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一.本周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1. 学习小说相关知识2. 学习课文《祝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 情感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三、【教学重点】1.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四、【教学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五、【教学用具】课本、语文教师用书、导学案等六、【设计理念】《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

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

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七、【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他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同时他又是20 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塑造了很多类型的旧中国的人物形象,初中我们学过的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感知鲁迅。

(二)【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三)【知识拓展】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始终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其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 让学生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有个宏观上的把握,为《祝福》的讲解进行热身](四)【基础知识】(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基础)1. 字音积累(分男生组和女生组,各读一部分,于竞争中,相互激励)2. 字形积累(听写)(五)【创作背景】《祝福》写于,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

又叫初春。

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

仲 zh o ng 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同样有仲夏(盛夏) ,仲秋,仲 冬。

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

晚秋:秋季的末期, 暮秋、深秋。

同样有暮冬、深冬。

夏末。

2. 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 1. 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 35段)/ 孟春 之时,被卖改嫁(第 40段)/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 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 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 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 2) 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 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 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 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

① 肖像描写: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 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 眼。

(善良温顺)(第34段)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 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第66段)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66段)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只是 失神的站着。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 y do 陷下去。

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也总是惴惴的,…否 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1.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复述小说 (要求: 精简)节 内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 ― ―2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 ― ―33 迎春之时, 一命归天( 第 28 段)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 ― ―53 春日之时, 丈夫死亡( 第 35 段)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 ― ―65 孟春之时, 被卖改嫁( 第 40 段)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 ― ―111 暮春之时, 痛失爱子( 第 67 段)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真实面貌。

(知人论世,为小说主题的讲解做铺垫)(六)【互助探究】情序结开发高第三次肖像描写: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三次变化:第一次“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

第二次“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三次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②画眼睛(眼神):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

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这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③细节描写④语言描写⑤动作描写小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 你认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手;然而,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手。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自然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就是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

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

鲁迅曾将他们命名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自身因素:封建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如,好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为祥林嫂奉为圭臬,因此,她才会对再嫁以死抗争,并且内心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才会去捐门槛赎罪。

总的说: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

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让祥林嫂的人生走向悲剧。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

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

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

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4.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读文本内容和衷心的关键,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1.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

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此题考查小说的题解,解题思路,首先从“祝福” 最基层含义出发,作为一个传统的习俗,是文章的脉络,又是典型的环境,一个大的社会氛围,时代氛围。

一方面与行文结构的相联,一方面与行文内容相衬。

)七【小结】本文围绕着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小说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

与中国广大农村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就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的思想文化与冷漠的社会所拒绝。

作者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从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他们在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摧残下痛苦的人生命运,深刻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根据以上讲述,对主题进行归纳总结。

深化学生对主题的感知)八【随堂练习】;小说写祥林嫂的遭遇时多提到“春天” , 可有人说她“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写篇小短文)(明确:立春之日,丈夫死亡。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命运进行探究)(设题出发点,提倡个性化的阅读。

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