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珍惜时光,认识拖拉的危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管理时间的好习惯3、认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能好好抓住机会,认真学习二、学习过程1、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背景音乐,朗读以下文字:朱自清《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cén)涔而泪潸(shān)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巧巧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过渡语,听完朱自清的匆匆,我们不得不感慨时光一去不复返,面对时光的匆匆,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呢?接下来,一起听一首《明日歌》2、明日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3、大家集体反思一下,我们的时间溜到那里去了?4、讨论:你是如何安排时间的?5、大家一起看一下,加入一个活到72岁的人时间分配:睡觉:21年开会:3年工作:14年学习:4年吃饭:6年旅行:6年排队:6年打电话:2年找东西:1年个人卫生:7年其它:3年也就是说,可以让我们学习的时间仅仅只有4年,换算成天数的话也就只有1460天的时间。
哇,太不可思议了,我们的时间都溜到哪里去了呢?谁偷走了我们的时间?6、谁偷走了我们的时间?迷惑:为什么学习?学习为什么?犹豫不决:我应该做什么?精力分散:精神和体力超负荷。
消极拖延:能明天干的事情,今天绝不干。
逃避:躲进幻想世界,该做的事不做。
打扰:很轻易的被别人的事情所吸引。
大家看看,偷走我们时间的凶手是谁?当然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必须要管理自己的时间。
7、首先大家要清楚一点:时间管理不是什么,因为时间本身没有问题,每个人一天所拥有的时间是一样多的。
所以管理时间的问题本身不在于时间,而在于管理我们自己,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善用和分配自己的时间。
8、只要你愿意管理自己的时间,你的一天将会是48小时,而不是24小时。
那么我们如何管理我们的时间呢?首先来看第一点①保持焦点:做事情要直奔主题,聪明人要远离琐碎,保持焦点。
由于我们一次只能踏上一条船,船的选择便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教育学家告诉我们要保持焦点: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一个时期只有一个重点。
那么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这个时期的生活重点是什么?显而易见,就是学习,而非玩耍。
我们要保证自己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
接下来再看第二点②80/20原则,什么是8020原则?它来源于经济学,它的含义是这样的:一切事物的组成都是这样的:20%至关重要的和80%平常的,普通的。
也就是说,我们要把精力集中在最容易出成绩的地方,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只要你细心总结你就会发现:你得到的80%的帮助来自于你20%的朋友,与此同时,你投入80%的精力却只得到20%的收益。
我们常常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花在并不很重要的地方,比方说闲聊,玩耍等等当中。
你用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小于你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现在的你只用了不到20%的时间就取得80%的成绩,如果你将更多地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上来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时间也有了,目标也确定,但是我就只想想,不去做,我们的学习成绩会不会提高?肯定不会,所以我们要做到第三点③现在就做。
当一位企业家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时,他只说了四个字:“现在就做”。
拖延或者推迟开始,是大量时间被浪费的主要原因。
许多人都有“等候情绪”,也就是花费很多时间去进入学习的状态,却不知道学习的状态是学出来的,而非等出来的。
记住,在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14年前,第二个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于是我们开始很认真的在学习,这时你的朋友来找你出去上网,你的同桌问你英语试题,而你现在却正在钻研一道数学题,你会怎么做?我们应该④学会拒绝!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被无聊的人缠住,也不要被不相关的事儿所吸引,更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都留太久。
在学习生活中,一个人只有学会说“不”,他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成功的人大多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敢作敢为,敢于说“不”。
他们的心里都有一个闹钟,当不得不走的时候,它就会及时的响起。
他们懂得限制时间,不仅对自己,也是对别人。
