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检验仪器学-复习大纲

临床检验仪器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概论

1、一个优良的检验仪器应具有(P3):灵敏度、分辨率和精度高,噪音和误差小,可靠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好,响应时间短,测量范围、示值范围、频率响应范围和线性范围宽等性能指标。

2、最小检测量与分辨率的区别?(P5)

答:①分辨率:仪器设备能感觉、识别或探测的输入量(或能产生、能响应的输入量)的最小值。

3、精确度与灵敏度的区别?(P3)

答:①灵敏度:检验仪器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与输入量变化之比,即检验仪器对单位浓度或质量的被检物质通过检测器是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值变化大小的反应能力,他反应仪器能够检测的最小被测量。②精确度:对检测可靠度或检测结果可靠度的一种评价,是指检测值偏离真值的程度。精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其高低是用误差来衡量的,误差大则精度低,误差小则精度高。③区别:

4、精确度(P5):对检测可靠度或检测结果可靠度的一种评价,是指检测值偏离真值的程度。精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其高低是用误差来衡量的,误差大则精度低,误差小则精度高。

5、重复性(P5):在同一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仪器、设备、检测者、环境条件)下,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多次检测同一参数,所得到的数据的分散程度。重复性与精密度密切相关,重复性反映一台设备固有误差的精密度。

6、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区别。(P5)

第二章 离心机

1、简述分析型超速离心机的工作原理。(P26)

答:分析型超速离心机主要由一个椭圆形的转子、一套真空系统和一套光学系统所组成。该转子通过一个柔性的轴联接成一个高速的驱动装置,此轴可使转子在旋转时形成自己的轴。转子在一个冷冻的真空腔中旋转,其容纳了两个小室:分析室和配衡室。配衡室是一个经过精密加工的金属块,作为分析室的平衡用。分析室的容量一般为1ml,呈扇形排列在转子中,其工作原理与一个普通水平转子相同。分析室有上下两个平面的石英窗,离心机中装有的光学系统可保证在整个离心期间都能观察小室中正在沉降的物质,可以通过对紫外光的吸收(如对蛋白质和DNA)或折射率的不同对沉降物进行监测。在分析室中物质沉降时重粒子和轻粒子之间形成的界面就像一个折射的透镜,在检测系统的照相底板上产出一个“峰”。

由于沉降不断进行,界面向前推进,“峰”也在移动,从峰移动的速度可以得到物质沉降速度的指标。

2、什么是离心力及相对离心力?(P17)

答:离心力:当物体所受外力小于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向远离圆心的方向运动。物体远离圆心运动的现象称为离心现象也叫离心运动。离心运动是由于向心力消失或不足而造成的。

相对离心力:是指在离心场中,作用于颗粒的离心力相当于地球重力的倍数,单位是重力加速度“g”。

3、离心力计算式(每个符号的含义)。(P17)

答:离心作用是根据在一定角速度下作圆周运动的任何物体都受到一个向外的离心力进行的。离心力(Fc)的大小等于离心加速度ω2 r与颗粒质量m的乘积,即:

3600rmN4r)60N2(mrmFc2222

式中ω是旋转角速度,N是每分钟转头旋转次数,r 为离心半径,m是质量。

4、离心机的主要部件。(P19)

答:低速离心机结构较简单,由电动机、离心转盘(转头)、调速器、定时器、离心套管与底座等主要部件构成。

高速(冷冻)离心机由转动装置、速度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真空系统、离心室、离心转头及安全保护装置等。

超速(冷冻)离心机结构主要由一个椭圆形转子,一套真空系统和一套光学系统所组成。

5、差速离心法的优点,特点。(P23)

答:采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使沉降速度不同的颗粒分步离心的方法,称为差速离心.操作时,将含有两种不同颗粒的混悬液,以常速离心,使大的颗粒下沉,将上清液倾倒于另一离心管中,再加大离心力,离心一定时间,分离小的颗粒,反复多次分离,达到分离目的。差速离心主要用于分离大小和密度差异较大的颗粒。

