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应用
高中物理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应用
设小球到达最高点时,轻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F, 方向向下,则 v12 F mg m L 由②③式,得:F 2 N ③ ④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小球对轻杆的作用力大小 为2N,方向竖直向上. (2)解除锁定后,设小球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为v2, 此时滑块的速度为 V.在上升过程中,因系统在水平方 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以水平向 右的方向为正方向,有:mv2+MV=0 ⑤ 在上升过程中,因只有重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 守恒,则
现在引爆塑胶炸药,若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有 E=9J转化为A和B沿轨道方向的动能,A和B分开后, A 恰好在 B 、 C 之间的弹簧第一次恢复到原长时追 上B,并且与B发生碰撞后粘在一起.求: (1)在A追上B之前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 (2)A与B相碰以后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
【解析】(1)塑胶炸药爆炸瞬间取A和B为研究对象, 假设爆炸后瞬间 A 、 B 的速度大小分别为 vA 、 vB,取 向右为正方向 由动量守恒:-mAvA+mBvB=0 爆炸产生的能量有9J转化为A、B的动能
由动量守恒,得mB vB (mB mC )vBC ? 1 1 2 2 由机械能守恒,得 mB vB (mB mC )vBC Ep1 ? 2 2 代入数据得Ep1 3J
2 设B、C之间的弹簧第一次恢复到原长时B、C的速度
大小分别为vB1和vC1,则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1 1 1 2 2 2 mB vB mB vB1 mC vC1, mB vB mB vB1 mC vC 1 2 2 2 代入数据解得:vB1 1m / s,vC1 2m / s (vB1 3m / s,vC1 0m / s不合题意,舍去. ) A爆炸后先向左匀速运动,与弹性挡板碰撞以后速度 大小不变,反向弹回.当A追上B,发生碰撞瞬间达 到共速vAB
M 已知小车做简谐运动周期公式为T 2 ,弹簧的 k 1 2 弹性势能公式为Ep kx ( x为弹簧的形变量),则 2 (1)小物块与小车碰撞前瞬间的速度是多大? (2)小车做简谐运动过程中弹簧最大弹性势能是多少? 小车的最大速度为多大? (3)小物块最终停在距O点多远处?当小物块刚停下时 小车左端运动到O点的哪一侧?
1 1 2 2 E mAvA mB vB 2 2 代入数据解得vA vB 3m / s
由于A在炸药爆炸后再次追上B的时候弹簧恰好第 一次恢复到原长,则在A追上B之前弹簧已经有一次被 压缩到最短(即弹性势能最大),爆炸后取B、C和弹簧 为研究系统,当弹簧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时 B 、 C 达 到共速vBC,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为Ep1.
mv3 MV 0 将⑧式两边同乘以t,得 mv3 t MV t 0
⑦ ⑨
因⑨式对任意时刻附近的微小间隔t都成立, 累计相加后,有 ms1 Ms2 0 又s1 s2 2L 由⑪ 式得 2 s1 L 3 ⑪
⑫
类型三:弹簧问题中的动量、能量守恒 弹簧常常与其他物体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弹簧的伸缩形变,使与之相关联的物体发生力、 运动状态、动量和能量等方面的改变.因此,这类问 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综合性特征,也为学生的想象 和推理提供了一个多变的思维空间.解决此类题的关 键在于能对与弹簧相关联的系统进行正确的力和运动 的关系分析、功能关系的分析,并抓住弹簧的基本特 征,正确地运用力学规律加以解决.
【变式题】(2011·安徽 ) 如图 234 所示,质量 M=2kg 的滑块套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质量m=1kg的小球通 过长L=0.5m的轻质细杆与滑块上的光滑轴 O连接,小 球和轻杆可在竖直平面内绕O轴自由转动,开始轻杆 处于水平状态,现给小球一个竖直向上的初速度 v0=4m/s,g取10m/s2.
设子弹射入第二块钢板并留在其中,后两者的共同 速度为v2,由动量定恒得:2mV2 mv1 1 2 1 损失的动能为:E mv1 2mV22 2 2 联立③⑥⑦⑧式得 ⑦ ⑧
1 3 E E (1 ) ⑨ 2 2 2 因为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由⑨式可得, 1 3 射入第二块钢板的深度x为:x (1 )d ⑩ 2 2
2.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选 择研究对象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选择已知量充分 且涉及所求量的物体为研究对象;二是要优先选择能 够满足某个守恒定律的物体(或物体系)为研究对象.进 行运动分析时要注意两个方面: ①运动情况变化时,找出运动量(s、a、v、t)的关 系; ②运动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3.明确解题途径,正确运用规律. 4.分析解题结果,有时需做一定讨论(特别对多解 问题).
类型二:滑块运动中的动量、能量守恒 解决滑块问题一般要用到动量定理、动量守恒 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原理以及动力学等规律,综 合性强,能力要求高,是高中物理常见的题型之一, 也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解决此类问题,关键 要看地面是否光滑,动量是否守恒,若不守恒,往 往要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同时要注意分析物体 的运动时间关系、位移关系、能量关系等,找出它 们之间的关系,列方程求解.
