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犯罪现场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现场分析的意义,理解现场分析的任务,掌握现场分析的概念、步骤以及现场分析的基本内容。
●本章重点:现场分析的程序,现场分析中的要素分析和综合分析。
●本章参考书目:●《犯罪现场分析》,钟书栋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现场分析的意义、任务●现场分析,又称临场讨论,是指侦查人员在对各种现场材料进行汇集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对相关的问题作出推断,为深入开展侦查奠定基础的一项活动。
●一、现场分析的意义●(一)临场讨论是对现场勘查的总结和检查,有助于发现现场勘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现场勘查的水平。
●(二)临场讨论是制定侦查计划、全面展开侦查工作的前提,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件侦查的进程。
●(三)临场讨论是对犯罪现场的分析与研究,它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形成共识,提高集体的战斗力。
二、现场分析的任务●请看景德镇系列杀人焚尸案,重点注意现场分析部分,通过此案讨论现场分析的任务是什么?●景德镇系列杀人焚尸案●1、分析判断事件性质和案件的有关情况。
●2、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选择侦查途径。
●3、检查现场访问和现场勘验的情况。
●4、决定现场勘验后对现场的处理方案第二节现场分析的程序●一、陈报材料。
(侦查人员、技术人员)●二、鉴别材料。
(鉴别真伪)●三、展开讨论。
(分析判断案情)●四、作出决议。
(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临场讨论的要求●要有全面扎实的现场材料●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树立技术意识,利用刑事技术思维认识和利用现场信息●发扬民主,集思广义●2003年2月24日,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接到报案:某乡正午村的一座小桥下的河中发现一具男尸。
接报后,侦技人员立即对现场进行了勘查。
●尸体俯卧于桥下河岸边,头朝下游,上衣翻至颈处,衬衣的第一粒纽扣脱落;在桥的栏下的石板边上有一片擦试状血迹,在该血迹60cm处有一粒衬衣纽扣、一个小灯炮和若干玻璃碎片。
河水深2米,在河中未找到凶器。
●经尸体检验判明:死者系生前入水死亡,死者胸部有23处锐器伤,伤痕集中,排列整齐,方向一致,只有6处深入胸腔,但没有伤及肋骨。
综合尸体检验情况,法医初步认为是自杀,并建议市公安局法医进行详细检验。
●后经市公安局法医检验,肯定了县局法医的结论。
●临场讨论会上,现场指挥员主要依据法医的尸检情况,认为死者为自杀。
请问:●根据以上情况可否判断为自杀?●请谈理由。
●后经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交待:在2月23日晚10时,三名犯罪嫌疑人以租车为名骗得死者信任,途中由坐在后座的两人抓住死者的两手,坐在副驾驶的犯罪嫌疑人持小刀朝被害人胸部连刺23刀,然后将尚未死亡的被害人抛于桥下。
由于慌张,车撞在桥栏上,车灯脱落。
第三节现场分析的相关理论●一、刑事案件构成理论●对刑事案件的认识和剖析,应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纵向的动态结构,即研究犯罪行为的预谋、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二是横向的静态结构,即以犯罪行为实施阶段为研究对象,剖析犯罪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犯罪行为纵向的动态结构犯罪行为横向的静态结构在现场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为基点进行。
一是分析犯罪案件的各个构成要素。
二是对各个犯罪案件的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二、犯罪现场重建理论●犯罪现场重建理论最早产生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传统的现场分析理论发展而来。
●1991年,由俄克拉荷马州和德克萨斯州的一些刑事专家发起成立了美国犯罪现场重建协会。
●该协会的宗旨是对犯罪现场重建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指导侦查人员更加合理地认识犯罪现场各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内容在联系,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收集证据。
●该会目前有会员350余人,主要来自于美国各州执法机构和法庭科学实验室。
●犯罪重建理论发生后,即在美国刑事司法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刑事侦查部门把它作为一种分析案情、确定侦查方向的基本手段,控诉方、被告方和法官也将其视为法庭上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方法,将重建结论作为提出控诉或辩护的重要事实依据。
现场重建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价值●帮助侦技人员更加准确深入地认识现场●帮助侦技人员在现场发现更多的痕迹物证●帮助侦技人员更准确地刻画犯罪嫌疑人●帮助侦技人员通过重建完善证据链条(一)犯罪现场重建的定义●犯罪现场重建(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又称犯罪重建或现场重建。
美国犯罪现场重建协会的定义是:犯罪现场重建是运用科学方法、物证、合理的逻辑推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获得对一系列犯罪情节的明确认识。
●犯罪重建专家W.J.威特认为:犯罪重建实质上就是对犯罪过程的描绘、刻画和思维再现。
而在再现过程的前提下才能对犯罪分子的个人特征尤其是犯罪动机进行准确的推断。
●国内学者的定义:●犯罪现场重建是指基于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的位置和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考察分析,以及对物的实验室检验结论的利用,结合所获取的相关客观事实,合乎逻辑地以抽象、形象或实物模拟的方式,重新构筑犯罪现场所发生的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并探明与之相关的犯罪行为人的个人特点和犯罪条件的侦查活动。
