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间的距离为 60 m,则树的高度为( )
2.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线按
方向旋转到目标方向
线所成的水平角.如图中的 A 点的方位角为 α.
3.仰角和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
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 方时叫仰角,目
标视线在水平线 方时叫俯角.(如图所示)
4.坡度:斜面与地平面所成的角度。 5. 视角:由物体两端射出的两条光线在眼球内交叉而成的角
问题 1.从 A 处望 B 处的仰角为 α,从 B 处望 A 处的俯角为 β,
则 α 与 β 的关系为( )
A.α>β
B.α=β
C.α<β
D.α+β=90°
问题 2.若点 P 在点 Q 的北偏西 45°10′方向上,则点 Q 在点
P 的( )
A.南偏西 45°10′
B.南偏西 44°50′
C.南偏东 45°10′
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
题的解。
A.30+30 3 m
B.30+15 3m
C.15+30 3m
D.15+3 3m
3.甲船在 A 处观察乙船,乙船在它的北偏东 60°的方向,两
船相距 a 海里,乙船正向北行驶,若甲船是乙船速度的 3
倍,则甲船应取方向__________才能追上乙船;追上时甲 船行驶了________海里. 4.如图,为测量河对岸 A、B 两点的距离,在河的这边测出 CD
在 A 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 C,测出 AC 的距离为 50 m,∠ 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 A、B 两点的距 离为( )
A.50 2 m
B.50 3 m
C.25 2 m
D.252 2 m
2.如图,为测一树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 A、B 两点,从 A、B 两点分别测得望树尖的仰角为 30°,45°,且 A、B 两点之
Hale Waihona Puke 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疑问预知)【研学导学部分】 探究三:阅读教材 P11 例 2 研究两个不可到达点的距离测量 思考:在四边形 ABCD 中,已知∠BAC=∠DBC=45°,∠DAC= 75°,∠ABD=30°,且 AB= ,你能求出 CD 边的长吗?
【验学部分】 1.如图所示,设 A、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 A 的同侧,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学案(教案) 主备人:冮宇 上课时间: 学习(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熟悉方位角,仰角,俯角等定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重点: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距离,
的长为 23km,∠ADB=∠CDB=30°,∠ACD=60°,∠ACB
=45°,求 A、B 两点间的距离.
成绩及错因分析:(错因预知)
作业: 学后记(课后记)
D.南偏东 44°50′
探究四:阅读教材 P13 例 3 例 4 例 5 研究测量高度的问题
探究五:阅读教材 P15 例 6 研究测量角度的问题
小结:(研学导学过程设计)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分析:理解题意,画出示意图 2、建模:把已知量与求解量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 3、求解: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有顺序地解这些三角形,
高度,角度测量问题
难点:数学建模方法过程
【自学部分】
探究一:知识梳理
1.基线的定义:在测量上,我们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线 段叫做 .一般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探究二: 阅读教材 P11 例 1 思考在平面几何中,两点间的距 离就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长.对于不可以直接度量 的两点间的距离,通常用什么办法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