【解析】设子弹初速度为 v0 ,射入厚度为 2d 的钢板 后,最终钢板和子弹的共同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得
(2m m)V mv0 1 解得V v0 3 此过程中动能损失为 1 2 1 E mv0 3mV 2 2 2 1 2 解得E mv0 3
①
② ③
分成两块钢板后,设子弹穿过第一块钢板时两者的 速度分别为v1和V1,由动量守恒得 mv1 mV1 mv0 ④ 因为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射穿第一块 E 钢板的动能损失为 ,由能量守恒得 2 1 2 1 1 2 E 2 mv1 mV1 mv0 ⑤ 2 2 2 2 联立③④⑤式,且考虑到v1必须大于V1,得 1 3 v1 ( )v0 2 6 ⑥
类型一:碰撞、爆炸、反冲中的动量、能量 ( 内力 ) 远大于系统受到的外力,用牛顿运 动定律求解非常复杂,甚至根本就无法求解,但 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时,只需要考虑过程的始末 状态,而不需要考虑过程的具体细节,这正是用 动量守恒定律求解问题的优势.
图232
【解析】(1)设碰撞前瞬间,小物块b的速度为v1,小物 块从静止开始运动到刚要与小车发生碰撞的过程中, 1 2 根据动能定理可知Fs mgs mv1 2 解得v1 6m / s
2 由于小车简谐运动的振幅是0.2m,所以弹簧的最大
形变量为x A 0.2m 根据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可知最大弹性势能Epm 解得Epm 4J 1 2 kA 2
由能量守恒,得 1 1 1 2 2 2 Ep2 mA mB vAB mC vC1 mA mB mC vABC 2 2 2 代入数据得Ep2 0.5J
【变式题】如图232所示,劲度系数为k=200N/m的 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连一质量为 M=8kg 的小车a,开始时小车静止,其左端位于O点,弹簧 没有发生形变,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b静止于小车 的左侧,距 O 点 s=3m,小车与水平面间的摩擦不计, 小 物 块 与 水 平 面 间 的 动 摩 擦 因 数 为 μ=0.2 , 取 g=10m/s2.今对小物块施加大小为F=8N的水平恒力使 之向右运动,并在与小车碰撞前的瞬间撤去该力, 碰撞后小车做振幅为A=0.2m的简谐运动,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小车的最大动能应等于弹簧 的最大弹性势能 1 2 1 2 所以 kA Mvm 2 2 解得小车的最大速度vm 1m / s
3 小物块b与小车a碰撞后,小车a的速度为vm,设此时
律有mv1 mv1 Mvm 解得v1 2m / s 接着小物块向左匀减速运动一直到停止,设位移是s1,
图234
(1) 若锁定滑块,试求小球通过最高点 P 时对轻杆 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 (2)若解除对滑块的锁定,试求小球通过最高点时 的速度大小. (3)在满足(2)的条件下,试求小球击中滑块右侧轨 道位置点与小球起始位置点间的距离.
【解析】(1)设小球能通过最高点,且此时的速度为 v1.在上升过程中,因只有重力做功,小球的机械能 守恒,则 1 2 1 2 mv1 mgL mv0 ① 2 2 v1 6m / s ②
专题二 动量和能量 第三讲 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应用
一、解决力学问题的三大基本观点 1.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称之为力的观 点 ) 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牛顿第二 定律是瞬时定律,此种方法适用于需求解过程中间状 态(速度、加速度)的问题. 2.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观点) 3 .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 律.(能量观点)
由动量守恒,得mAv A mB vB1 mA mB v AB, 解得v AB 1m / s 当A、B、C三者达到共同速度v ABC时,弹簧的 弹性势能最大为Ep2 由动量守恒,得
mA mB vAB mC vC1 mA mB mC vABC
1 2 1 1 2 2 mv2 MV mgL mv0 2 2 2 由⑤⑥式,得:v2 2m / s
⑥ ⑦
(3)设小球击中滑块右侧轨道的位置点与小球起始 点的距离为 s1,滑块向左移动的距离为 s2.任意时刻小 球的水平速度大小为v3,滑块的速度大小为V′.由系统 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得
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研究的只是物体或系统 在某一过程中初、末状态动量、动能的改变量, 而无需对过程的变化细节作深入的研究.如问题 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而涉及运动时 间的问题,优先考虑动量定理;涉及位移的问题, 优先考虑动能定理.
二、力学综合题的基本思路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审题时要注意: (1)挖掘隐含条件,隐含条件往往隐含在关键 的词语中,题目的附图中,发生的物理现象中和 题目的所求中; (2)重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审题时,要弄清 题目中的物理过程及其得以进行的条件,明确运 动的性质,把握过程中的不变量、变量、关联量 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找出与物理过程相适应的物 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