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语文同步][科普类阅读](教师版)

四年级上语文同步][科普类阅读](教师版)

第11 讲:科普类阅读1.掌握科普类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2.掌握科普类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3.通过练习科普类说明文,巩固本次课所学内容。

(1)雪糕为什么会“冒冷汗”?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2)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

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

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3)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肚子饿了便会咕噜咕噜地叫,这是因为之前吃进的 大,内里的液体和气体便会翻搅起来,造成咕噜咕噜的声音。

下次不要再为肚子咕咕叫而感 到尴尬啊!因为这是正常的生理动作呢。

一、科普类说明文的特征说明文一般分为说明事理和说明事物两大类。

无论是说明事理还是说明事物,只要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就可以称为科学说明文。

这类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运用强调科学、准确、鲜明。

翻阅中高年级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种版本,我们都能看到这类文体的踪影。

《新型玻璃》、《鲸》、《假如没有灰尘》……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们大概可以列出一长串来。

这些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了我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科普说明文一般是以通俗的形式介绍某种事物或现象,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

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科普文的特点:科普文和其他文章不同,它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所以具有如下特点:(1) 知识性、科学性科普文说明的内容具有科学性,文中所写的人、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凭空想象、虚构;引用概念、数据、事实和使用语言都要准确无误,即使是拟人化的语言,也要注意准确。

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

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4)为什么肚子饿了会咕咕叫?食物快消化完,胃里虽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会继续分泌。

这时候胃的收缩便会逐渐扩(2)形象性、趣味性科普文常常综合运用各种手法,如比喻、拟人、悬念、联想等,语言也比较通俗生动,目的是把枯燥的科学道理讲得津津有味,让人易于理解、接受、产生兴趣。

(3)思想性、时代性作者往往紧追时代信息,站在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的最前沿,不仅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我们,而且寓思想与知识之中,重在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人、感染人。

2.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科普文的特点,阅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看看文章给我们讲了哪些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弄清文章的条理,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是否严密。

弄清楚文章叙述的事物的概念、特点、构造、作用等等,才能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3.辨析说明的方式:科普文常借助一些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来表达要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介绍的科学知识,为了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有些科普文还采用了童话、拟人等形象生动的手法。

阅读时体会这种表达方式,对我们全面了解事物、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帮助。

二、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方法1.注意标题科普说明文的标题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总体特点是:(1)以文章介绍的知识对象为标题的中心依据,换句话说,就是让人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是介绍什么科学知识的。

如果含混朦胧,不知所云,很有可能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

(2)语言简要。

标题只点明所介绍的知识对象,有时也可兼及它的特点、作用、意义、价值等,但不详细展开知识介绍。

标题通常只有几个字,一般没有副标题。

2.结构跟所有的文章一样,科普说明文也是由三大部分组成:开头、主体、结尾。

(1)开头是总体介绍,先提出说明对象,然后概括介绍它的特征、作用、意义、价值。

(2)主体篇幅最长,是科普说明文的核心部分,有关说明对象的各种知识就是在这一部分充分展开表达的。

这部分在结构上有这样的原则:分为若干层次依次表达,层次与层次之间或并列,或递进,或分总,要呈现出清晰的逻辑秩序。

(3)结尾或指出当前存在问题,如贾祖璋介绍丹顶鹤的文章在结尾处就提出了丹顶鹤保护的严重问题;或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某篇介绍基因工程的文章就预测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或提醒人们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如在结尾处告诉读者相关知识还有很多可注意阅读。

3.表达方式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说明,抒情,议论,记叙,描写。

科普说明文当然要大量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时兼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就“说明”表达方式内部来说,还有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等多种技巧。

三、科普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等。

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例句:(1)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2)云能预示天气。

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把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易于理解接受。

例句:(1)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火球。

(2)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例句:(1)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

(2)黄河在近2000 间来竟决口1500 多次,改道26 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横比和纵比)例句:(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2)兵马俑规模宏大有50 多个篮球场那么大。

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例句:(1)通常情况下,我们将云分为预示晴朗的云和预示阴雨的云。

(2)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例句:(1)正方形就是各边长相等的矩形。

(2)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画图表: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打统计表格,一种是画插图。

如果要说明的数字很多,且相互有一定关联,就可以把这些内容集中起来,列成表格,可使文章眉目清晰,让读者看了一目了然;有些事物只有直观性很强的画图才能显示清楚,那就需在文字说明的同时附上相关的插图加以说明,以使读者更好认识说明的事物。

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例句:(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2)对石拱桥的外形,古人所用的“长虹卧波”这几个字,就十分精妙。

作诠释:下定义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说明方法,不少时候只下定义还未足以说明事物的特征,还需要对定义作进一步的解说,这就是诠释的说明方法。

诠释的文字可长可短,可以简要地概括解释,也可适当地推演阐发,较详尽地加以说明。

如《统筹方法》开篇下定义后紧接着说“它的实用范围极广泛,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以及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都可以应用。

”就是诠释的说明方法。

四、科普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如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

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如课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五、科普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1)“总(概说)—分(具体)”式(2)“总—分—总”式(3)“分—总”式(4)并列式、递进式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

总之不拘一格。

七、科普类说明文的解题指导和出题类型1.解题指导(1)整体感知材料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为的是对阅读材料内容作基本把握。

力求能初步的概括主旨、辨识行文思路,并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对理解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