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高78届语文组杨玲瑞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2.理清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线索小说倒叙手法的作用;3.分析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细节)4.着重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祝福的景象,和雪景)5探讨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一课时一、导入如果给你一架时光机,请问你们想用它到哪一个时代,做一个怎样的人?有人想到科技发达的未来,去看看那不可知的世界,也有人想到神秘而古老的过去,去领略那时的风土人情,可是我发现从古至今这么多的朝代,唯有一个时代,是你们从来都不曾涉及的——清末民初。
为什么你们都不愿意去这样时代,说不定你就是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或者中国的民族魂——鲁迅呢?原因:时局动荡、统治腐败、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外敌入侵、残酷的统治,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是啊,对于我们今天来说,那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时代,甚至我们都不愿意翻开那一段历史,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生在那样的时代,逃脱不了命运的折磨。
今天我们就做一位旁观者,去敲开那一个时代的大门,去认识一位生活在那个时代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祥林嫂。
二、检查预习情况字词:第1段钝dùn响幽微寒暄xuān 第2段瓦楞wǎléng 朱拓tà第3段间jiàn或乞丐qǐgài 第10段悚sǒng然踌蹰chóu ch ú第17段不更gēng事第20段谬miù种第30-31段淡然俨y ǎn然第32段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 第34段颊jiá周正第50、56、60段沸反盈天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荸荠bíqí絮絮xù第68、69、72、74段呜咽yè驯xùn熟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敛liǎn第83、87段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jué赏鉴渣滓zhāzǐ瞥piē第96、98、99、101段拗niù不过蹙cù缩诡秘门槛kǎn第109段窈yǎo陷惴惴zhuìzhuì第112段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
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
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
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
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
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è象声词。
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
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
也作盘跚。
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表达你的读后感(可以是对人物的感叹,对社会的看法等等)2.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太太、我、卫老婆子、婆婆、贺老六、阿毛、柳妈、鲁镇上的人坏境:鲁镇上,旧历的年底,一片祝福声中情节:(具体分析情节)序幕:(1——2)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结局:(3——33)寂然死去开端:(34——53)初到鲁镇发展:(54——65)被卖改嫁高潮:(66——111)再到鲁镇尾声:112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地笔触展现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坏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3.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的遭遇,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之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此处可以介绍插叙手法的作用)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小说讲的是祥林嫂的故事,为什么题目不叫《祥林嫂》而叫做《祝福》呢?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联系。
(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以祝福声惊醒结束,是文章的情节线索,贯穿始末)③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④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也是因为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反语)第二课时(本次研究课上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导入: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的一点,性格必须善良”,祥林嫂身上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找出文中对于祥林嫂的描写,明确描写的手法,从描写内容概括出她的特点,总结她的形象。
1.外貌描写(三次)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纯朴、有青春活力、健壮、能吃苦耐劳、温驯、容易满足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已失去青春活力、遭受沉重打击、极度痛苦死前的外貌: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苍老不堪、精神完全麻木、毫无生命力描写外貌主要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笔勾勒人物的形象,写出了祥林嫂时一位勤劳、善良、纯朴、顽强、能出苦耐劳,极易满足但是却深受命运的打击极度痛苦的农村妇女的形象。
2.行为描写(动作)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在祥林嫂的内心深处,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认为“一女不侍二夫”,再嫁是一种耻辱,一种罪无可恕的罪过,所以她有出格的反抗再嫁;而她相信封建迷信,相信自己再嫁后就不干净,相信自己死后会被分身,所以用一年的工钱捐门槛。
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典型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农村妇女的形象。
3.语言描写重复着“阿毛的故事”问“到底有没有魂灵呢”可以看出,她已经麻木、空虚、恐惧的内心了。
4.细节描写祥林嫂“眼神”的描写对空碗、破竹竿的描写可以看出,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没有人同情。
5.侧面描写鲁四老爷对待祥林嫂的态度鲁镇上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四太太对待祥林嫂的态度柳妈对祥林嫂的态度可以看出,祥林嫂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社会,人民给予她的只有蔑视,轻视、没有丝毫的同情。
总结:①是旧中国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温驯,安分守己,极易满足,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
③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使她变得麻木,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被旧社会吞噬。
三、合作探究:祥林嫂在一片欢快的祝福声中,在一个大雪的晚上死了,她究竟是怎么死的,她的死跟谁有关系?1.鲁四老爷①侧面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德护法神;对联,一边脱落,一边还在,虽崇尚道学,但确实虚伪的假道学几部书: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份(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
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a.大骂新党。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b.“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这不好,恐怕是逃出来的”“既是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她沾手”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个字,却把保守,虚伪,自私,冷酷无情,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暴露的淋漓尽致。
总结: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婆婆: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
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
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
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
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
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
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
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
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
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
所以,她让祥林嫂去捐门槛,赎清她的罪孽,她本是好意,想救她的好姐妹出火海。
这不但没有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让她看到希望又彻底绝望。
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鲁镇的人们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遭遇的态度,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