所以当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你的学习生活了,那么请你对他说“不”。
在这个共生的时代,宽容的心态与合作的意识会使人如沐春风。
我们要学会⑤避免争论。
因为无谓的争论不仅会影响情绪和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到头来往往解决不了问题。
说的越多,做的越少,聪明的人会在别人喋喋不休或者面红耳赤时,常常已走出很远的距离。
有经济头脑的同学,不仅与人为善,而且总是尽可能地配合别人,比如上学守时,自觉遵守班级校级秩序,因为这些同学都深知,你耽误了别人的时间,别人就有理由耽误你的时间,一个人的不自觉会导致很多的人不自觉。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是这样的,我们总是在寻找榜样,因为我们渴望像榜样一样,渴望和榜样成为朋友。
和好榜样做朋友,你会变得积极向上;和不好的榜样做朋友,你会变得消极懈怠。
所以,我们要⑥精选朋友。
朋友也要精选,多而无一的朋友是有害的,他们不仅仅会浪费你的时间、精力、金钱,也会浪费你的感情,甚至有的朋友会危及你的学业。
要与有时间观念的人来往。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父亲的朋友》听完这个故事后,相信大家都会去思考自己身边的朋友是否是良友、益友。
请大家记住,朋友不在多,而在精。
真正的朋友会在你的闲暇时间和你共同分享积极地,有益的内容。
说道闲暇时间,不得不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见过狐狸没有?即便没有见过狐狸,猫总该见过吧?猫前腋下的毛是最柔软光滑的。
狐狸也是如此,那么大家想想看,这么两篇儿毛皮能不能做成一件裘皮大衣?两篇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是一千片?一万片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的时间也需要⑦集腋成裘,生活中有许多零碎的时间很不为人注意,其实这些时间很短,但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做一些事情。
比如骑车来学校的时间可以用来回顾一下昨天所学的内容,又或者趁上厕所路上这一两分钟的时间,记几个单词。
学习不是摸大奖,靠运气,它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给大家出一道算术题,大家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一个池塘开荷花,第一天开一朵,第二天开两朵,第三天开四朵,开完全塘要30天,问开完一半要多少天?答案是29天,后一天是前一天2倍,开完一半是开完全塘的前一天,所以是29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需要积累和沉淀。
行百里者半九十,学习的关键往往实在最后的百分之十,也许之差一天,我们就与成功失之交臂。
我们在学习的路上拼搏着,努力着,我们渴望成功,但请同学注意,在你奋斗的同时,千万要⑧注意休息。
我们在学习累了的时候,休息片刻,既避免了过度疲劳导致的超时休息,又可以使自己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好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节约时间的要素,道理很简单,没有时间休息的人,早晚会有时间生病。
有的同学说了,老师,你说的我都能做到,就是总爱较真,我问,跟谁较真?这位学生回答,比方说不会的数学题啊,同学对我的评价之类的啊等等。
那么,不要钻牛角尖,正是我要给大家讲的时间管理的第九个方面。
⑨不要钻牛角尖。
就是不要估值与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以先把问题记录下来,让老师或者回的同学去解决他们,如果他们还说服不了你,你就把问题放一放,让潜意识和时间去解决他们。
这就有点像踢足球,左路打不开,就试试右路,总之,尽量不要钻牛角尖,切记,你放不开的事情会吃掉你越来越多的时间,只到你放开他为止。
说了上面九个时间管理的关键,有的同学问,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答案就是第十个关键;你要⑩做好事件日志;你花了多少时间在哪些事情,不管是否和学习有关,把它们详细的记录下来,每天从刷牙、洗漱开始,早上花了多少时间,早上蹬车子的时间,早上吃早点的时间,等等,把每天花的时间一一记录下来,做了那些事儿,你会发现浪费了哪些时间。
当你找到浪费时间的根源,你才有办法改变。
9、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我们要把握住时间,让时间养成我们良好的习惯,然后习惯才能成就我们。
俗话说的好:种下思想,收获行动种下行动,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品格种下品格,收获命运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的人生也只有一次,人生就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也没有重来,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今天,因为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未兑现的期票,而今天是你唯一拥有的现金——所以应当聪明把握。
时间,天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聪明和气力,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今天的班会最后,我想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如果还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