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四册P41—42页的例1、例2,练习十1、2、3。
二、教材分析平移和旋转是课标教材新增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领域中的“概念教学”。
人教版小学教材把平移和旋转按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学段认识平移和旋转,重在掌握平移(二年级下册);第二学段重在掌握旋转(五年级上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变换。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数学上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点初步的空间概念,对于变换的数学思想在一年级图形的拼组中也有点滴的积累,本课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割圆术)、圆柱的体积等知识都是一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材是这样编排的,一是通过例1,认识平移现象,二是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会画平移后的图形。
三是通过例2,认识旋转现象。
考虑到平移和旋转都是图形变换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在对比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它们,我就将教材进行了顺序的调整,将认识平移和旋转放在第一环节,第二环节进行学画平移后的图形。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学会辨别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会在方格图中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法,初步感悟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直观地区别平移与旋转现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的距离。
四、教具准备:升旗、缆车、风车等10种动态课件,转陀玩具、答题卡。
五、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师生做移步游戏、手拉手游戏。
1、移步游戏:分别向右、向左、向前、向后移一步。
2、手拉手游戏:小组内同学牵手绕桌子转一圈。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自主地走进数学课堂,我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举一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同时,让学生通过肢体的演示,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为以下学习做铺垫,又为学习新知提供了生活素材,成为有利的课堂资源。
(一)联系生活,引出课题1、观察生活实例(吊扇、开关门、推拉窗),思考: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师:刚才,我们在做运动。
那生活中的每样物体也在做各式各样的运动。
请看这个盒子也在做运动呢!师:下面,老师演示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式。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用手势或动作表示它们的运动样子。
(演示:推盒子、推拉窗、打开电风扇、开关门)师:这个盒子是怎样移动的?(生比划)师:这扇玻璃窗是怎样移动的?(生比划)师:这电风扇是怎样转动的?(生比划)师:这扇门是怎样运动的?(生比划)2、揭示课题:像推拉窗户、推盒子等这样的运动现象,叫做平移;像电风扇、开关门等这样的运动现象,叫做旋转。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平移和旋转”。
(板书:平移和旋转)(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善于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知识难以理解与掌握。
因此,由组织学生观察生活实例,如吊扇、开关门、推拉窗等现象,并思考: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把它们表示出来?这样,提供了学生身边可见、可操作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模仿,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了抽象概念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化的情境中观察、体验平移与旋转运动,初步感知这两种现象,为正确理解概念内涵积累感性经验。
)(二)认识平移和旋转1、认识平移(课件动态演示)(1)比划运动方式:观察电梯、升旗、缆车的动态演示,想一想: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2)闭目想一想: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并用手势或动作表示它们的运动样子。
(学生闭目思考并比划)(3)引出平移的含义师: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生:直直的、平平的的运动。
师:嗯,沿直线运动。
还有吗?(生沉思)师:请你再认真观察,平移时,这物体怎样?师:其实,平移时,物体的形状、大小等都不变。
(动态演示)小结:那我们把像这些物体直直、平平的运动,叫做平移。
(4)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师:那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生:电梯。
师:电梯的上下移动(板书:电梯)。
生:推拉窗(板书:推拉窗)。
生:缆车。
师:缆车的移动(板书:缆车)……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平移现象(板书:平移),还有很多很多……(板书:……)2、认识旋转(课件动态演示)师:(玩“转陀”)刚才,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平移。
那请看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生:旋转。
(1)比划运动方式:观察风车、转椅、荡秋千、飞机旋浆、开关门的动态演示,想一想: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2)闭目想一想: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并用手势或动作表示它们的运动样子。
(学生闭目思考并比划)(3)引出旋转的含义师:现在,谁来说一说:旋转时,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生:转动、转圈。
师:做圆周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转圈运动。
还有吗?(生沉思)师:请你再认真观察,旋转时,这物体怎样?师:其实,旋转时,中心一点是固定不变的。
(动态演示)师:那课前的开关门时,这扇门是做什么运动?生:选转。
