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相变动力学
CCT曲线的分析
冷却速度对转变产物的影响 连续冷却转变图与等温转变图的比较 ① CCT图在TTT图的右下方; ②CCT图形状只有TTT图的上半部; ③CCT图中贝氏体转变可被抑制,如共析碳 钢就无中温的贝氏体转变区; ④加入合金元素将影响CCT图的形状和位置。
钢的临界冷却速度
连续冷却使过冷奥氏体不析出先共析铁素体 (亚共析钢)、先共析碳化物(过共析钢高于 Acm奥氏体化)或不转变为珠光体、贝氏体 的最低冷却速度分别称为抑制先共析铁素体, 先共析碳化物、珠光体和贝氏体的临界冷却 速度。使过冷奥氏体不发生分解,完全转变 为马氏体组织的最低冷却速度称为临界淬火 速度
4.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 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
所谓转变动力学即指形成速度问题。钢 所谓转变动力学即指形成速度问题。 的成分、原始组织、 的成分、原始组织、加热温度等均影响 转变速度。 转变速度。 为了使问题简化, 为了使问题简化,首先讨论当温度恒定 时奥氏体形成的动力学问题。 时奥氏体形成的动力学问题。
Cr对C曲线的影响
加入的合金元素能使珠光体转变速度显著减慢,但对贝氏体转变 速度影响较小,得到(第二种)等温转变图
加入的合金元素能使贝氏体转变速度显若减慢,而对珠光体转变 速度影响不大,则得到第三种等温转变图。
C:只有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
第四种在含碳低(< 0.25%)而Mn、Cr、Ni、 W、Mo量高的钢中, 珠光体转变受到极大 阻碍, 而只出现贝氏 体转变C曲
2 Johnson-Mehl方程
公式
X 实=1-exp(-
π
3
IGt )
34
根据四个假设(或约束)导出的,即任意形核、 I、G为常数,孕育期很小。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 同的I、G值,从而可绘出不同的X与t的关系曲线 (相变动力学曲线)呈S形,如图可见,转变速度在 相变初期和后期的较小,中期最大。将数据改为时间 -温度坐标,所得曲线呈C形,称为TTT曲线或C 曲线,(也叫等温转变图,TTT图)。
钢中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1)TTT曲线的建立: 测定方法有: 膨胀法:利用母相与新相之间比容的不同 电阻法:利用两相间电容的不同 磁性法:奥氏体—顺磁性,转变产物—居里值以 下为铁磁性。只可用于钢铁材料。 金相硬度法:各种转变产物形貌和硬度不同。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点A1以下暂时存在 的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 等温转变图可综合反映过冷奥氏体在不 同过冷度下的等温转变过程:转变开始 和终了时间、转交产物的类型以及转变 量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等。
(2)TTT曲线的基本类型
a:具有单一的 “c”形曲线。除 碳钢外,含有si、 Ni、Cu、Co等 元素的钢均属此 种其鼻尖温度约 鼻尖 为500—600℃。 鼻尖以上形成珠 光体,以下形成 贝氏体。
例:Ni对C曲线的影响
b:曲线呈双“c”形。钢中加入能使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下降, 或 使珠光体转变温度范围上升的合金元素(如cr、M。、w、v等)时, 则随着合分元素含量的增加,珠光体转变c曲线与贝氏体转变c曲线 逐渐分离。如加入不同含量的Cr得下图 得下图。 得下图
动力学曲线和等温转变图
实例:共析碳素钢的TTT图
3 Avrami方程
Johnson-Mehl方程与实际的相变过程有差距。 当形核率和长大速度不为常数时,可改用 Avrami提出的经验方程式:
X
实
=1-exp(-Kt )
n
K是取决于相变温度和母相成分及晶粒大小的系数。 n是取决于相变类型的系数(在1-4之间)。很 多实验数据与此公式符合得很好。
(d)奥氏体塑性变形:一般随变形量的增加,珠 光体转变孕育期越短,C曲线左移。 原因是:①相变前体处于加工硬化 状态促进了晶界与晶内(滑移带、孪晶)形核; ③相变前形变奥氏体中析出大量细小的形变诱发 碳化物,促进非自发形核。
5.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CCT曲线 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
§1-3相变动力学 相变动力学
1.相变速率:指在恒温条件下相变量与时间的 关系。取决于新相的形核率和长大速率。 形核率I是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母相中形成的 新相晶核的数目。G是晶核的长大线速率, X是新相的体积分数,(即新相体积与试样 总体积的比值),根据G 和I可以计算出新相 的 体 积 分 数 与 时 间 的 变 化 关 系 。 JohnsonMehl[8]导出了G 、I均为常数时体积分数X与 时间t的关系,称为.Johnson-Mehl方程。即:
:
e:第六种,在马氏体点(Ms)以上整个温度区内不出现C曲线。
通常为奥氏体钢。高温下稳定的奥氏体组织能全部过冷至室温, 但可能有过剩碳化物的高温析出,使得在Ms点以上出现—个碳化 物析出C形曲线
只有碳化物析出的C曲线
(3)TTT曲线的影响因素
(a)合金元素 :除Co和Al 外,所有的合金元素 均使C曲线右移。 (b)奥氏体晶粒尺寸:细化奥氏体晶粒,会加速过 冷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C曲线左移 (c)原始组织越细小,所得奥氏体成分越均匀,原 子扩散时间越长,C曲线右移;当原始组织相同 时,提高奥氏体化温度或延长奥氏体化时间,将 促使碳化物溶解、成分均匀和奥氏体晶粒粗大, C曲线右移。
d:第五种:只有珠光体转变的C曲线。在中碳高铬钢(如3Crl3、
3Crl3Si和4Crl3等)中出现此种等温转变
e:第六种,在马氏体点(Ms)以上整个温度区内不出现C曲线。
通常为奥氏体钢。高温下稳定的奥氏体组织能全部过冷至室温, 但可能有过剩碳化物的高温析出,使得在Ms点以上出现—个碳化 物析出C形曲线
用金相硬度法所测定的等温转变图
等温转变线可以看成是由两个“c’形曲 线组成的, 分别与珠光体形成区及贝氏 体形成区相对应,曲线中两个凸出部分 分别对应着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孕育期 最短的温度。在两个曲线相重叠的区域 (如图555℃)内等温时可以得到珠光体和 贝氏体混合组织。在珠光休区内,随着 等温温度的下降,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 珠光体组织变细。在贝氏体上区(较高温 度区)等温时,获得上贝氏体,在下区(较 低温度区)等温时,获得下贝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