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与旋转》案例分析
罗健华2010-3-29
一、教学内容:第二单元“对称、平移与旋转”。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三、教材分析:
“平移与旋转”是两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平移与旋转现象在生活中却无处不在。
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同时注意突出所选事例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抓住特征并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平移与旋转”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能力。
四、学生分析:
个旧人民小学是一所位于市中心的州级绿色学校。
学校环境优雅,绿树成荫,宽敞整洁,教学设施齐全。
学生多数是按片区划分,就近入学。
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学生多数是职工子女,家庭条件中等,父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但是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停留在单纯、机械、重复的知识传授上。
学生联系生活,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活动经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在设计时,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有趣的实例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
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生活中的小知识,你们想学吗?
生:想。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本第19页“看一看”中的四张图。
(课件出示:课本第19页“看一看”的四张图。
)
师:请同学们说说每张图片的内容,想想你在哪儿见过这些画面。
生1:图1是缆车沿索道滑行,我到公园爬山时看见过。
生2:图2是升国旗,我在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看见过。
生3:图3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运动,我在电视上看到过。
生4:图4是我们玩的小风车……
师:刚才大家观察得很认真,说得非常好。
下面请大家想一想:缆车沿索道滑行,国旗沿旗杆上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运动和风车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 评析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 生1:它们的运动方式不相同。
生2:缆车沿索道滑行,国旗沿旗杆上升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相同,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沿直线在走。
生3: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运动和风车的运动,这两种运动的方式相同,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在转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演示:教师用一个长方形代替缆车,在黑板上从右向左做歪歪斜斜的运动。
)
师:缆车是这样运动的吗?
生:不是。
(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
学生边示范边说“是沿直线这样运动的”。
)
(全班动手操作:用铅笔盒代替缆车在桌上运动。
)
师:国旗是怎样运动的?谁能来演示?(指名学生演示,让学生边说边用手势演示)。
(全班动手操作:老师哼着国歌,学生用数学书代替国旗,演示国旗的运动。
)
师:我们把缆车、国旗这样的运动称为平移,用符号“—”表示。
(板书:平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做平移运动?
生:升降电梯、直线运动的火车、汽车、地铁、举重……
(演示:师出示小风车,让学生观察小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
师:小风车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吗?
(学生动手演示“旋转”,教师强调:绕一点转动。
)
(全班动手操作:拧开药瓶盖,盖上药瓶盖。
通过这一简单的操作进一步体会“旋转”运动。
)
师:我们把螺旋桨、风车这样绕一个固定点转动的运动称为旋转,用符号“○”表示。
(板书:旋转“○”)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做旋转运动?
生:电风扇、汽车轮子、自行车轮子、汽车的方向盘……
师:物体在平移或旋转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位置变了,但形状没有变。
(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缆车、国旗、风车的运动现象,引出“平移”和“旋转”,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相应的例子。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加深了学生对“平移、旋转”现象的理解,感受到这
两种运动的普遍存在。
)
2
(1)出示课本第19页的“说一说”。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书上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一定认识。
请问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运动,哪些是旋转运动。
生:雪撬、火车的运动是平移;转盘、水龙头的运动是旋转。
师: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请你想一想,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现象是旋转?
(2)做一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平移和旋转动作。
先做一个平移运动,再做一个旋转运动。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做,然后交流,再每组推荐一人做给全班同学看。
)
(师示范平移和旋转运动,让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更加留心观察。
)
(三)自主探究——移一移,说一说
(用教具演示。
)
出示方格图:
师:假设这是一条小船,船头有一点A,停着一只白鸟,船右侧有一点B,停着一只黑鸟。
小船出发(演示向下平移一格),它在做什么运动?
生:平移。
师:大家说得很对,我们继续研究。
小船出发不久,两只小鸟就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白鸟说:“我在船头,走的路程长一些。
”“黑鸟说:“不对,我在后面,走过的路程才长呢!”两只小鸟谁也不让谁。
同学们,你们给评评理,究竟谁走的路长?
生1:它们是同时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样长。
生2:与原来小船的位置相比,白鸟向下移动了一格,黑鸟也向下移动了一格,所以它们走的路程一样长。
生3:……
师:看来数方格是一种好方法。
大家再想想,如果另外有一只小鸟,它停在船的其他位置,所走过的路程呢?
生:经过研究,得出走过的路程也是一格,与白鸟、黑鸟相同。
师: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上的点移动了多少格。
( 评析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图形移动中的规律: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上的点移动了多少格。
为下面“试一试”中确定图形移动多少格做好铺垫,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个规律更好。
)
(四)实践活动
1.活动一:课本第20页“试一试”(1)的后两个练习。
(要求学生先观察,然后动手练习。
)
师:下面我们来解决“试一试”(1)的后两个练习。
谁来回答?
生1:图2向下平移2格。
生2:图3向下平移3格。
220页“试一试”的(2)。
(练习时,让学生先动手平移,然后用眼观察,最后再填一填。
) 师:蜡烛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小鱼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生1:蜡烛向右平移了4格。
生2:小鱼向左平移了3格。
320页“试一试”的(3)。
(这是一个难点,画图前,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出一个能提高效率的合理的画图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
师:怎样画图,才能使平移后的图形既正确又美观?
生:先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把它平移,再找到其余各个点,把它们平移到相应的格子,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此处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点是不是可以随便取,怎样选择点更为合理?使学生发现画图时,发现、选择关键点即图形的顶点等非常重要。
这是画出正确、美观图形的关键。
)
(五)归纳总结
师: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细心的孩子总能找到它。
看!小博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齐读。
)
师:40分很快就要过去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生活中有好多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生2:平移与旋转的世界里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以后我还要再学习。
生3:我知道了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
师: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六、教学反思:
《标准》强调“空间与图形”部分,教学时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体验、感受、经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
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投入。
课中有两个地方处理得不错:一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平移和旋转动作时,教师当堂示范,加深了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理解,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二是当讨论“怎样画图,才能使平移后的图形既正确又美观”时,学生天真的笑脸上绽开了一朵朵智慧之花——他们积极探索出“平移”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