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摘要:我国农村留守农民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化状况。
长期持续不断的劳动力转移、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人外出打工经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所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它导致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甚至土地撂荒,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解决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问题,应当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对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城市各类人员到农村成为职业农民。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农民;政策思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农业劳动力也持续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我国务农人口越来越少。
据国家统计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9年底,我国大约有2.3亿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其中1.5亿是异地转移,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这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必然趋势。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仅推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且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但是,二元经济模型假定转移劳动力与留守劳动力在素质上是相同的,即是说留在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不因劳动力的转移而下降,因此劳动生产率不会下降。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农村流向非农业部门和城市的劳动力大多是高素质劳动力,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是低素质劳动力。
这种事实与上述假定相去甚远。
规模巨大的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出必然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利用湖北、湖南、河南三省七县、市、区933户的调查数据①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进行多角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希望引起各界重视,以利于该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留守农民结构状况1.总体数据分析表1提供了三省七县、市、区的总体数据②。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除滑县外,其他六个县、市、区在外务工人数都超过了在家务农人数。
外出务工人员大约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50%以上,在家务农人员只占40%多。
第二,留守农民比例与人均耕地多少有较明显的正向关系(长阳县除外)。
滑县人均耕地较多,土地肥沃,土地生产率高,因此出去打工者比在家务农者较少。
林州市、新洲区和平江县人均耕地较少,外出打工和经商者所占比例较高,在家务农者只占总劳动力人数的40%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均耕地较多,外出打工者比例也较高,留守农民比例较低,其原因在于该县位于大山区,坡地多,平地少,土地大多贫瘠,由此形成外出打工者较多而在家务农者较少的情况。
2.家户数据分析从农户调查数据来看,我们调查的七个县、市、区933户农民家庭,总共有3514人,每户3.77人。
其中除了在校读书的青少年599人以及包括老人和未上学儿童在内的非劳动力人口274人之外,外出打工和经商的有1464人,在家实际务农的有1192人,在家务农劳动力占家庭总劳动力(一般定义16—60岁人口为劳动人口)的比例为44.88%(见表2)。
③通过对表2中留守农民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文化结构基本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农村务农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
表2显示,留守农民中40岁以上的占75.08%。
固始县和新洲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40岁以上的占80%以上,望城县、平江县和林州市留守农民中40岁以上的占60%—70%。
第二,男性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和经商,女性劳动力在务农劳动力中所占比例很高。
表2显示,女性劳动力在务农劳动力中所占比例平均达到64.09%。
除了平江县之外,其他县、市、区参加农业生产的女性劳动力居多。
林州市在家务农劳动力中妇女占到85%,基本上是妇女在从事农业生产。
妇女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半边天,而且是主力军。
第三,文化程度较高的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和经商,在家务农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表2显示,在务农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全部务农劳动力的比例高达87.24%。
固始县、新洲区的留守农民文化程度最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95%左右。
务农人员与打工人员素质对比表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的现实状况(见表3)。
第一,从年龄结构来看,16岁以下的有5人外出打工,无人务农。
17—24岁这个年龄段,外出打工的占90%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在家务农,而这些务农者没有外出也是出于许多原因,诸如一时找不到工作、不愿出去找工作、身体残疾或照顾有病父母等。
可以说,年轻人基本上不务农。
25—40岁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也是外出打工,比例高达70.3%,在家务农者不到30%。
41—50岁的劳动力大部分在家务农,比例接近60%,只有40%的人外出打工或经商。
51—60岁这个年龄段在家务农者比例更高,达到77.8%。
60岁以上的人几乎完全在家务农。
可见,年龄与外出打工成反比,与在家务农成正比。
越是年轻,越是在外打工多,在家务农少;越是年纪大,越是在外打工少,在家务农多。
第二,从性别结构来看,表3显示,男性劳动力中打工人员占 65.0% ,务农人员只占35.0%。
女性劳动力中,打工人员只占39.5%,在家务农者占60.5%。
显然,外出打工的以男性为主,在家务农的以女性为主。
当然,在家务农妇女一般都是有孩子的已婚妇女,年纪偏大,或照顾小孩读书,或照顾老人,而那些未婚年轻妇女多数也出去打工。
第三,从文化程度上看,表3显示,文盲基本上在家务农,占96%以上。
小学毕业的在家务农比例高达71.2%。
而受过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劳动力有60%左右在外打工,外出打工者比例要比在家务农者高出很多。
大专以上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到94.4%。
