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当代国际商务环境的十大因素90年代以来,与世界经济若干结构性变化相伴随,国际商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自由、宽松、协调的主旋律下,日益朝着有利于国际商务活动的方向迅速发展。
对此,邓宁(1994年)和萨加菲—尼亚德(1995年)等人在相关文献中曾作过一般性讨论。
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当代国际商务环境的主要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并将其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1.以国内经济市场化和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自由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为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自由、宽松和协调的国际商务环境铺平了道路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对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
发展中国家和原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控制和干预的减少,要素市场的重构,企业改造和民营化浪潮的掀起,使东道国的经济环境大为改观。
与此相联系,在多边机构推动下,各国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明显加快,从乌拉圭回合开始,各国贸易政策自由化改革的力度加大,发展中国家关税水平迅速降低,很多国家平均关税税率已降至10~17%;同时非关税壁垒措施逐步减少或受到了更为严格的限制。
在投资方面,在以往给予外资的种种优惠基本得到保留的同时,80年代中期以前盛行的行业和股权比例限制、出口业绩和当地成份要求等限制性措施逐步被取消或放松,甚至朝鲜和古巴等国也开始鼓励跨国资本进入本国。
这股始于80年代、加速于90年代的外资政策自由化潮流正方兴未艾。
因循国民待遇原则,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约束下,各国外资政策正在进行积极的调整。
据联合国统计,1991年至1995年期间,世界共有485 项与外国直接投资有关的国家法规发生了变化,其中474项是朝着更自由化的方向调整。
在经济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政府作用的对象和范围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各国政府在诸如贸易、创新能力、行业和地区竞争、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措施更精到、力度更大。
政府作用的变化典型地反映在贸易政策上。
90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失衡问题,使许多国家加强了对国际贸易的干预(甚至直接干涉),双边和国家集团间的贸易战频频告急,欧美农产品贸易补贴谈判、欧洲内部的渔业大战、美日汽车大战、拉美与欧洲的香蕉大战、中美知识产权之争、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浪潮,凡此种种,都无不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政府的干预日益趋强。
美国甚至效法一些亚洲国家从1993年起由商务部负责制定“国家出口战略”。
2.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增长格局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形成了容量巨大的新兴市场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舞台出现了美、欧、日同台争夺主角的局面,它们各自在为21世纪的角逐而采取各种措施,并试图通过强化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三强架构正在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冲击。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不断增大,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在走向21世纪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跨国公司趋之若鹜的、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诸如包括祖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在内的中国经济区,拉美的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东盟国家和韩国,以及以波兰为主的中东欧地区。
按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20年,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10个国家中将有7个是亚洲国家,其中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尼和泰国。
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正在以其强劲的增长势头、日益强大的经济能量和日臻完善的经济体制,而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市场和国际投资的新焦点。
90年代以来,在全球贸易量增长率持续保持高水平(8%上下)的形势下,新兴市场的进出口额年增长率一直处在20%左右的水平,是发达国家的2~3倍,1994年,发展中国家吸收了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37%(840亿美元),1995年又达到了997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牵引能力和容纳外资的能力的增强,不仅扭转了国际资本流向,而且在两个方面对国际商务产生深远影响:第一,发展中国家为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新发展空间,未来跨国公司的增长机会和角逐的战场在亚洲、拉美和中东欧等新兴市场,走向21世纪的各行业领袖的实力对比将在争夺新兴市场的战役中见分晓。
第二,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谈判能力在增强,这意味着东道国将不再以广泛的优惠来“取悦”于跨国公司,取而代之的将是国民待遇和跨国公司更多和更高级的战略性资产的投入。
3.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之间的关系日益改善,并展现出在多边体制下逐步实现规范化的良好迹象80年代后,各国纷纷放弃了各种对外资过于苛刻的限制性和歧视性措施,承诺不实行国有化和允许利润自由汇出等,甚至在发展中国家间出现了争夺外资的“优惠战”,全球形成了改善投资环境的浪潮。
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外资政策进一步调整,注重以高效率的经济体制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来吸引外资。
为了响应东道国的积极姿态,跨国公司不失时机地作出政策调整,通过战略安排和国际公共关系手段,来表明对东道国发展和环境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关心,并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
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联合国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和经合组织等多边机构在调整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关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它们一方面扮演着跨国公司业绩和贡献颂扬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为形成规范跨国公司全球活动的多边监管规则而努力。
