收水分与矿质元素的异同:相对独立性:水分吸收主要以蒸腾作用引起的被动吸水为主,而矿质吸收则以消耗能量的主动吸收为主。

另外两者的分配方向也不同,水分主要被分配到叶片,而矿质主要被分配到当时的生长中心。

相关性:矿质必需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系吸收,并随水流进入根部的质外体,随蒸腾液流上运;蒸腾强度高时,水分吸收快,矿质吸收也加快。

矿质的吸收降低了细胞的渗透势,促进了植物的吸水(水分主动吸收)。

8、单盐毒害:将植物培养在单一种盐类溶液中,即使这种盐是植物生长必需,而且浓度很低,对植物仍然具有毒害作用,不久植株呈现不正常状态甚至枯死。

平衡溶液:植物只有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盐溶液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溶液称为平衡溶液。

生物固氮:营养最大效率期:初级主动运输(吸收,转运):利用ATP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转运离子的过程,如H+-ATP 酶转运H+的过程。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1、光合色素的种类及英文代号:叶绿素,Chla叶绿素a,Chlb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1)对叶绿素的光氧化起保护作用;2)吸收光能并传递给叶绿素a。

叶绿素的吸收峰及其对应光区: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吸收峰:蓝紫光区(430~450)红光区(640~660)chla 蓝光410 430 红光662chlb 蓝光429 453 红光6422、原初光化学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吸收光能或接受其它色素分子传递能量,处于激发态;被激发的高能电子转移到其它分子,产生电荷分离,发生氧化还原的化学反应。

希尔(Hill)反应:离体的叶绿体在光下,可以将水光解释放O2 的反应。

红降现象:照射波长在586~685 nm之间,小球藻量子产量大体相等,当波长超过685nm 时,量子产量显著降低。

这种现象称为~~双光增益:在远红光(大于685nm)条件下,产生红降现象,当补充较短波长的光(650nm)时,量子产量将会恢复,并且是增益的,将这种双光促进光合效率的现象称为~3、光系统I,光系统II的英文代号及作用特点,反应中心4、光反应及暗反应的部位:光反应光下进行,基粒上完成;暗反应不需光,基质中完成。

5、光合电子体传递的两种类型,特点,与光合磷酸化的关系(环式,非环式)光系统I (铁硫型反应中心)光系统II组成----醌型反应中心环式光合磷酸化PSI接受光照发出高能电子,经过一系列传递降低了能位,经过PC回到PSI:P700Fd Cytb6Cytf Pc P700 ,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这个过程为ATP合成提供能量,称为环式光合磷酸化。

特点:只引起ATP的形成,不放O2,不还原NADP。

在光照不足或者过强形成光抑制条件下,满足ATP合成需要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的产物和能量关系式及计算(计算必考):指PSII的P680在光激发下放出的高能电子,不再回到P680,而用于最终还原NADPH,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引起ATP的形成,并释放O2。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传递是一个开放的通路,因此称为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6、光合磷酸化ATP合酶的英文代号及其作用:ATPase;磷酸化与电子传递偶联---- CF0 - CF1复合物(蛋白)CF0 嵌入膜,组成质子通道,CF1 球形蛋白,调节ATP合成,质子到达基质。

7、碳同化多样性及其异同点:C3途径-还原磷酸戊糖途径(卡尔文循环);C4二羧酸途径;景天科植物酸代谢途径(CAM途径);8、光呼吸概念:植物绿色器官在照光条件下吸收氧气和释放CO2的过程,称为光呼吸。

(与光合作用有关);光呼吸发生部位:依赖光(黑暗中不能进行),在叶绿体、过氧化体、线粒体中完成;光呼吸生理意义:(1)提供氨基酸利于蛋白质的合成;(2)排除过剩的同化力ATP;(3)清除乙醇酸,减少毒害作用,保持光合作用的正常运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