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 学校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 学校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 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 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 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 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 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 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 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 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健全组织、健全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 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教学工作管理应坚持正确 的教学方向,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 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总务工作应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 主要包括:校产管理、财务管理、生活管理等。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 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 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首先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发展。 其次是学校的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 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是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 响学生的发展。

4、现代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 从当前看,综合中学化成了现代中等教 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成为世界各 国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构成了现代学制 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大众性以及 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 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 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向终身 教育过渡。

(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 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2003年《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 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凡在中小学专门从 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 资格。

小学教师职务设小学高级教师、小 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三级 教师。 小学教师职务逐步实行聘任制,聘 任教师职务必须经过教师职务评审机构 从政治思想、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教育 教学能力、工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等方面 进行评审,认定具备担任相应职务的条 件,由学校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 聘任。
(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 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 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 内容的教学用书。我国教科书编写、审 定和使用的责任、权限主要集中在国家, 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方 针,也就是一个教学大纲、多套教材的 方针。

(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 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小学学生成绩分为学习成绩、操行成 绩和体育成绩三类。对小学生成绩的考核 评定以及升留级不具有淘汰的性质,必须 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章 学校 第一节 学校概述 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1、学校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 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 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 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 织形式。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 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校的基本条件: 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 教学设施; 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 教师队伍; 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 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2、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由纵向的学校 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是国家教育制度的 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3、现代学制的产生: 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类型有: (1)双轨制。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 (2)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 (3)分支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 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 育; (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 质。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 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 众传媒等。 1.社会交往 2.社会道德 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在这里主要包括各种形式 的艺术作品、大众传媒以及文化娱乐场 所。


第四节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 社会学习化”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 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 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 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 社会将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小学 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影响。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 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 重要的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 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 在其中的孩子。 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 境,而优化家庭环境的着眼点是提高父母素质。 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独裁型 第二种是保护型 第三种是和平共处型 第四种是合作型

5、我国学制的产生: 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1901年,清 政府明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 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 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 《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壬 子癸丑学制”。 第一个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 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这是我国一个 较为成熟的现代学制;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 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该学制最 突出的就是增加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 的工农和业余教育系统。
(二)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 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 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 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小学规定基本的 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 实上的控制。 我国对教学内容的管理形成了目前的中央集中 领导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实行统一性、确定 性与多样性、灵活性的结合。

6、我国现行学制 纵向分为四个等级: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 高等教育。 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 如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师范学校、 军事学校等。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一)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1.设置目的不同 2.调节手段不同 3.与政府关系不同 4.产出不同 (二)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 进行交换的过程。 完整的沟通过程:确定内容;编码; 传送;接收者;解码;领会;反馈。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 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 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 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 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 闻(即小道消息)。


绩效评价模式: 目标模式 投入—产出模式 需求满足模式 环境适应模式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绩效评价的意义: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 于提高绩效。 (1)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 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 及升迁等。 (2)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 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 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3)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 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 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 (4)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 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 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第二节
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 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 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 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 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 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 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的来源: 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 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 安排的文化。 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

学校文化表达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理想或追求; 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 对人性的理解; 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以及对集体的 看法等。
二、学校文化的形式可分为: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分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 两种,主要指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 成的文化形态,包括校风、学风、师生 关系、教风等。

作用: (1)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该学校特色 的鲜明表现。 (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 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3)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 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