●(引自《论犯罪现场重建》郝宏奎发表于《犯罪研究》2003第4期●犯罪现场重建是指侦查人员在勘查犯罪现场后,根据在现场上获得的物证和其他形式的证据,推断犯罪行为的活动。
●(引自《犯罪现场重建之我见》尹军发表于《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凯伦被害案(美国)●请同学们以此案为例对犯罪现场重建的定义进行思考,并谈谈你对犯罪现场重建定义的理解。
●请回答下列问题:●你认为犯罪现场重建的定义应是什么?●此案中涉及到了哪些类型的重建?●此案中基本的重建步骤有哪些?(二)犯罪现场重建的理论依据●犯罪现场重建理论导源于洛卡德的物质交换原理。
●洛卡德认为:“当任何人与某个物品或其他人发生接触时,一种相互的物质交换将会发生。
通过认识、记录和检查这种证据交换的性质和范围,可以把罪犯与特定的地点、各种证据以及被害人联系起来。
”(三)犯罪现场重建的信息来源●物证●知情人陈述●侦查分析报告(四)犯罪现场重建的层次●美国犯罪重建专家W.克莱蒙认为:●特定物证的重建。
(与犯罪有关的枪支、血迹、玻璃、土壤等)●特定情节的重建。
(行为顺序、犯罪目的与动机、犯罪环境、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等)●特定事件的重建(交通事故、凶杀、爆炸等)(五)犯罪现场重建的主要分类●依据犯罪性质不同:爆炸案件现场重建;杀人案件现场重建;纵火案件现场重建;强奸案件现场重建;交通肇事案件现场重建;其他类型的犯罪现场重建。
●依据重建程度的不同:犯罪瞬间状态重建;犯罪情节片段重建;犯罪情节整体重建;犯罪行为全程重建。
(六)犯罪现场重建的步骤●美国重建协会观点:●证据识别●证据记录●证据收集●证据的分析与评价(真实性和关联性审查)●犯罪过程假设●侦查实验(通过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与犯罪现场证据事实的比较来验证假设的真实性)●犯罪重建的逻辑过程是:●首先是证据的个别重建;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证据重建犯罪事件的每一个局部;然后把它们按特定的时空顺序联结为一个整体,展现犯罪发生的过程。
7•04金乞意意外死亡案●此案是现场重建的一个典型例子!●通过现场重建使侦查人员对现场中发生的事件有了清晰的认识,准确进行了定性。
●李昌钰博士的观点:●现场重建工作的组成●三、犯罪画像技术的理论●犯罪画像(Criminal Profiling)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当时的画像技术属于归纳式画像(Inductive Criminal Profiling)●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与法庭科学原理运用的密切配合,在犯罪重建理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演绎式犯罪画像(Deductive Criminal Profiling)。
(一)犯罪画像的理论来源●行为主义(Behaviorism)●法庭科学(Forensic Science)●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条件反射和学习理论,其中对犯罪画像理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美心理学家Watson的学习理论。
●Watson认为: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所有行为都是通过经典的条件反射习得的。
●人的行为从偶然到必然,从随机到有序,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的行为反应模式。
●因此,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实际是在其面临刺激时的一种行为模式,这种行为反应具有个性化与稳定性的特征。
●因此,根据犯罪行为的外部反应现象特征,就可能刻画犯罪人的个人条件。
●法庭科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把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刑事司法活动之中的交叉学科。
●法庭科学技术在物证的收集和检验方面,具有常规调查无法取代的地位。
●从理论上讲:只要犯罪人在现场停留、活动、与被害人及现场物品之间发生联系,就必然能够通过技术识别和实验室检验的方式揭示这些现象。
●将行为主义科学与法庭科学结合起来,使二者间形成侦查目的与侦查手段的内在关系:●研究犯罪人的行为及其特征是犯罪分析的核心内容;●揭示犯罪行为特征的基本途径是法庭科学的方法手段。
(二)犯罪画像的起源●犯罪画像(Criminal Profiling)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的画像属于归纳式犯罪画像(Inductive Criminal Profiling)。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犯罪重建理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演绎式犯罪画像(Deductive Criminal Profiling)。
(三)归纳式犯罪画像●1、定义:归纳式犯罪画像是根据过去案件中的犯罪人、犯罪现场和被害人所提供的已知行为特征及其他人身方面的特征,来刻画现行犯罪案件中犯罪人的行为、犯罪现场和被害人特征的方法。
●2、思路:根据已有的犯罪统计学数据来推论特定的犯罪人的行为特征和其他人身特征。
●3、理论假设:实施了同种犯罪的犯罪人与正调查的不明身份的犯罪人,共同具有那些相似的个人特征;受相似的生存环境影响,并以同样犯罪动机的驱动,犯罪行为人在文化背景上也极为相似;根据少量样本进行的数据分析,也能对未知犯罪人行为及人身特征进行概括和预测;犯罪行为和动机具有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4、归纳式画像的资料来源:●借助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访谈,对在押犯罪犯进行人身与犯罪特征的分析;●根据一般人应有,而画像人能体验的实际经验;●各种公开信息来源。
●5、画像的结论的得出:●根据三方面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形成特定类型与特定动机的犯罪中犯罪人的一般行为特征与人身特征。
●在此基础上,根据案件中犯罪行为、动机与某一类统计分析犯罪类型的相似性,可推论出案件中犯罪人所具有的类型特点。
●6、画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