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现状和发展董宇矿业工程学院采矿06-4班01060096中国煤炭资源总量及其分布:截止到2007年,我国已查明资源储量1万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在查明资源储量中,晋陕蒙宁占67%;新甘青、云贵川渝占20%;其他地区仅占13%。
与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属中等偏下水平,可供露天矿开采的资源极少,除晋陕蒙宁和新疆等省区部分煤田开采条件较好外,其他煤田开采条件较复杂(1)。
煤按基本用途划分为炼焦用煤和非炼焦用煤两大部分,前者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25.4%,后者为72.9%。
在非炼焦用煤中低变质烟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及其未分类煤)所占比重较大,共有保有储量4262亿t,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42.5%,占全国非炼焦用煤的58.3%;我国炼焦用煤(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的保有储量为2549亿t,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25.4%,不仅比重不大,而且品种也不均衡。
其中气煤占炼焦用煤的40.6%,而肥煤、焦煤和瘦煤三个炼焦基础煤,分别仅占18.0%,23.5%和15.8%。
(2)中国煤矿分布以及规模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致使我国煤矿的分布也随地域呈不均匀分布,并且煤矿的规模也各不相同。
煤矿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山东、淮南、淮北等地区,这些煤炭产区以国有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乡镇个人中小型煤矿并存的模式进行煤炭资源的开采,而其他省份,尤其是煤炭调入区则是以国有或当地中型小型煤矿为主体的模式进行生产。
目前,我国煤矿大型化、机械化、集团化发展明显。
截止2007年,已形成3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10家。
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集团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3个。
煤炭企业与电力、化工等企业合作步伐加快,向区域化、多元化发展,23家煤炭企业跨入全国500强。
随着我国加强安全监督管理以及煤炭工业十一五计划的出台,我国年产在30万吨的小煤矿将予以关停、合并,因此,未来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矿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
煤炭产量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导致煤炭价格的上涨,进而刺激了煤炭工业的进步、扩张与发展,从而使得2002年以后的年产量逐步提高(如图一)。
其中,2008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27.16亿吨,同比增加1.93亿吨,同比增长7.65%。
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等8个省区煤炭产量超过亿吨,神华集团、中煤能源、大同煤矿等35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超过1000万吨,神东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超过了20亿吨(3)。
而各省08年的煤炭产量参见附图一。
1998-2008年全国煤炭年产量3027.1625.5252421.12018.4916.081512.510.439.8810.8911.7105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图一:1998-2008年我国煤炭年产量统计图(单位:亿吨)当今中国煤矿现状及技术进步:(一)煤田地质勘探精度、快速建井上巷道掘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的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
深井、厚冲积层条件下的矿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采用钻井法、冻结法两种凿井工艺,基本解决了近600米厚松散冲积层的矿井建设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千米深凿井技术和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立井井筒施工速度达到每月230米以上,创造了世界纪录。
煤巷、半煤岩巷掘进技术装备得到长足发展,研制成功了一系列高可靠性的半煤岩巷掘进机,配合巷道锚杆锚索支护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巷道掘进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为我国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近几年来,自主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转载机,大倾角、大运力胶带输送机,可为开采煤层厚度5米左右、配套能力每小时2500吨、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综采工作面提供成套装备及开采工艺,在比较复杂的开采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
2008年,神华集团万利一矿年产600万吨大采高综采成套装备在井下试验成功,低渗透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全国建成安全高效矿井(露天)268处,原煤产量8.36亿吨,占全国产量的33%。
平均生产规模312万吨、原煤工效17.86吨/工、百万吨死亡率0.045(4)。
(三)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等技术不断改进,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为全面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方针,地面抽采、本煤层抽采、邻近煤层、采空区抽采等瓦斯抽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属于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煤矿的原国有重点煤矿90%以上开展了瓦斯抽采工作,年抽采量达到20多亿立方米,其中40%被用于瓦斯发电或作为民用燃料。
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和远程集中监控系统被普遍推广应用,如北京矿大能源与安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北京泰利润德公司联合研发的YHJ1S型井下音视频等。
这些设备在煤矿瓦斯事故监控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开发的地音监测仪、微震监测系统以及电磁辐射装置,用于预测矿井动力灾害,使不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100%,可能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
