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收稿日期]2004-10-09[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承担的内蒙古党校课题 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齐秀华(1964~),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党校 理论研究!编辑部,副编审,学士学位。

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On Preservation and Succession of the Grasslands Nationality Culture齐秀华QI Xiu-hua(内蒙古党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The Chinese Communist Pa rty ∀s School o f Inner Mon golia,H uhhot I nner Mongolia Ch ina 010010)##[摘#要]如何在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我们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和发展草原民族文化,实现经济社会与民族传统文化协调发展的双赢效应。

[关键词]草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G 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05)02-0116-02Abstract:How to preserve the tradi tional cultures of the nationalities have been a key proble m of great urgenc y i n the process of globali zati on and the i mplementation of the Great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Wes tern Region.We s hould take some workable countermeasures to develop the econo my,preserve and fl ouris h the grasslands nati onali ties ∀cultures,and realize the win-w i n effect of coordinated devel opment of the socio-econo my and the traditional ethnic cul tures.Key words:Grass lands nationality culture;Preservati on;Successi on##北方草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充实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并表现出了极强的草原文明、绿色文明特征,成为中华西部文化的一大特色。

然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一部分民族文化已被变异或消解,甚至出现了文化断裂的现象。

从全球范围来讲,在以信息化、城市化、全球化为表征的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人类文化的趋同性、单调性、重复性色彩日益加重,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试图以草原民族文化为例,探析草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一、草原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时刻思考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的问题,否则国家或民族就要涣散、萎靡,甚至解体或消亡。

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基于这一理论而提出的。

主要理由如下:首先,从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需要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

这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文化。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与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但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越来越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下,各种文化不断渗透与融合,强势文化或文明形态在不断扩张,使相对弱势文化或文明形态趋于消失或削弱, 全球一体化 与 文化多元化 的矛盾已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人类文明进化中的 文化基因库 是不可缺少的。

大量研究和事实已充分证明,文化或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与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有着内在的联系性、互动性和对应性。

世界文明的进化、升级也像生物进化一样需要有丰富的 文化基因库 作为其进化的素材储备,没有了文化的多样性,就谈不上文化的进步。

因此,各国的少数民族既要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又必须要较好地保留各自的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说,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丧失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一种退步。

其次,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来看,在21世纪多元一体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目前世界各国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其中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现代化革命,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都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化是每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每一个繁荣昌盛的民族都应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本民族的基本特点。

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但丧∃116∃#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总第133期)##Journal of Radio &T V Uni versi ty(Phil osophy &Socia l Sci ences)#############################No.2,2005(Sum No.133)失文化传统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

因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这一民族成员世代相传相沿的共识符号,是该民族共同体内聚力和团结的象征。

这种传承性存在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并作为民族核心要素与民族共同体相始终。

因此,问题并不在于传统文化是否要保护,而是怎样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第三,从草原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来看,草原民族文化必须要保护与传承。

众所周知,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上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草原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化,而且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其中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是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草原游牧文明的典型代表。

蒙古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草原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汉藏满等民族的先进文化,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吸纳、交融中不断发展和提升了自己的文化。

游牧文明以其 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和 兼容并蓄 的人文观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创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河,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到了近现代以后,由于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原因,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使传统游牧社会由游牧∃∃∃半农半牧∃∃∃农耕∃∃∃城镇四种经济文化类型依次更替,游牧的蒙古人随之也完成了两次经济社会的转型,即从游牧人到定居者,从定居者再到城镇居民的变迁。

目前,我国蒙古族人口中有80%以上已经实现了定居生活,有20%以上的人口已变成了城市居民。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以城镇化道路为主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指导下,草原文化赖以存续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发生变化,民族地区文化安全、文化生态、文化产业化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定成为西部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草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措施多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并采取了很多有利的措施,来抢救、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与现实脱节,还没有真正起到从根本上培植壮大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而且由于对这类资源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它应被重视的程度,使得这类文化遗产有的自生自灭,有的濒临失传或被人为破坏,因此对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在以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唯一重要指标的时候,民族文化往往成为牺牲品。

即使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而可行的保护措施,文化安全也难以保证。

比如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变异与消解就很难制止。

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优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愈发显得意义深远,而我国有形成这种优势的可能的时候,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缩短,对西部文化的急剧冲击,形成了文化安全的内部隐患。

西部民族文化需要的是 与时俱进 、 有机更新 ,在创新中保持稳定,使其生命力更加旺盛,而不是导致 文化自杀 或者非正常同化与退化。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讲,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

人类破坏自己生活的文化生态,割断生活的历史文化传承,其后果可能不像破坏自然生态那样直接,但却会深远地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文化生态区别于生态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可再生性。

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损,传统风格一旦变异,人居环境一旦破坏,就将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和历史的遗憾。

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需要保护的 精神植被 。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下,既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又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实行特殊保护,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法律保护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文化开发的必然前提。

确立以文化为本的产业战略,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宝贵性,特别是文物资源的珍贵性、不可再生性,把文化、文物的保护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以便实现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坚决防止乱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浪费。

当务之急,应抓好如下工作:首先,要树立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我们要转变环境保护只是针对自然环境而言的观念,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中来,真正树立起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有了这种观念、意识,我们才能够自觉地体现和落实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保护和建构民族传统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加紧进行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一要把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资源,如少数民族口传文艺、民间风情习俗、民间工艺等无形文化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下来,使其由直接知识转化为间接知识,存入国家和民族知识库与智力库中。

抢救文化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记忆,就是在给我们的后代留下珍贵的财富。

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保护各类有形文化资源。

可建立民族民俗博物馆,永久性地将文化样本保存下来,还可以通过修建民俗村、民俗公园、开展民俗旅游、举办文化节等形式来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从1999年开始已举办了五届中国%内蒙古昭君文化节!,2004年又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向世人展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了解了草原,使草原走向了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