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标管理-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精品

目标管理-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精品


2、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 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 经验和内心体验,对学习方法有 所感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 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 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获得 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 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目标的水平层次
(1)知识与技能:分为了解、 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的 水平层次。
学习活动;
……
课程与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与 教学目标所凭借的基本材料。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文本 的、超文本的;)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取向
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 文化复演取向;形式训练取向; 唯科学取向;经验取向; 社会取向;……
三、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原则
1、合目的性。 2、整体性。 3、适切性。 4、结构性。 5、多样性。
6、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的形式
(1)涵义
内部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在 心理的变化
外显行为——为了能间接测量和观察这 些内在心理变化,需要举例反映这些内 在变化的行为表现
两者结合表述
举例1: 1、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 1.1描述优秀和不良文学作品的区别 1.2区别优秀和不良的文选 1.3提出分类优秀和不良文选得重要理由 1.4在自由阅读时间内选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1.5说明为何喜爱某些优秀的文轩 (第一层次是内部过程,第二层次是外显行为)
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5)评价: A、优点: 回归人性 ; 利于个性发展 ; 利于人的整体性发展; 表述方式灵活适应性强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 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
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 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 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
思考题:表现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什 么异同?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表述形式差异)
1、普遍性目标取向
(1)涵义:总括性和原则性地规范与指导 的目标,表现为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
(2)价值取向 :普遍主义价值观
(3)特点 :普遍、模糊、随意、规范
(4)评价:适用范围广;经验性强、逻辑 性不够、歧义
2、行为目标取向(活动前提出) (1)涵义:用具体可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对教育
(三)学科发展需求 1、为什么? 学科是知识的载体; 知识对个体价值:学术、一般发展 、精神 知识是课程文化传递的主要对象;
2、怎么将知识确定为课程目标 (1)思考三个问题 知识有什么价值?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2)从学科知识本身的传递与发展需要中推 导出课程目标
自然科学知识:描述性知识 、概念符号和数量、 反映自然界事实和事件
相同点—— 都反对课程目标技术化; 都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根本取向 ; 都不主张完全取消行为目标 ; 目标表述都采取一种开放形式
区别:
——切入点不同:实践入手和评价入手 ——追求的教育价值观不同:实践理性
和人性解放
5、四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关系
(1)历史地位比较:
普遍性目标最古老;
质)
(二)主要步骤 1、确定价值取向 (1)可能性筛选——确定来源 (2)价值性筛选——确定价值取向 2、确定教育方针 ——教育发展方向
3、确定教育目的 ——培养人的总目标 4、制订教育目标(培养目标)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具体规格要求及
其结构体系
5、确定课程领域或科目 ——一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案例 某校初中一年级主题班队活动
主题:我和我的集体
目标:1、感受集体的力量,知 道集体的的重要性;2、能针对 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 法;……
时间:1课时
活动内容及程序:
1、导入部分(1)教师演示:折 筷子;(2)学生游戏:拔河 (单人对抗,单人与多人对抗) (3)唱歌小结。
2、自主探究:个人发表意见和 看法。
结果表述,;
(2)构成要素:ABCD A——指学习者Audience, B——核心的行为(Behavior) C——行为产生的条件(Conditions) D——行为表现标准(Degree)
例子分析: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的 未完成句子(C条件),学生(A)能在 15分钟内(D程度)分别写出形容词(B 动作谓语和宾语)以完成句子
总结:生成性目标关注的不是由 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 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4、表现性目标取向 (1)涵义: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
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2)价值取向: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3)特点:参与性;创造性;多元化; (4)产生和发展: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
要的,家伙子观概念化
价值观念个性化 —融入个人品性;指导 个人行为
动作技能目标领域
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动作信息 准备——指对稳定的活动的准备 反应——教师指导下表现相关的动作 机械动作——反应形成习惯 ,熟练动作 复杂的外显反应—复杂动作的熟练操作 适应——根据情景需要纠正动作技能 创作——学习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
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 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 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三、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 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
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 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 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
2、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在教育 目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 的?
B、发展:英国斯腾豪斯(课程论专家)的过 程模式——训练、教学、引导
C、发展顶峰——人本主义课程论 (5)评价: A、优点: 活动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实现统 一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利于终身学习
B、缺陷—— 师生对话困难; 教师工作量大 ; 学生学习有盲目性 ; 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
(2)过程与方法:分为经历、 体会、探索等不同的水平层 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 感受(经历、注意)、反应 (体验、认同)、领悟(内 化)等不同的水平层次。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陈述
一、行为目标 以学生发展变化的外显的行为来
表述目标的达成。 行为动词+内容
二、展开性目的(形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
3、结束部分:教师总结归纳。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组织
系、消费生活、职业生活、娱乐活动等不同方面
(二)社会生活的需求
1、为什么?
学生是社会的人:生活在当前社会;将要进入未 来社会;
2、社会生活的需求是什么?
时间上:当Leabharlann 社会生活和将来成人生活需求; 空间上:社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需要; 课程目标部分 :学生当前水平和社会要求水平之
间差距
3、怎么将社会生活确定为课程目标? 第一,民主性原则 第二,民族性与国际性结合 第三,教育先行原则
相关概念
教育目的:总目标、总要求;普 遍、总体、长期、终极
教育目标: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 标 ;具体、多样、短期
教育目标体系
二、课程目标功能
(一)美国学者麦克唐纳观点
教育目标的功能随着目标水平的不同 (宏观、中观、微观)而各异;
共同的功能是:通过明确教育活动的目 标,提示旨在达到目标的最优的内容和 方法,并且成为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结果 的一种标准。
适合于认知目标的表述,也适合于情感 目标的表述;
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

(一)学生需要
1、为什么?
——课程促进学习者发展为最终目的
2、学生的需要是什么?
(1)理想发展水平(应该怎么样)——完整的人; (2)现实水平(实际怎样的水平) (3)两者的差距——课程填补的部分 3、怎么了解学生的需要 泰勒:调查其健康状况、直接的社会关系、社会公民关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概念 (一)产生: 1918年;博比特《课程论》;首次提出; (the objectives of the curriculum);实际生活中
各种事务要求儿童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 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二)一般理解 课程目标——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 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知识 ——识记知识; 领会——指理解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 应用——把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 分析——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理
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 综合——将各种要素和部分组合成整体 ; 评价——对材料做价值判断;
情感目标分类——五个层次
接受或注意——觉察、选择 反应——参与活动 价值判断 ——确认价值,偏好某种价值 价值观的组织 ——比较、克服、接受重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 是什么?
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构成是怎 样的?
5、什么叫做行为目标、形成性 目标、表现性目标?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选择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 观点一:各门学科中的知识、技能; 观点二:学生获得的各种经验; 观点三:学生在学校里从事的各种
(3)价值取向——技术理性 (4)特点:精确、具体、可操作 (5)产生和发展 博比特——首次提出”课程目标”;活动分析法 查特斯——工作分析法; 泰勒——目标来源;行为目标表述(行为和内容)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 梅杰 ——行为目标三个组成:行为、条件、标准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动作
(6)评价 A、优点 便于控制教学 ; 便于教学交流 ; 便于准确教学评价 ; B、缺点 机械化;肢解;忽视高级复杂活动
3、生成性目标取向(过程中提出) (1)涵义: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
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
(2)价值取向:实践过程取向 (3)特点:过程性 ;非预期性 (4)发展 A、渊源:来自杜威的教育即生长
法和程序
具体教学目标——能说出分配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给各 地机构的依据;能说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力和职 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