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

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

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发表于《农业考古》2012年第3期)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朴兵唐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的饮酒之风一直很盛。

唐代国力强盛,社会风气豪迈雄健、自信飘逸,在这一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纵酒放达在唐朝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大诗人、大文学家是这样,许多一般文人也莫不如此”([1])。

宋代虽然始终受外患威胁,但经济繁荣,市场活跃,人们普遍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还有什么比饮酒能让宋人更容易逃避现实的忧患呢?因此,唐宋时期人们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亲朋聚会等许多场合都要设宴饮酒。

唐宋宴饮讲究主宾酬酢和巡酒节次,注重娱乐方式和劝饮,为增添酒宴的热闹气氛,人们推出了一系列的佐饮活动,其中传杯唱觥,投骰行令,起舞抛球,游戏毕至,由此形成了熏染一代的饮酒习俗。

本文拟就唐宋宴饮习俗的异同进行比较考察,以此来审视中国酒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变迁。

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宴饮礼仪的传承(一)入席礼节唐宋时期,宴饮的入席礼节逐渐变得较为宽松。

唐初时,人们尚比较重视席上位次,《新唐书·尉迟敬德传》载:“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

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

”中唐以后,传统的座次观念被打破,人们已不再那么讲究入席的位置了,只是在入席之际,宾主还会相互谦让,以先坐为尊敬。

唐代通俗诗人王梵志云:“尊人立莫坐”,即是说首席的尊者没有入座前,其他的人是不能先坐下的([2])。

张鷟《游仙窟》曾描述他与十娘等人宴饮:“杯盏交横,列坐南窗之下,各自相让,俱不肯先坐。

仆曰:…十娘主人,下官是客,请主人先坐。

‟”不同阶层的人们也可以平等入座,《旧唐书·穆宗纪》云:“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

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

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

”(二)按巡饮酒唐宋时期,酒宴开始后,人们有按巡饮酒的习俗。

按巡饮酒是分轮由尊长到卑幼一个一个地饮,一人饮尽,再饮一人,这种饮酒习俗与现代人饮酒时大家共同举杯很不相同。

酒宴之上,众人都饮完一杯称为一巡,一次酒宴往往要饮酒数巡。

唐代饮酒巡数较少,一般为三巡,如元稹《和乐天初授户曹喜而言志》一诗云:“归来高堂上,兄弟罗酒尊。

各称千万寿,共饮三四巡。

”([3])《旧唐书·李景伯传》载:“中宗尝宴侍臣及朝集使,酒酣,令各为《回波辞》。

众皆为谄佞之辞,及自要荣位。

次至景伯,曰:…回波尔时酒巵,微臣职在箴规。

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

‟”可见,唐代的宫廷酒宴,巡酒也较少。

过了三巡,就有大臣箴规了。

宋代时,人们多称“巡”为“行”,与唐代相比,宋代酒宴饮酒的行数一般较多。

北宋中期以前,人们饮酒多在五行左右,如司马光称:“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或五行,多不过七行。

”([4])又如石曼卿在一邻居家饮酒,“酒五行,群妓皆退,主人者亦翩然而入”([5])。

北宋中期以后,饮酒行数增多,民间酒宴一般要饮酒十行,如倪思《经鉏堂杂志·筵宴三感》称:“今夫筵宴,以酒十行为率”([6])。

宋代的宫廷酒宴饮酒多为九行,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周密《梦粱录》卷3《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周密《武林旧事》卷1《圣节》、卷8《皇后归谒家庙》等所记的宫廷酒宴饮酒都为九行。

南宋时,宋高宗幸清河郡王张俊府第,酒宴上行酒达到十五行([7])。

巡(行)酒所到,每个人都必须饮尽自己杯中之酒,否则主人会以各种形式进行促饮,张鷟《游仙窟》中有这样的记述:“酒巡到下官,饮乃不尽。

五嫂曰:…何为不尽?‟下官答曰:…性饮不多,恐为颠沛。

‟……十娘曰:…遣绿竹取琵琶弹,儿与少府公送酒。

‟”这是以奏乐促饮。

两次巡酒之间,往往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之所以如此,宋人倪思认为:“若一杯才毕,一杯继进,须臾之间,宴告终矣。

