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大气运动
●知识梳理
一、大气运动
1.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各纬度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
(1)形成: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
(2)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此力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
②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2)高空风向: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近地面风向: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在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思考讨论
如何理解热力环流?
提示: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以下问题:
(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3)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引起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4)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二、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表现
(1)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2)形成因素: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3)分布: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4)近地面表现: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产生的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环流控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很多气候类型的形成均与此有关。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了冬夏间海陆气温的差异,进而造成了气压的变化,使气压带呈不连续分布状态。
(1)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其中亚洲低压最突出,从而使副高仅保留在海洋上。
(2)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亚洲高压最强烈,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3.季风环流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典型地区:世界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东亚。
原因是: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较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
思考讨论
为什么东亚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而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提示: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东亚季风区冬季时由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因而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
南亚季风区冬季时因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并有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再加上大陆面积变得狭小,又处于低纬,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已不显著,势力较弱;夏季,印度低压中心
就位于印度北部,与南半球副高之间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气流又来自广大的热带洋面,因而形成强盛的夏季风。
●疑难突破
1.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
等压面是指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面。
同一竖直面与之相切,就可得到一组等压线。
若等压面向上凸出,即表明该处气压比同一海拔高度上的其他地方高,反之则低。
我们可以用等值线法来说明,如下图为一组等压面,因为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压力,故气压总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所以图中气压值由低处向高处渐小。
在图上取一最大凸向点A,过A点作一水平线(即代表一等高面),与其他一系列等压面相交,通过各交点的值相比较可以看出,A处气压值最大。
2.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
●典例剖析
【例1】(全国,8~10)读下图,回答(1)~(3)题。
(1)M处的气压数值可能为
A.1020、1020.5
B.1017.5、1020
C.1017.5、1015
D.1015、1012.5
(2)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
A.南风
B.西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3)图示地区4月份因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汇而降水较多的地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命题意图:本组题目主要考查等值线(等压线)的原理以及有关天气系统的发展变化及空间分布。
易错分析:M点等压线数值的判定既要以其南、北部的等压线数值为依据,同时也要与其西部的等压线数值相比较,学生易迷惑而出现错误。
解题思路:第(1)题,因为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差一定数值。
本题M点与其南部(1015)、北部(1015)的等压线相对比,可知其值可能为:1012.5、1015、1017.5。
M点所在等压线与其西部相邻的另一条等压线(1017.5)相比较,其数值可能为:1015、1017.5、1020。
以上两条分析的数值交集即为M点的可能数值。
第(2)题,N处位于低压中心(气旋)的南侧,气压梯度力应该由南向北(高压指向低压)在北半球右偏,应该是偏南风或西风,但不会出现偏北风。
第(3)题,我国东部降水的主要类型是锋面雨,锋面的移动规律性较强,4月份夏季风刚刚生成,徘徊在南部沿海一带,在我国的南岭一带以南开始出现雨带。
答案:(1)C (2)D (3)D
【例2】(广东,13~15)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
读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
B.春末
C.冬季
D.初秋
(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
A.半年
B.一年半
C.二年半
D.三年半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风向的变化对航行的影响,间接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易错分析:图示地区为典型的季风区,其成因既有海陆热力差异,又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如果不能理解风向的变化,则易出错。
解题思路:第(1)题,文字资料中所给的是“利用风力航行”,所以首先应考虑风向的变化。
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从甲地到乙地的航向基本上是自北向南的,所以冬季出发正好顺着偏北季风航行。
第(2)题,这道题仍然考查的是本地区的风向变化。
从乙地到丙地航向为自东南向西北,在北半球为夏季时,南半球为冬季,澳大利亚大陆上形成一个高气压,该地区位于这一高气压的西北部盛行东南风;北半球的冬季时正好相反,该地区盛行西北季风,所以应选择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
从丙到丁航行在北印度洋海域,冬季为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根据从丙到丁的方向应选择盛行东北风的冬季。
所以正确选项为C。
第(3)题,根据前两题的分析,从甲地冬季出发,到达乙地后等到北半球夏季再出发,到达丙地后再等到冬季航行到丁地,这样单程就用了一年时间,返航时在北印度洋的航向是自西向东,在太平洋的航向是自南向北,所以只要选择夏季就都是顺风的,半年时间就可以返回了,加在一起完成整个航程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答案:(1)C (2)C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