按照务农性质分类,我们还发现在家专业务农者大大高于兼业务农者。
在我们调查的933户家庭中,专业务农者达到923人,占77.4%;兼业务农者只有269人,占22.6%。
兼业务农基本上是在本地打工的农民,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在附近打工。
表3显示,专业务农比例大而兼业务农比例小。
这是因为在家务农者大多是妇女,他们基本上是边干农活,边照顾家庭;或者是年纪偏大的农民,他们没有体力和精力常年干活,只是农忙时在田里干活,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
当然,这也表明农村的非农业工作机会较少,他们只能从事农业生产。
以上从不同侧面对农村务农劳动力结构状况进行了分析。
其结论是:目前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偏低,呈现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的“三化”状况,即老龄化、女性化和低素质化。
二、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产生的原因与后果1.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产生的原因农村留守劳动力“三化”状况产生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业劳动者收入远远低于工商业劳动者的收入。
20多年来,随着限制农民从事工商业、禁止农民进城等政策的逐渐放松,农村劳动者纷纷外出打工和经商,从农村流入城市,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以寻求获得更高的报酬和享受更好的生活。
由于外出打工和经商需要一定的能力,只有那些年轻的、有文化的农民才能胜任,因此,年轻的、有文化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流入城市、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妇女偏多的农村劳动力则留在了农村。
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一个同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而是一个具有高度筛选性的转移过程。
这必然导致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
2.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产生的后果第一,对农业生产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伴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机械化和科学种田对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事农业生产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体力和耐力,同时还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技术知识。
而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所呈现的老龄化、女性化、低素质化现状,显然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那些年龄偏大、妇女偏多、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有心无力,精力和体力不支,不能精耕细作,不懂科学种田,对土地只能采取粗放经营,从而造成产量低下。
甚至有些农户还因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父母年迈多病而无力耕种土地,出现土地撂荒的情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以河南省为例:从2000年到2008年,河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从3.47吨/公顷增加到4.19吨/公顷,增加了20.7%;农民纯收入从1767元增加到3577元,增加了102.4%。
这一现实与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互为伴随,似乎存在某种矛盾:一方面,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给农业生产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呈现不断增加趋势。
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应从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
我国农业和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主要应归因于我国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化学化步伐的加快。
2007年,我国四大粮食综合优质率达到61.3%,棉花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
2007年,每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比1985年增加了1.3倍,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比1985年增加1.9倍,每个劳动力拥有的农机动力比1985年增加了2.32倍。
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与科学种田程度的显著提高减少了农业劳动强度,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持续增加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抵消了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越来越严重,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能够接替种地的农村劳动力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现在仍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他们年纪大了之后回乡务农;另一类是那些目前还在学校读书的青少年,他们毕业后接替他们的父辈种田。
就第二类人来说,据我们家户调查的情况来看,那些在校读书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愿意从事农业,他们从来就没有打算将来去接替他们的父辈种田,没有把农民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
依靠这部分人接班显然是不可行的。
就第一类人来说,调查发现,那些目前在外打工和经商的大部分人不愿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即使随着年龄增大,他们在大城市没有太多的生存空间,他们也会选择在小城镇安家落户而不是回到农村务农。
这些在城市打工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城里打工,他们从未干过农活,农业对于他们相当陌生。
因此,很难对这部分人寄予希望。
当然目前我国农村已出现一些外出创业成功者返回农村搞农业规模经营项目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尚不普遍。
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学术界,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看做是一个同质的过程,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与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是没有差别的。
由此,人们在看到还有40%多的人口在农村未转移出来时,就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很多,只有把这些人转移出来,中国才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