差速离心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离心后用倾倒法即可将上清液与沉淀分开,并可使用容量较大的角式转子;分离时间短、重复性高;样品处理量大。

缺点是:分辨率有限、分离效果差,沉淀系数在同一个数量级内的各种粒子不容易分开,不能一次得到纯颗粒;壁效应严重,特别是当颗粒很大或浓度很高时,在离心管一侧会出现沉淀;颗粒被挤压,离心力过大、离心时间过长会使颗粒变形、聚集而失活。

第三章 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的性能参数。(P31)

答:显微镜的性能参数主要有放大率、数值孔径、分辨率、视场、景深、镜像亮度、镜像清晰度、工作距离和机械筒长。显微镜的数值孔径与其放大率成正比u,与分辨率、景深成反比,它的平方与图像亮度成正比。因此,使用较大数值孔径的物镜,其放大率和分辨本领较高,淡视场、景深、工作距离较小。

①数值孔径:又叫镜口率,是物体与物镜间媒质的折射率n与物镜孔径角的一半(β)正弦值的乘积,通常缩写为NA,即NA=nsinβ。显微镜的数值孔径与其放大率成正比,与分辨率、景深成反比,它的平方与图像亮度成正比。

②分辨率:显微镜的最重要参数,指透镜能分辨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N与D成反比 ,λ与D成正比。sinαinNλ61.0D•(D:分辨率;λ:光波的波长;N:介质折射率;α :物镜镜口角)。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方法: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用短波长的光照射。

③放大率:或称放大倍数是指显微镜经多次成像后最终所成(放大的)像的大小相对于原物体大小的比值,常记作M。M=maq(M是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m是物镜的放大倍数;a是目镜的放大倍率,一般表达为明视距离(正常视力者为25cm)与目镜焦距之比;q为在双目显微镜中所增设的棱镜所起的放大倍数,一般取值为1.6倍。)

④视野:称视场,是指通过显微镜所能看到标本所在空间的范围。

⑤景深与焦长:景深又称焦点深度,是指在成一幅清晰像的前提下,像平面不变,景物沿光轴前后移动的距离称“景深”。景物不动,像平面沿光轴前后移动的距离称“焦长”。

⑥镜像亮度和清晰度:镜像亮度即显微镜的图像亮度的简称。高倍率工作条件下的暗场、偏光、摄影显微镜等都需要足够的亮度,与照明及物镜的性能参数相关。镜像清晰度是指图像的轮廓清晰、衬度适中的程度。

⑦工作距离:工作距离是指从物镜前表面中心到被观察标本间满足工作要求的距离范围,与物镜的数值孔径成反比。一般情况下,物镜的数值孔径赿大,其工作距离赿小。

2、简述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P37)

答: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用一束极细的电子束扫描样品,在样品表面激发出次级

电子,次级电子由探测体收集,并在那里被闪烁器转变为光信号,再经光电倍增管和放大器转变为电信号来控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显示出与电子束同步的扫描图像。

3、显微镜的核心部件(心脏)。(P31)

答:光学系统是显微镜的主体部分,有包括物镜、目镜、聚光镜及反光镜等组成的照明装置。

物镜,目镜,光源。物镜是显微镜中最重要的和最复杂的部分,被称为显微镜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显微镜的成像质量和技术性能。

4、光学显微镜的照明设置主要部件(4个)。(P34)

答:照明装置的主要部件有光源、滤光器、聚光镜和玻片等。

第四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什么是光的吸收定律?(P51)

