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绪论夏商周《周易》“妇三岁不孕”。
《列女传》记载了最早的“胎教”。
xx‘中医妇科学形成的奠基时期。
xx是最早用针和药下死胎的医家。
《内经》首先提出了女子生长发育生殖规律。
我国现存最早对女子生理病理有系统论述。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妇科史上第一首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胎产书》最早的产科专著。
晋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月经”之名。
“居经”“避年”汉代《金匮要略》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
对妇科外治法记载最早。
唐《千金要方》把妇人卷列于他卷之首的医著。
宋代妇产科独立分科。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以血为基本。
”金元xx的观点:妇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
明代《xx纪要》“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肾主生殖的理论研究得以深化。
清、民国《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是防治自然流产的基础方。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1.《神农本草经》子宫之名,对子宫的形态描述《格致余论》,《活人书》胞宫一词。
2.子门:子宫颈口。
《内经》把女子胞列为“奇恒之腑”。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居经:月经三个月一潮。
激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
妊娠八九个月,试胎。
预产期:末次月经第一天,月份加9,日数加7。
胞宫与心肾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
《傅青主女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1.六淫中与妇科关系最大的:寒、湿、热邪。
主要易引起血分病变。
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肾、肝、脾。
气血失调。
冲任督带损伤。
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辩证1.问月经xx:月经的期、量、色、质。
问产后xx:分娩情况。
带下病:了解量、色、质、气味。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1.xx胎丸:补益肾气。
2.右归丸:xx补肾阳。
3.xx:xx行水。
xx疏肝散/xx逍遥散:疏肝清热。
xx泻肝汤:疏肝清热利湿。
乌药汤:疏肝解郁。
举元煎:健脾升阳。
完带汤:健脾除湿。
四物汤:补血养血。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
清经散:清热凉血。
2.外治法:最早记载《黄帝内经》。
3.中药保留灌肠,一般保留30分钟以上。
阴道冲洗,常用量500ml左右。
外阴血肿,贴敷。
4.治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经带胎产诸病。
壮水之主,以制xx:因阴精亏损,阴不敛阳以致阳失潜藏而致妇科疾病。
滋肾养阴,填精益髓:肾阴不足或真阴亏损之病。
第七单元月经病1.重在治本调经。
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
2.《xx纲目》:“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一、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1.气虚证(统摄无权,冲任不固)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xx2)肾气虚证:xx热调经,固阴煎2.血热型(热扰冲任,血海不宁)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丹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地骨皮)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xx逍遥散(脉弦数)二、月经后期(“至期不来”)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景岳全书》3)血寒证:虚寒型-xx祛寒调经,xx《金匱》;实寒型-xx《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型-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三、月经先后无定期(气血失调,血海蓄积失常)调理冲任气血。
定经汤-补肾疏肝调经。
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多于100ml)1)气虚型-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生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虚证: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实证:冲任受阻、血行不畅)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xx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xx、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滋肾养血)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脾虚证__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血失统摄、冲任不固)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封藏失司,冲任不固)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xx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xx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上润肺阴,下滋肾水)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心肝脾(治则:虚则补而通之,实则泻而通之)不可过用辛温香燥之剂。
虚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神疲倦怠,头晕眼花)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颧红唇干,舌红少苔)实证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常见病机,精神抑郁,少腹胀痛)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腹痛多发于月经前1-2天。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1)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伴呕吐,加吴茱萸、半夏)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寒湿内犯加苍术、茯苓)(四肢冰冷,加附子、细辛)3)湿热瘀阻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腰骶酸痛,加桑寄生、菟丝子)十一、经行乳房胀痛肝气郁结:逍遥散+xx、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xx、鸡内金十二、经行头痛(调理气血,通经活络)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经行巅顶掣痛,头晕目眩)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益气养血,八珍汤+首乌、蔓荆子(头晕头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十三、经行感冒风寒:xx四物汤;风热:xx;邪入少阳:xxxx十四、经行身痛(补气血、和营卫、通经络)血虚:当归补血xx+白芍、鸡血藤、xx、xx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脾肾虚弱)1)脾虚:运化失职,湿注下焦-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大便溏薄,脘腹胀满)2)肾虚-健固汤(大便清稀如水,每至天亮而泻)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xx十七、经行吐衄(肝肺肾,血热气逆)清热降逆平冲,引血下行。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xxxx。
十八、绝经前后诸症(肾虚为主)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九、经断复来脾虚肝郁证(忧郁过度):安老汤肾xx: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经期不洁,感受外邪):xxxxxx、茯苓、泽泻、侧柏、大小xx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色黯、恶臭、五色带下)第八单元带下病一、带下过多念珠菌,豆腐渣样;滴虫,腥臭有泡沫;细菌性,血脓样赤带;老年性,稀薄淡黄或赤白。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党参、苍白术芍、柴、山药、车前、黑芥穗)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xx夹湿-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带方二、带下过少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xx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xx血枯瘀阻: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第九单元妊娠病(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安胎:补肾健脾、理气养血。
一、妊娠恶阻(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禁用,破血药。
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呕吐清涎或痰涎)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呕吐酸水,苦水)二、妊娠腹痛调理气血为主,佐以补肾安胎。
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2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xx《金匮要略》4血瘀:养血活血,补肾安胎;xx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未破:活血化瘀,消癥杀胚已破损:休克,手术为主;不稳定:(触及包块,压痛反跳痛);包块型:活血化瘀消癥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xx胎丸2)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xx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堕胎,12周内。
小产,12-28周内。
下胎益母。
)滑胎未孕前重防,已孕后重早治。
肾气不足:补肾健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xx、白术肾精亏损:育阴xx气血两虚:xx磐石散血瘀:xx茯苓丸合寿胎丸六、胎萎不长气血虚弱(胎元饮)、脾肾不足、血寒宫冷(长胎白术散)。
七、子满喘息不得卧(鲤鱼汤,行水消肿。
)健脾利水、养血安胎。
八、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白术、生姜皮、陈皮、茯苓、大腹皮)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附子,用量宜大,一般15g以上)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随按随起)九、xx(妊娠xx淋痛)xx与实热。
1)xx津亏:知柏地xx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xx、xx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十、转胞:妊娠xx不通。
第十单元产后病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三冲《妇人门》,冲心、冲胃、冲肺。
三病:痉、xx冒、大便难。
一、产后血晕(产后三冲)虚,血虚气脱:参附汤;实,血瘀气逆: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高热寒战)2)外感:辛凉解表、疏风清热,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不适用xx淋痛)三、产后腹痛(儿枕痛)1)血虚: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生化xxxx四、产后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xx经络,黄芪xx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xx肾汤+xx、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恶露的量色质气味)1)气虚:补中xx加xx、阿胶、xx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六、缺乳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xxxx)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xx附导痰丸合漏芦散第十一单元妇科杂病一、癥瘕《神农本草经》(症状,下腹部结块)1气滞血瘀:xx或大黄庶虫丸2痰湿瘀结:xx附导痰汤合xx茯苓丸3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高热腹痛,下腹部疼痛拒按)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下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寒热往来)慢性盆腔炎(湿、热、瘀、虚)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xx脾,化瘀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