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赣县中学北校区万家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二)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三、教学方法(一)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二)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五、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
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以少女的改变为线索,先展示一个农村少女无望地伫立在田间的图片,把她看成是当时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
为了改变她贫弱的困境,许多人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地主阶级给她带来了新巧的饰品,但难以从根本改变她的困窘;资产阶级分别拿来了西方贵妇的裙裳和时髦大方的洋装,可惜不合尺寸且不伦不类,无法穿着。
这时又来了一些年青人,他们探讨着,想要她走出去见识广阔的天地,学习西方文化,从根本上改变她的行为及思想……教师引导:材料中的地主阶级带来的新巧饰品、资产阶级带来的西方裙裳和洋装指的是什么?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地主阶级指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和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结果都失败了。
教师引导:那材料中的年青人又指的是谁?他们在中国又掀起了什么运动?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教师引导:要想帮助她走出来,得先了解她……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有着什么样的过去?现在还有什么样的困扰?……新来的年青人思考着……(二)知识结构: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投影:结合以下三则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谈谈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刀大杀人多》和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为猿(袁)家之天下。
材料三:袁世凯称帝后在天坛祭天的图片学生概括: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政治: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实行民主制度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教师引导:充分了解了这个女孩后,这些年青人开始行动了……他们一开始带她来到了上海给她看了一本杂志??虽然后面改名了,但她还是一直坚持着看。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时间、地点、人物(1)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3)活动基地:北大(4)口号:民主与科学(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投影:后来,她来到了北京。
通过杂志她知道了两个外国专家----德先生和赛先生,她知道了人跟人都是平等的,要反抗专制压迫;还有月亮圆缺不是因为天狗,而是被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设问:材料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学生回答: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教师引导:他们让她读《狂人日记》和《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只见她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一声叹息,读后感慨说:是啊,封建礼教害死人,三纲五常要不得!设问: 《狂人日记》揭露了什么本质?学生回答:吃人的本质投影: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设问:新文化阵营为什么反对儒家的传统道德?学生回答:他们认为儒家的传统道德是专制帝王的护身符。
课堂讨论: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教师引导:在新文化运动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为发展新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正确的。
对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概括:提倡自由平等的新道德,反对三纲五常的旧道德。
教师引导:他们要求她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水平。
可她抱怨说:不是我不想读,实在是读不懂,看着就头痛!要是都像《狂人日记》那样容易看懂就好了……设问:(1)为什么女孩抱怨老书难懂?书应该是通俗易懂还是艰深难懂?(2)结合课本思考哪些人为通俗易懂的新文学做出了贡献?学生回答:胡适,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陈独秀,他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鲁迅,为什么《狂人日记》会比较好懂,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概括: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投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列宁的图片教师引导:后来有个青年给她看了一本叫《庶民的胜利》的书,还告诉她“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她虽然不是很懂,但她知道了世界上一个国家叫俄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有个人叫马克思,他的思想很了不起…概括: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投影:几年下来,她不再愁容满面、畏首畏尾,她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了!她关注自己的权利,不断探索着新知;她还关心时局,参加进步社团的活动;她上了学,还看了许许多多的书籍,全是用好懂的白话文写的。
有人说她:“喂,你不要太离谱了,早点回家嫁人、烧火做饭、生儿育女、伺候公婆!”她说:“OH,NO!我再也不要那样过了,以前的一切都是错的,我要过全新的生活!”教师引导:改造后女孩有了哪些进步?你认为她还有哪些不足?归纳:(1)性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2)积极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系;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3)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新旧思潮激冲突,青年杂志运动起,陈李胡鲁做代表,民主科学摇大旗,十月革命炮声响,马克思主义新时期,人们思想大解放,文化运动载史册。
八、巩固练习1、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相比,主要“新”在( B )A、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2、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C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3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这主要是由于( C )A、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B、儒家思想严重阻碍民主思想的传播C、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D、儒家思想以孔子的学说为核心4.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1)“德、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民主和科学(2)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封建专制制度九、板书设计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经济:政治:思想:概况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中心:指导思想:主要内容1、前期:三提倡三反对2、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四)评价1、性质:2、进步性:3、局限性:十、教学后记本课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情境式的教学方法,以少女的改变为主线,逐一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当时的历史鲜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效果不错。
此外还对传统文化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一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使整节课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比如没有很好的控制住学生的情绪,对一些问题要及时引导,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