答:在朗伯-比尔定律中,比例常数k称为吸光系数。如果溶液浓度以物质的量的浓度表示时,此常数称为摩尔吸光系数(ε),它表示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液层厚度为1cm、溶液浓度c为1mol/L时的溶液吸光度值。如果溶液浓度以质量体积比表示时,此常数称为比吸光系数(a),它表示当溶液浓度为1g/L、液层厚度为1cm时,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摩尔吸光系数ε和比吸光系数a可相互换算。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哪些基本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以按仪器的使用光波长分类;也可按仪器的光学系统分类。按使用波长分类可分为:紫外分光光度计(0.1nm~200nm);可见分光光度计(360nm~800n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00nm~1000nm);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200nm~2500nm)等。按光学系统分类可分为: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双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动力学分光光度计等。根据目前分光光度计的应用情况,主要介绍单光束、双光束和双波长等三种分光光度计。

特点:单光束分光光度计是一类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比较方便,应用广泛的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在其出射狭缝和样品吸收池之间增加了一个光束分裂器或斩波器,作用是以一定的频率将一个光束交替分成两路,使一路经过参比溶液,另一路经过样品溶液,然后由一个检测器交替接收或由两个检测器分别接收两路信号,这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性能较为完善的一类分光光度计。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不用参比溶液,只用一个待测溶液,能较好的解决由于非特征吸收信号(如试样的浑浊、吸收池与空气界面以及吸收池与溶液界面的折射差别等)影响而带来的误差,大大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3、朗伯比尔定律。

答:光照射到物质可发生折射、反射和透射,一部分光会被物质吸收。不同的物质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改变入射光的波长,并依次记录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就得到该物质

的吸收光谱。每一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吸收光谱,因此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来分析物质的结构、含量和纯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遵循朗伯-比尔定律。设入射光强度为I0,当透过浓度为c、液层厚度为b的溶液后,透射光强度为I,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称为透光度,也叫透射率,以T表示。当液层厚度b或溶液浓度c按算术级数增加时,透光度T按几何级数减少,数学表达式为: kbcIIT100 。式中k为比例常数。

在光谱分析中,常常用吸光度表示溶液对入射光的吸收程度。吸光度与透光度的关系是:吸光度等于透光度的负对数,用A表示吸光度,有下列公式关系。

kbcTIIIITA1lglglglg00 该公式表明,当用一束单色光照射吸收溶液时,其吸光度与液层厚度及溶液浓度的乘积成正比。此即朗伯-比尔定律。

4、紫外光区波段范围。(P51)

答:200-400nm。

5、单色光分光光度计的特点。(P54)

答:单光束分光光度计是一类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比较方便,应用广泛的分光光度计。其设计原理和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单光束光路,从光源到试样至接收器只有一个光通道,使用中依次对参考样品和待测试样进行测定,然后将二次测定数据进行比较、计算,获得最终结果;②只有一个色散元件,工作波长范围较窄;③通常采用直接接收放大显示的简单电子系统,用电表或数字显示;④结构简单、附件少、功能范围小,不能做特殊试样测定。

第五章 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仪器

1、电阻抗型血细胞分析仪的细胞计数原理及要点。(P64)

答:电阻抗法血细胞检测原理(库尔特原理) 血细胞与等渗的电解质溶液相比为相对的不良导体;电阻值大于稀释液的电阻值;当细胞通过检测器微孔的孔径感受区时,在内外电极之间恒流源电路上,电阻值瞬间增大,产生一个电压脉冲信号;产生的脉冲信号数,等于通过的细胞数,脉冲信号幅度大小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电阻抗法白细胞的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检测。

2、联合检测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VCS技术)(P65)

答:主要体现在白细胞分类,实质是选用较特异的方法将血中含量较少的嗜酸、嗜碱性粒细胞检出,发现异常细胞。共有特点是:均使用了鞘流技术。

每个细胞接受三维分析,定义到三维散点图的相应位置

体积(V) 电阻抗原理测定细胞体积和数量。

电导性(C) 高频电磁探针,测量细胞内部结构,细胞内核浆比例。

光散射(S)细胞内粗颗粒的光散射强度要比细颗粒更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