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SOLID 35—50
3.0测序通量可达20 G,而测序片段仅有 bp,这使得该技术与Solexa相比,应用范围
还不够广泛。ABI公司正加快研发进度,争取在片 段长度方面做出重大突破。
DNA水平的应用 新一代测序技术极大地推
2.1.1全基因组测序
万方数据
78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letin
a
such research.
snapshot of these
new
approaches,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m,and also illustrate their ap—
plie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Key words: Second generation sequencing Third generation sequencing Genome Transcriptome Re-sequencing
生物技术通报
・技术与方法・
B10TECHNoLoGY BULLETlN
2010年第10期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杨晓玲施苏华
唐恬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Sanger测序的提出给人类破译遗传密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而近几年飞速发展起来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无论 在成本还是效率上.都对传统测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千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公布更是加快了测序研发的进程。通过下一 代测序技术,科学家不仅能够绘制出各个物种的基因组图谱,还能探讨不同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差异以及不同物种之间或者物 种之内的序列差异。进而为传统生物学以及医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与此同时,随着各大测序平台的不断改进,普通实验室 都有能力承担此类大型测序项目。就目前正在发展的几种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了综合阐述,并比较了各种测序技术的优缺 点。最后对其应用领域作了 重测序
2应用与实践
Kahvejian在2008年的一篇综述中提到¨“: “如果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测序,你会开展哪些研 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近年来高通量测序 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认识到,我们对于 生物界的认识才刚刚起步。基因图谱的绘制并不意 味着所有遗传密码的破解,癌症基因组的开展也没 有解决所有的医学难题。DNA变异的模式和进化 机制,基因调控网络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方式,复杂性 状及疾病的分子遗传基础等,仍是困扰生物学家和 医学家的难题,而高通量测序的广泛应用,也许可以 让我们知道的更多。
收稿日期:2010-04—12
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1
测序与发展
Sanger测序作为30多年来惟一的DNA测序方
法,对现代生物学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 而随着大规模基因组学的兴起,多种高通量低成本 的测序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步被应用到生物学研究 的各个领域。目前,新一代测序技术正以Sanger测 序无可比拟的 速度产生海量数据,不仅引领生命科学全面进 入后基因组时代,更推动了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30008,30970208,40976081),“973”计划项目(2007CB815703),中山大学莺点培育计划项目及有害生物 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课题,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中山大学重点培育计划 作者简介:杨晓玲,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子进化;E-mail:sysulsyxl@gmail.com 通讯作者:唐恬.副教授,E.marl:ttian..8@hotmail.com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密码的破解,第一个完 整基因组图谱的绘制…让科学家越来越多地认识 到测序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1977年 Sanger和Coulson关于快速测序技术论文的首次发 表¨’2’,到2010年高通量测序的广泛应用,海量遗 传信息被相继揭秘;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人类基因 组单倍型图计划,再到人类癌症基因组及个体基因 组计划,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千元基 因组计划的提出,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势必推动测 序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必将
万方数据
2010年第10期
杨晓玲等: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Danaher
等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
1.1
Motion公司推出Polonator¨1测序仪同
