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思南土家族花灯为例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标识,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的灵魂。
然而,在交通和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各民族尤其是一些小民族的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地方民族文化流失、断层现象比较严重。
在这种状况下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思南土家族花灯为例,对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来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土家花灯;传承保护一、思南土家族花灯概述思南——黔东北一座历史文化重镇。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旁依于浩瀚乌江,曾经是乌江盐道上的重要集镇。
思南是贵州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素有“黔中首郡”之称,“乌江明珠”之誉。
由于其地处黔东北,毗邻巴渝和荆湘,因此,在这片土地上民族交流融合,地区间和民族间文化碰撞、交融比较频繁。
土家、苗、仡佬、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息发展,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此交流碰撞,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诸多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当中,思南土家花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闪耀在这片土地上。
思南花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服装等艺术在内的地方民族戏剧,是一门综合文化艺术,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反映的是土家先民的原始风貌和山里人的精神趣味,有强烈的乌江流域文化气息。
(一)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特点概述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思南土家花灯大致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
最初是“二人转”,明末清初已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出场人数不受限制,多达二三十人。
载歌载舞的思南花灯,它的题材、内容和形式大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表演上形式上,略显简单、粗糙,但这门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已初步形成了戏剧艺术的雏型。
主题多与生产生活相关,但唱段内容包罗万象,从帝王将相到民间传说,从农业知识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含。
有的内容天马行空,充满了艺术想象力。
(二)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形式概述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
思南花灯的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坐堂灯、跑堂灯两大类。
坐堂灯有比较复杂的程式,主要包括说福式、说春、打花子、踩闹子、上香、出土地、锣鼓打、丝弦灯、请四神、采茶、扫刀(又称扫堂)、贺主人(又称谢主人);跑堂灯又称买卖灯,时间上不同于坐台,伸缩性比较大,可长可短。
土家花灯音乐应用的传统乐器有马锣、大锣、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二胡等乐器的应用使其音乐风格流丽柔和音韵悠扬,锣鼓远播力强,泼辣热烈。
锣鼓有“单打五”、“双打五”、“凤点头”、“鹰拍翅”、“牛擦痒”、“马咬牛”、“金线吊葫芦”和“四面进”等一系列曲牌。
(三)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曲调概述思南土家花灯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传统的有24大类曲牌。
唱词句式十分灵活多样,有五五七五式的、五字四句的、七字四句的、七字六句或七字八旬的,还有如散曲式长短句式的等等,唱词注重押韵,或诙谐幽默,或寓意深刻。
二、思南土家族花灯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困境原因分析(一)思南土家族花灯的保护、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大力宣传,思南花灯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同时,思南土家花灯的保护、传承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举办花灯艺术节。
2004年思南县举办了全国首届土家花灯艺术节,此后又在2010 年、2013 年相继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土家花灯艺术节。
在艺术节上有60多个节目,既有薅草锣鼓、打闹子;又有丝弦灯、龙灯、河灯、狮子灯;形式多样,既有广场文化,又有舞台节目。
2.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思南花灯戏作为 92 项传统戏剧之一,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次收录是思南地域文化第一次以独立的一个传统戏剧种类获得国家正式认可,是对思南花灯的保护建设作出的肯定。
2008 年,文化部授予思南“土家花灯之乡”的殊荣,思南花灯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3.花灯艺术进校园。
经过当地政府努力,在2009 年,思南土家花灯引入当地地方教材,将思南花灯作为教材进行授课。
书面教育外,还进行实践训练,编排花灯歌舞,让中小学生学习跳花灯舞。
在县职校成立花灯艺术工作室,建设花灯文化艺术长廊,打造花灯艺术基地,构建花灯项目“教、学、练、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花灯艺术走进职教课堂。
通过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努力,思南花灯艺人再次焕发热情,纷纷重新投入花灯表演,乡镇重现“村村寨寨跳花灯”的盛况;土家花灯的资料抢救、整理及其艺术特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思南土家花灯艺术已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思南土家花灯所面临的困境原因分析思南花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思南花灯艺术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其后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主要体现以下方面,分别是:思想认识上原因;生存土壤破坏的原因;发展不当的原因。