宾主皆无意味。

人情不得款曲。

”([8])其实,行酒之间进行娱乐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延长饮酒的时间,更主要的是为了侑酒助兴。

唐代时,巡酒之间的娱乐活动的类型较少,多为歌舞。

宋代时,宫廷饮宴行酒间的娱乐活动也多为歌舞表演。

但在民间饮宴上,行酒之间的娱乐活动类型多样,丰富多彩,除歌舞之外,“或奕棋、或纵步,或款语”([9])。

有人甚至以书法助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载:一次米芾与苏轼两人饮酒,“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

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

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更相易携去。

”(三)敬酒蘸甲唐宋时期,巡酒完毕并不意味着饮宴就要结束了。

恰恰相反,此时人们酒兴未尽,饮宴尚未进入高潮。

巡酒完毕后,进入“自由”饮酒阶段。

这时,人们或互相献酬敬酒,或赋诗填词、歌舞助兴,或行酒令助饮。

各种佐觞活动逐渐把饮宴推向高潮,以使人们尽兴而归。

巡酒结束后,主宾之间或宾客之间都可以自由敬酒。

如果某一座客向邻座或他人敬酒,要手捧杯盏,略微前伸,这就表示了敬酒的愿望,俗称此为“举杯相属”。

被敬酒的人一般要予以接受。

唐代人敬酒时,还有流行“蘸甲”,即敬酒时,用手指伸入杯中略蘸一下,弹出酒滴,以示敬意。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种作法极不卫生,然而当时却大为风行。

唐诗中不乏有描写“蘸甲”习俗的,如刘禹锡《和乐天以镜换酒》云:“频眉厌老终难去,蘸甲须欢便到来。

”([10])张孜《雪诗》云:“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11])韦庄《中酒》云:“南邻酒熟爱相招,蘸甲倾来绿满瓢。

”([12])等等。

宋代时,蘸甲习俗仍很普遍,如陈履常《洞庭春色》云:“定须笑美人,蘸甲不濡口。

”([13])徐铉《梦游》之二云:“蘸甲递觞纤似玉,含词忍笑腻于檀。

”([14])高登《思归》云:“流匙白云子,蘸甲黄鹅儿。

”([15])(四)劝人饮酒酒宴上,主人为了显示好客之道,让客人喝足酒,往往会采取多种方式劝酒。

唐代时,劝客人喝酒又称为送酒,唐人常以歌舞送酒([16])。

宋代时,劝酒之风仍盛行不衰,甚至帝王也不例外,王巩《闻见近录》载:“一日宴射后苑,上酌巨觥以劝太宗,太宗固辞,上复劝之,太宗乃顾庭下,曰:…金城夫人亲折此花来,乃饮。

‟上遂命之。

”彭大翼《山堂肆考》载:“宋徽宗时蔡攸赐饮禁中,上频以巨觥劝之,攸恳辞不任杯酌,将至颠踣。

上曰:…就令灌死,亦不至失一司马光也。

‟”([17])宋代不少诗人写有劝酒诗词佳句,如欧阳修《奉答原甫九月八日见过会饮之作》云:“我歌君当和,我酌君勿辞”([18]),黄庭坚《西江月劝酒》云:“杯行到手莫留残,不到月斜人散”等([19])。

对于不胜酒力者,饮酒是一种负担。

面对劝酒,有人强饮之,有人拒绝之。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0载:“司马温公尝曰:…昔与王介甫同为群牧司判官,包孝肃公为使,时号清严。

一日群牧司牡丹盛开,包公置酒赏之;公举酒相劝,某素不喜酒,亦强饮,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

‟”二、助饮方式的发展(一)以文助饮酒酣耳热之际,人们往往还赋诗填词,以助酒兴。

饮酒赋诗,古亦有之。

唐宋时期,诗词创作极盛,这一时期人们饮酒之际赋诗、填词的风习也盛极一时,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非前代可比。