第二代测序——高通量低成本齐头并进
以高通量低成本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测序,不
样也是基于Church小组的研究成果,但是该设备的 成本要低很多,同时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 研究目的设置不同的测序条件。而Complete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anger sequencing has brought ever,the arrival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lso
in
over
a
powerful tool for human being
to
decipher the genetic code.How—
US
eration sequencing will allow
sequence
to
draw
a
complete genome map,compare
out
gene new
expression
avenu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and demonstrate
or
variation between
systems/genome—analyzer_iix.ilmn)o
1.1.2
第三代测序——单分子长片段有望实现
第二代测序技术虽然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
破,但是仍然建立在PCR扩增的基础上。为了避免 PCR扩增带来的偏差,科学家目前正在研制对DNA 单个分子直接测序的第三代测序仪。最具代表性的 包括Heliscope单分子测序仪,单分子实时合成测序 法,纳米孔测序技术等。 Helicos技术仍然是基于合成测序原理¨…,它 采用了一种新的荧光类似物和灵敏的监测系统,能 够直接记录到单个碱基的荧光,从而克服了其他方 法须同时测数千个相同基因片段以增加信号亮度的 缺陷。Pacific Bioscienees公司研发的单分子实时合 成测序法充分利用了DNA聚合酶的特性,可以形象 的描述为通过显微镜实时观测DNA聚合酶,并记录 DNA合成的整个过程。纳米孔测序技术[11’121则是 利用不同碱基在通过纳米小孔时引起的静电感应稍 有不同,或者不同碱基通过小孔的能力各有差异,来 加以区分不同的碱基信号。
or
within species,all of which would open
a
for biological
medical research.At the same
to carry out
time,with the highly—developed sequencing platforms,nearly every research team w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In this paper,we provide
1.2
聚合酶合成测序法Roche公司推出的454
技术开辟了高通量测序的先河。该技术通量可达 Sangcr测序的几百倍,而成本却只有几十分之一,因 此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国际上基因组学专家的广泛 关注。454采用焦磷酸合成测序法H J,避免了传统 测序进行荧光标记以及跑胶等繁琐步骤,同时利用 乳胶系统对DNA分子进行扩增,实现了大规模并行 测序。截止到2010年4月,已有700多篇文献是采 用了454测序技术(http://454.com/publications. and—resources/publications.asp),对该技术是一个极 大的肯定。 Illumina公司推出的Solexa遗传分析仪是合成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该技术借助高密度的 DNA单分子阵列,使得测序成本和效率均有了较大 改善。同时Solexa公司提出的可逆终止子”1也是 该技术获得认可的原因之一。与454相比。Solexa 拥有更高的通量,更低的成本。虽然片段长度较短 仍是主要的技术瓶颈,但是对于已有基因组的物种 来说,Solexa理所当然成为第二代测序技术的首选。 2008年以来,利用该技术开展的研究大幅度上升, 报道文献达400多篇(http://www.illumina.com/
2.1
连接酶合成测序法
2007年ABI公司在
Church小组拍1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出了SOLID测 序仪。该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双碱基编码…的应 用,即每个碱基被阅读两次,因此大大减少了测序带 来的错误率,同时可以方便的区分SNP和测序错 误。在测序过程中,仪器自动加入4种荧光标记的 寡核苷酸探针,探针与引物发生连接反应,通过激发 末端的荧光标记识别结合上的碱基类型。目前
剪切,转录本SNP等重要信息。Cloonan等旧2 o利用 SOLID对小鼠胚胎于细胞分化前后的转录组进行了 比较,挖掘出不同时期特异表达的基因以及单核苷酸 多态性,阐述了分化路径中的关键因素;Tang等旧列利 用RNA—Seq对小鼠单个卵母细胞进行表达谱分析, 与芯片技术相比,高通量测序可以多检测到75%的 基因表达,并且有8%一19%的基因存在两种以上 的转录形式。 2.2.2小分子RNA测序小分子RNA是一类特 殊的调控序列,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几 年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 包括正向遗传学筛选,克隆测序法,芯片技术等,而 近几年兴起的高通量测序给小分子RNA研究带来 了新的思路。较短的序列长度虽然是目前高通量测 序难以打破的瓶颈,却正好可以覆盖小分子RNA的 长度。科研工作者通过测序,可以预测新的miR— NA.研究miRNA的保守性,建立miRNA表达谱,比 较miRNA表达丰度以及发现其他非编码RNA等。 Lu等Ⅲ1利用454技术对果蝇3个物种的miRNA进 行测序,结果发现miRNA和其他基因一样,也经历 着“产生”和“消亡”的过程;Morin等旧刮利用Solexa 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进行小分子RNA谱带分析,共发 现了81个差异表达的小分子RNA,并鉴定了23种 未报道的miRNA。 2.3表观基因组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