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鲁迅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鲁迅祝福

祝福鲁迅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故乡鲁镇:闭塞落后愚昧迷信(讲理学的老监生:比先前并没有什麽大改变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本家和朋友:他们也都没有什麽大改变年终大典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主要人物是谁?(祥林嫂)她的身份是什麽?(寡妇、女佣、再嫁寡妇、女佣-----社会下层劳动妇女)她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丧夫,独子惨遭狼吃,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死前景况:(四十上下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悲哀仿佛木刻,提着空破碗,拄着破竹竿-----纯乎是一个乞丐)2.写出:其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夫小十岁,初婚不幸。

丧夫受虐,勇逃魔掌。

初做女佣,勤劳能干。

被卖再嫁,出格反抗。

亡夫丧子,连遭不幸。

再做女佣,备受歧视。

沦为乞丐,饱尝炎凉。

惨死雪夜,仍被咒骂。

)3.分析: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劳动妇女的特质?(手脚都壮大、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然而反满足-----安分耐劳勤快能干)(“变成奴隶“还万分喜欢”--------最后“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一般劳动妇女所不具备的特质?(并不逆来顺受,敢于奋起反抗:逃出婆家,反虐待;出格地闹反迫害;求捐门槛,反命运;询问魂灵的有无,怀疑神权统治。

屡遭不幸打击,仍然坚韧坚强:在丧夫丧子又被赶“真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要寻求自食其力的活路面对鲁镇人们“又冷又尖”的嘲笑“总是瞪者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她整日紧闭了嘴唇”“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4.讨论:这样一个勤劳、坚韧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为何命运如此悲惨?(试深入分析一下造成她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点拨:两次丧夫和失去爱子均属不可避免的天灾;婆婆的虐待迫使她逃出,过上“满足”的生活;婆婆的强卖反使她“交了好运”有夫有儿;两次在鲁家做女佣均没有受肉体的打骂虐待和工资的克扣5.自行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哪麽,真正造成她不幸的原因是什麽?是从什麽开始的?课堂小结(略)布置课后作业:以“试析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文学评论。

6:课后感想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鲁迅本文揭示的“礼教吃人”的主题;明白一个人不能盲目的反抗命运教学方法:师点拨,置疑,生讨论发言教学步骤:1:检查作业(抽查)2: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先看祥林嫂反抗精神的表现:逃出婆家却到讲理学歧视寡妇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家;反抗被卖是为了遵从“从一而终”的礼教,却不知贺老六是个可以依托的好人;想自食其力坚强地活下去却又来到被封建礼教统治着的鲁镇和鲁四老爷家想摆脱被歧视的境遇却采用并不被人们认可的捐门槛的方式所以说,主观上,祥林嫂虽有反抗精神,但受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但她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层并不自觉的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我们不能苛求她。

再来看她先后两次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变化?第一次: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人们:都说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第二次: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败坏风俗的---不干不净”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笑影又冷又尖女人们带着“鄙薄的神气”大家对她“烦厌和唾弃”他们的笑容和声调“是在嘲笑她”为什麽有这麽大的变化?谁的话揭破了谜底?柳妈的话:“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什麽大罪名?-----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夫妻有别“别”在何处?男人可以借七种借口遗弃妻子并可拥有三妻四妾女人只能必须遵从“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且“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们注定妇女必须过那掩藏的生活,而使妇女的再醮(再嫁)成为犯罪行为。

崇拜贞节-----这是理学家在妇女界中竭力鼓吹的---变成心理上的固定的理想,妇女因此须付社会道德上的责任,而男子则对此享着免杀的特权。

妇女更须负责以保全名誉而提高品格。

这一点,男人家也常热烈予以赞美,盖至此其主眼已从寻常家庭妇德转移于女性的英雄主义与节烈的牺牲精神。

”--------林语堂《吾国吾民.第五章.妇女生活》“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

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

-----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鲁迅《我之节烈观》小结:全镇人都将学和礼教奉为金科玉律,她一个下层妇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一妇两嫁怎不会被视为“败坏风俗的”败类受到歧视、鄙薄、嘲笑、厌弃呢?所以即使做了乞丐,人们也不给她施舍,并对她的死十分冷淡,甚至她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卖命服务过的主家鲁四老爷还骂她“是一个谬种”。

这样说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残害祥林嫂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封建礼教思想,是鲁镇上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组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害了祥林嫂。

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礼教思想的驱使,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角色。

所以可以这样说,本文表现的是一出“礼教吃人”的悲剧。

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先生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其实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礼教吃掉的又何止一个祥林嫂?看看古徽州和全国各地遗存的贞节牌坊,哪一座牌坊下不埋葬着一个被礼教吃掉的无辜妇女的冤魂?难怪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因此,鲁迅大声疾呼要掀翻这吃人的筵席,“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

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

要除去虚伪的脸谱。

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之节烈观》)三,再研讨1,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

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

“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

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麽?(倒叙)3,这样安排有什麽好处?(先写她的惨死,就为全文定下的悲剧的基调,也制造出悬念,引人入胜。

)4,首尾两段可否删掉?(不可。

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与祥林嫂命运有重要关系的一个人物鲁四老爷,没有鲁四老爷这样的人物和鲁镇这样的背景,就不会有祥林嫂这样的人生悲剧。

尾段:呼应全文,也烘托渲染了气氛,突出了主题。

否则首尾不完整。

小结:(略)布置作业:1,作者运用了什麽方法又抓住什麽来描写祥林嫂的?2,作者在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写道:“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请你写出脱落的上联。

(品德详明德性坚定----朱熹《四书集注》)3.思考一下:此处这样的描写有无深意?(与鲁四老爷其后的行为形成对比,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为他卖命服务过的祥林嫂惨死雪夜,他不但不同情,还骂她“是一个谬种”,这哪里有‘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之样?由此对其进行反讽,表现了他为人的虚伪。

)四:布置作业:将本课对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分析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评论。

五,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训练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习题训练教学步骤:一、1,检查作业(抽查)请一位同学填写上联。

2.有何用意?(略)二.研讨:1。

对祥林嫂的描写中最突出也最成功的是什麽方法?(外貌描写)(共有四次:第一次在鲁家出现时:春上刚死了丈夫“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第二次:经历了丧夫丧子的不幸后“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

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第四次:临死前: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这是一个表认知行为的单句,宾语是一个复句结构形式。

话语字面的指称语义是清晰的,骂的是康有为。

之所以骂康有为,是因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中改良主义的领袖,有违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由此更进一步揭露了鲁四的政治立场。

但这句话还蕴含了一个言外之意。

“还是”,仍然是,竟然是。

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知大厦之将倾,“新党”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用来指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

鲁四所骂的竟然还是、仍然是康有为,其不谙世事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落后腐朽性便昭然弥彰了,而中国农村笼罩在封建统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会状况也可想而知了。

这段平实的叙述和简洁的评议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平实之中寓深刻,言近旨远,辛辣地对形象进行了嘲讽和鞭挞;绵里藏针,含蓄之中,闪烁着尖锐的批判的锋芒。

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叙述者“我”与鲁四立场的对立,其民主进步的倾向也清楚地表现出来。

3,“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一句该怎样理解?称呼依旧。

“仍然”,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运已经改变了,故事情节已经发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绝不是虚无的梦幻。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