唐宋时期,人们饮酒赋诗,通常是寻求一种文化意境。

许多文人还特意召集诗酒之会,以酒劝客,以文会友,情调高雅,但席间有时也不免有显耀文才甚至竞争比试的色彩。

唐宋时期,人们即席赋诗,通常要限定时间。

赋诗的时候,点燃一只蜡烛,蜡烛上标有刻度,诗词要在蜡烛燃烧到某一刻度之前完成,否则就要罚酒。

孟浩然《寒夜张明府宅宴》云:“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

列宴邀酒伴,刻烛限诗成。

”([20])“刻烛”是当时通行的计时方法,“刻烛限诗成”,是一种难度很大、要求很高的佐饮方式([21])。

有时,人们还会摆出奖品,首先写出好诗的人将会夺取头奖,杜甫《崔驸马山亭宴集》云:“客醉挥金碗,诗成夺袍”([22]),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

除了个人赋诗之外,当时酒宴上还盛行多人对诗、联诗,张鷟《游仙窟》所记十娘等人对酒唱和的场面,便是唐人席间对诗的现实写照。

唐宋以后,酒宴之上赋诗、对诗、联诗等一直是文人们喜爱的消遣娱乐方式。

(二)歌舞助饮音乐和舞蹈对宴会起着相当重要的调节作用,以歌舞助兴是唐宋时期重要的酒俗之一。

唐代时,酒宴之上的歌舞可分为两类:一是自娱性的歌舞;二是他娱性的歌舞。

自娱性的歌舞是酒宴上的主人或宾客表演的歌舞。

唐代时,酒宴之上宾客往往亲自歌唱,以答谢主人的美意。

如尉迟偓《中朝故事》卷上载,“瞻至湖南,李庚方典是郡,出迎于江次竹牌亭。

置酒,瞻唱《竹枝词》送李庚。

”在把盏飞觥之间,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可以邀请对方唱歌,如《嘉话录》载,李绛为户部侍郎时,曾参加本司酒会,张正甫“把酒请侍郎唱歌”([23])。

蒋防《霍小玉传》载:“遂举酒数巡,生起,请玉唱歌。

初不肯,母固强之,发声清亮,曲度精奇。

”([24])当宴饮进入高潮时,人们还会以自我舞蹈的方式进行娱乐,连帝王都是如此,唐太宗的长孙燕王李忠出生时,太子李治宴宫僚于弘教殿,唐太宗亦参加了此宴,“太宗酒酣起舞,以属群臣,在位于是遍舞,尽日而罢”([25])。

这种席间起舞是前代“以舞相属”习俗的继承。

这种习俗在唐代又有了一些新内容,有时是专门表示对某位贵宾的尊敬,正如李白《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所云:“山翁今已醉,舞袖为君开”([26])。

在酒宴上,唐人还经常以歌舞为形式互相酬酢,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云:“劝尔一杯酒,拂乐裘上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27])唐代酒宴上自娱性歌舞的盛行,体现出唐人广泛的主动参与性。

他娱性的歌舞是由专业的歌舞人员表演的歌舞,主要供参加酒宴的宾客欣赏,用于调节酒宴气氛,也用于表达人们的感情,如在唐代的接风洗尘与送别饯行之类的宴饮活动中,主人经常请歌手为之唱歌,通过悠扬的歌声来表达喜悦或留恋的心情([28])。

他娱性的歌舞在唐宋两代酒宴上都很盛行,表演者多是年青貌美、技艺高超的歌妓、舞女。

宋代时,自娱性的歌舞已经从酒宴上消失,主人和宾客很少亲自参与音乐和舞蹈活动了,他们成为歌舞的专门欣赏者,而歌妓、舞女则成为歌舞的专门表演者,他娱性的歌舞在酒宴上开始一统天下。

由于歌舞完全由歌妓、舞女承担,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酒宴之上歌舞就是为了娱客,而不是自娱。

《宋史·王韶传》载:一次王韶宴客,“出家姬奏乐,客张绩醉挽一姬不前,将拥之,姬泣以告。

韶徐曰:…本出汝曹娱客,而令失欢如此。

‟命酌大怀罚之,谈笑如故。

”参加酒宴的宾客们虽然完全成了歌舞的被动欣赏者,但由于歌舞已完全由专业的歌妓、舞女承担,演出水平一般较高,酒宴之上往往“烛光香雾,歌吹杂作,客皆恍然如仙游也”([29]),营造出一种如醉如痴、如梦如幻的境界。

(三)陪酒助饮除歌舞助兴外,在唐代的酒宴上还盛行女妓陪酒助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