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之间良好和谐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东道国吸引更多和更高质量的外资,而且大大降低了跨国公司的海外政治风险。
90年代以来,在不少国家之间经贸关系吃紧的同时,置身其中的跨国公司却未受到冷遇和制裁,它们全球经营显得如此超脱,这不能不归因于“关系”的作用。
此外,既然存在着投桃报李的关系,那么跨国公司就应在东道国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尤其要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协调发展作出积极努力,这对未来的跨国公司将是一个考验。
4.技术创新及其转移过程日益加快,信息技术空前发达,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改变着国际商务环境的整体面貌诚如许多文献所经常指出的,现代竞争的制高点仍然是技术创新能力,当代国际商务活动的变化都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创新和技术竞争相联系。
技术进步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加快了跨国公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促进了其国际生产体系的现代化与网络化;技术进步促进了商品贸易,提高了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导致了技术贸易迅速增长,以及各种非股权安排的广泛采用;技术进步加剧了以追求产品差异化、高品质和多功能为特征的市场竞争,同时也增加了技术开发和新领域拓展的重要性以及难度和风险,从而将跨国公司引入了战略联盟之路;技术进步发展了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为跨国经营和管理提供了更便利、高效和精确的先进工具;技术进步加快了金融国际化进程,提高了跨国融资的灵活性;技术进步同其它国际化因素相联系,还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便利,而灵活、创新能力等优势的增强又使它们能较好地适应全球消费趋势集中化和产品多样化的变化。
与此同时,技术的重要性,也加剧了未来对知识信息和智能的竞争,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也将随之突出和增多。
信息传递技术的高度发达,使越来越多的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纳入了日益全球化的计算机交互网络,经济空间惊人地缩小,从而为跨国公司的全球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充分便利的物质条件。
5.全球服务型社会的出现,带来全球服务贸易的繁荣,以及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剧增90年代以来西方产业结构“三、二、一”演变趋势更加明显,服务业作为名列榜首的产业部门,它占GNP的比重,美国高达69%,法国为67%,英国为67.2%,德国为59%,日本为56%。
服务业将是西方国家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来源。
经济生活服务化给跨国公司带来的影响在于:第一,随着技术进步和各国服务业市场的逐步开放,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介入国际服务贸易,使商品交易在国际收支中的比重下降,而包括金融、保险、广告、咨询、技术服务和旅游等在内的无形贸易比重则不断上升。
仅以美国为例,其服务出口已从1987年的860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1730亿美元,私营部门服务贸易顺差1993年达到569亿美元,弥补了当年40 %的货物贸易逆差。
难怪美国政府在1994年10月颁布的国家出口战略中将拓展服务出口作为振兴21世纪美国贸易的新机会。
正是基于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乌拉圭回合才达成了《服务贸易协定》,将服务贸易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第二、由于许多服务的交易性较低,因此跨国公司发挥其服务业优势的重要选择,便是扩大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
从1988年到1991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半以上投于服务业中。
服务业跨国经营繁荣的直接原因,是各国公用事业和有关服务业的私有化及服务业市场的开放。
以往电力、供水、空运、远程通讯、银行业和保险业等由国家掌握或者只允许本国公司经营,但进入90年代后,这些领域逐渐纳入了吸收外资的范围。
6.金融市场国际化使跨国界的资金流动达到惊人的规模和速度,而大规模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和汇率波动,增加了发生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80年代初以来,各国纷纷放松金融和外汇管制,市场主导的金融创新也层出不穷,形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使金钱与信用所构筑的虚拟经济的重要性远超过由商品和劳务所构筑的实际经济。
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①投机活动猖獗,游资冲击力很强。
90%的世界金融交易与实际经济无关。
比如,90年代中期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量已达1万亿美元,而实际经济需求的交易不超过200亿美元,二者之比为50∶1。
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已达到惊人的规模,1993年底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余额已达78393亿美元。
③全球股票市场增长迅速,交易额从1983年起的10年内增长了4.2倍,达到13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四小龙”等新兴股票市场增长约20倍。
④汇率波动频繁。
繁荣而不甚稳定的国际金融市场给跨国经营提供了融资便利和谋利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和财务管理上的挑战。
目前,即使是中小企业也通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融通资金。
而且跨国公司可以十分方便地利用期货或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进行保值,甚至满足其套利和投机性需求。
然而,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融资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
因此,跨国公司必须学会规避金融市场风险的本领,必须有一套严格且应付自如的风险管理机制,尤其是汇率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7.地区主义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流,贸易集团间的经贸关系已愈益重要,远远超过国家间的经贸关系,这即改变了全球竞争格局,也对贸易与投资流向产生影响无论出于地缘关系还是共同利益的原因,90年代以来区域集团愈益扩大,关系也更加密切,出现了这样一些相随的现象:欧共体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进而过渡为欧洲联盟,并将扩至中东欧;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扩展为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并将扩至中南美地区,到2005年将形成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APEC)确定了2020年达成亚太自由贸易协议(APFTA)的目标;东盟也正在成为自由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