同时矿区火灾隐患识别及控制新技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矿井火区的早期预报、注浆灭火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四)洁净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加快发展煤炭的洗选加工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经过十几年的攻关,重介选煤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和广泛推广,实现了传统洗煤工艺的升级和改造。
同时,浮选技术也日趋完善,有效地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
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炭洗选技术装备可以满足年产500万吨大型选煤厂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与煤共伴生资源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
采用地面和井下相结合的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煤矸石发电、土地复垦、洁净开采以及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使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煤炭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方面,煤炭的洁净燃烧技术、煤炭气化、液化技术以及其他煤化工技术已经从工业试验研究阶段,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阶段发展。
年产50万吨甲醇、15万吨二甲醚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煤炭加工转化技术近期可望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随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由华能集团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绿色煤电及煤化工多联产系统的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有利于煤炭工业的绿色发展。
未来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煤矿安全方面: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方面,重点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论体系研究。
首先要开展煤矿瓦斯与煤尘爆炸机理与传播规律研究,进一步摸清瓦斯与煤尘爆炸的发生机理及演化过程。
其次要开展瓦斯高效抽采技术装备的攻关研究,同时开发研究实时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处理能力强、可靠性强的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装置,对井下灾害进行适时有效的监控。
煤炭资源开采领域:在煤炭资源开采领域,利用现代加工、智能控制技术和工况监控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使井工开采工作面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000万吨以上,大型露天矿生产能力达到每年2000万吨以上,同时使薄煤层开采技术和短臂开采装备水平有突破性提高,使采煤装备更适合于各类复杂煤层的开采条件,全面提升我国采煤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煤炭行业总体方面: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煤炭行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应该加快整个行业体制性的改革,继续加快关停小煤矿步伐,同时将煤矿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
此外,要提高煤炭工业协会的综合作用,即在促进煤炭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要参考钢铁协会的模式,既要平衡行业内部利益,又要负责和其他行业进行谈判,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
附录:1-12月全国原煤产量(按经济类型划分)单位:万吨全国合计国有重点国有地方本年累计去年同期增减% 煤矿煤矿乡镇煤矿全国总计271582.8 252342 7.62 133993.7 34040.37 103548.8北京市553.87 652.67 -15.14462.67 91.2 河北省8900 8662.99 2.74 6864.2 618.27 1417.53山西省65576.92 63020.93 4.06 35253.44 11371.51 18951.97内蒙古自治区47269.66 34502.99 37 21480.34 1449.51 24339.81辽宁省5801.65 5962.7 -2.7 4790.06 139.54 872.05 吉林省3618.71 3001.29 20.57 2056.85 292.88 1268.98 黑龙江省9676.05 10065.11 -3.87 5495.4 1402.4 2778.25 江苏省2410 2459.42 -2.01 1937.03 472.97浙江省13 15 -13.3313安徽省11773.89 9369.78 25.66 8696.33 2638.04 439.52 福建省2124.77 2085.82 1.87 498.07 1626.7 江西省2510 2710.03 -7.38 724.98 363.89 1421.13 山东省13491.16 13681.76 -1.39 9892.23 3291.88 307.05 河南省20467.87 18855.95 8.55 12339.46 1486.03 6642.38 湖北省1205.15 1124.68 7.15 186.16 1018.99 湖南省5856.39 5421.42 8.02 688.1542.83 4625.46 广西自治区472.73 640.32 -26.170 395.37 77.36四川省8261.76 7701.96 7.27 1110.29 581.63 6569.84重庆市4132.37 4182.09 -1.19 1243.68 72.032816.66 贵州省11798.46 10864.18 8.6 2273.08 521.68 9003.7 云南省8657.43 8038.44 7.7 146.87 1621.54 6889.02 陕西省2120017732.18 19.56 10535.53 2680.65 7983.82 甘肃省3960 3985.91 -0.65 1465.05 1687.49 807.46 青海省1260 973.31 29.46 600.62 659.38 宁夏自治区4370 3906.34 11.87 3883.18 241.12 245.7新疆自治区6221 4910.39 26.69 2641.92 884.26 2694.82 选自:国家煤炭工业网/page/info.jsp?id=9277参考文献:(1)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我国煤炭分布五大特点/s/blog_4e7605f10100bqic.html(3)2008 年全国煤炭工业统计快报http://www.chinacoal.go (4)2008 年全国煤炭工业统计快报http://www.chinacoal.go (5)中国煤炭工业年鉴(6)中国采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