师:是的,是这扇门绕这一个轴转动的。
小结:那我们把像这些物体在做转圈运动,叫做旋转。
(4)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师:那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生:电风扇。
师:电风扇的转动(板书:电风扇)。
生:转椅(板书:转椅)。
生:陀螺。
师:陀螺的转动(板书:陀螺)……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板书:旋转),也很多很多……(板书:……)3、区别平移和旋转(1)回顾课前游戏: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那课前我们做的手拉手游戏是哪种运动现象?移步游戏?(2)做一做:课本中练习十的第3题。
思考: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设计意图:理解并非与表达同步发展,而是先于表达。
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现象,学生定会感到很吃力。
因此,先通过播放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的课件动态画面,如升旗、推拉窗、电梯等。
要求学生比划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以动作表示代替语言表达,能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感悟着平移和旋转运动的特点。
这样,能帮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或动作表示描述平移的特征,形象地引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让学生寻找、观察身边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再次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初步感知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判断黑圆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可以做平移运动,那这方格纸上的黑圆点在做什么运动?(课件动态演示)生:平移。
师: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生:向右平移了3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它们两点之间有2格。
师:对,这一点也是它的对应点。
(全班一起数一数)(2)辨别线段平移的距离师:那这条线平移了几格?(课件动态演示)生:3格。
师:那线上的这一点呢?另一点呢?生:3格。
师:观察整条线和它上任一点的平移距离,你发现了什么?生:线和它上任一点平移的距离一样。
师:是的,要看整条线平移了几格,只要看线上的任一点平移几格就可以。
2、制造矛盾,突破难点(课件演示红房子向右平移了4格,绿房子向右平移了2格)(1)数一数:红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师:下面,有一座红房子要搬家了。
它是平移了几格?生:4格。
生:2格。
(只有3位)师:请你(认为是2格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它们之间有2格。
(2)比一比:如果红房子向右平移了4格,那绿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师:那这绿房子平移了吗?生:平移。
师:按你的方法,这绿房子又是平移了几格?生:沉默。
师:没有空格,是吗?生:(肯定地回答)是。
师:好,请看绿房子是平移了,却没有空格——所以,要判断物体平移的距离,能不能直接看它们之间有几格就可以了?生:不能。
(3)议一议:要准确地数出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有什么好办法?师:那么红房子是平移2格,是错的。
那请认为红房子是平移4格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板演)模糊指红房子的任一位置平移后的位置。
师:这里是原图形的哪里?生:大概指出。
师:这样不是很清楚,你能不能找出具体的一个点?生:很快找到一个点。
师:请你以这个点开始数格子,其他边听边想:为什么可以这样数?你还有什么补充的?生:上面观察线的平移时,发现要看整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看线上的任一点平移了几格就可以。
因此,这样以点数格子更方便。
生:以一个点数格子。
(板演指出)生:以一条边数格子。
(板演指出)师:那要较快地判断一个物体或图形平移几格,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讨论)(4)小结:那要较快地判断一个物体或图形平移几格,只要看这个物体或图形上某一点或某一部位平移了几格。
3、解决例1的问题(设计意图: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逐渐深入、逐步完善的过程。
刚开始在方格纸上数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学生很难想到通过相对应的点来数,一般只是去看整体的移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层层递进,逐步深化,设计了“判断黑圆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辨别线段平移的距离,发现整体平移了几格,那它上面的任一点也平移了几格——制造矛盾,产生认知冲突,突破难点——解决例1的问题”。
这样层层递进,能帮助学生逐渐理解数平移距离的方法,突破难点,也初步渗透了优化的数学思想。
)(四)拓展应用,融会贯通1、找一找: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课本P43的第1题)追问:如果老师给这三艘船编号为1、2、3,那这1号船是怎样移动会回到原图形?2、画一画: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直角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向上平移2格后的图形。
问:右边的这个三角形怎样移动后,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设计意图:通过说、移、涂、画等层次分明的操作活动,学生在做中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内涵的理解,巩固对概念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这样对课本习题进行挖掘,再度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也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使练习价值最大化。
)(五)课堂总结,欣赏图案。
本节课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问题进行简明概要的总结课堂教学,并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由平移和旋转变换出来的美丽图案,体验数学的“神奇”和数学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来观察、思考生活问题,再次认识这两种现象的不同特点,提升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