这些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束缚了思南花灯的传承与发展。
1.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在认识和观念上,普遍存在一些不利于思南花灯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不可避免地束缚了思南花灯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为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文化艺术必然是落后的。
由于时代在发生巨大变革,民族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于是在迷茫中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自我否定,认为民族传统文化代表落后,代表封建思想,是落后的文化类型,没有传承和发展的必要,将“请灯还愿”等民间习俗视为迷信。
(2)认为思南花灯是民间艺术,没有档次,嫌思南花灯“土气”。
认为民间创作者不是艺术家,不可能创作出有价值的文化来,或者认为思南花灯难以显示出独特魅力,对其发展前景存在悲观情绪。
(3)唯经济主义,认为发展民族文化没有意义。
认为现代社会就是抓经济发展,不需要进行文化建设,或者急功近利,以直接获得经济利益的多少作为价值体现的唯一标准,对发展思南花灯艺术给地方经济带来直观经济收益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2.生存土壤破坏的原因(1)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导致花灯戏的生存土壤受到破坏。
造成演员流失、艺人断层,许多传统技艺消逝,口传剧目大量流失,花灯戏的剧目不断缩减,不少剧目名存实亡,现状堪忧。
民族传统艺术生长的土壤受到了巨大破坏。
(2)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在精神需求上拥有了多种选择。
随着新兴文化产业和外来文化艺术的出现,对民族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各种时尚的文化艺术的出现,迷离着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被外来文化思潮推向边缘。
3.发展不当的原因(1)包装过于时尚,传统现代两不象。
例如着装花哨鲜艳无特色,地域和民族特征不明显,展示不出土家民族风情,远离生活气息,又如有的伴奏过于喧闹,缺乏原有管弦器乐的柔和温润和锣鼓体现的节奏感、跳跃感。
(2)不注意开发原生态元素,民族传统“滋味”丧失。
例如帮腔、聊白、耍花枪等内容,在近年来官方组织的各种节庆活动中完全得不到展现,大量幽默诙谐、展示个性、生活化的内容见不到了。
(3)随意涂抹传统段子。
精品段子面临失传修改传统段子过分随意和草率,往往着手修改便动其精髓,使言词失去鲜活性,内容反而缺乏原有的生活气息,变得过于平淡、呆板、教条。
(4)缺乏创新。
在各种节庆活动中看不到剧目登场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传统剧目表演,只有雷同的少数段子,对观众无法产生积极效应。
创作人员偶有创作也是出于上级安排或基于利益趋动,缺乏创作热情,修改创作的段子内容乏味,脱离生活。
三、思南土家族花灯传承与保护的思考花灯作为一门地方民族艺术,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已经深深扎根于这片大地,经过不断地融合发展,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源于民间生活的花灯艺术伴随着当地百姓世袭繁衍,沿袭了乌江流域独特的人文气息。
然而在滚滚的市场大潮中,这门土家族人的特有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
对此,笔者也对这门地方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地方民族文化1.站在民族文化的保护的高度来审视、认识思南花灯民族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生命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延续的重要标识。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悠长河中,各民族积淀了浩如瀚海的文化遗产,各民族的音乐、美术、戏剧、神话等,博大灿烂。
传统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土壤,不仅成为一个民族赖以延续发展、增强凝聚力的纽带,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宝库中的一份子。
思南花灯作为是一种传统民族艺术,有的人将思南民间习俗“请灯还愿”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我们要尊重传承文化的主体价值,“请灯还愿”是思南当地土家族人的民间信仰,是这一地域土家族人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简单的将民间习俗视为“迷信”,不利于民族多样性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原生态元素原生态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或族群迁徙进入某一个地区后,在那里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文化,通常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的原初状态,或指那些在现代才突然被外界所知的某种文化形态。
在当下社会,原生态文化一词,成为“较少被现代文明冲击或保持着较多原始生活习俗或民风”的代名词。
原生态文化也就具有了特殊的魅力,特别是当今在追究物质欲望带来困惑的同时,人们开始反思,把自然质朴的艺术当成一种新的追求和享受,这为原生态文化获得重生以及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作为一门地方民族艺术,思南花灯存在大量原生态元素,具有自然质朴、原始粗狂的美。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国内外引起轰动的民族传统文艺节目,其中原生态元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发展思南花灯的几点建议1.重视剧目创作,挖掘思南花灯戏的原生态元素,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作重视剧目的收集整理和发展创新。
收集整理就是要抓紧抢救原有的传统剧目,传统剧目力图保留原滋原味,尽可能的展示其原始美。
一是在特定的段子里,一些重要元素应该保留。
保留一些传统段子的唱词、衬词、聊白、锣鼓的曲牌调式等。
有这些元素的存在,才能彰显花灯戏的民族特色。
二是抢救男扮女装的旦角形象。
建国后出于“革命思想”考虑,旦角改为女性出演,使得思南花灯戏中的这种男扮女装的艺术形式险些完全流失。
现在当然不排斥女性演出,但要积极采取措施将男扮女装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三是花灯的演出服饰是黔东北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具体体现,应尽量避免艳丽花哨。
近年来,花灯演出服装大都是光鲜靓丽的服饰。
这些服饰使得花灯演出无法体现花灯戏原本民族气息和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