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资料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资料
综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 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 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 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 闭走向开放。
探究二:近代以来中国习俗风尚的变革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 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长 袍 马 褂
西装(外来)
中 山 装
1。通过课本及以上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服 饰的变化的情况(阶段时间、具体表现、特征) 西装流行的原因: 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 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 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 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1.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 哪些变化?
(材料一信息:洋伞,商店类似南欧城市的“骑楼”风格,这些
表明人们用的和住的情况的变化;材料二信息:出版的《赏奇画 报》征订广告这一信息说明传播媒介的变化) 提示:(1)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2)出现了西式和中西风格融合的建筑。 (3)生活受到外来宗教传播的影响。 (4)大量使用和仿制西方日常生活用品。 (5)店铺林立,商业繁荣;重视广告宣传;出现了报刊、杂志。
材料二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 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 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 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 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 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2)据材料二评价太平天国的服饰变化。 答案: 是反清斗争的一种形式,具有进步意义;存 在等级尊卑,具有落后性(封建性)。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 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 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 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 《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 《湘学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 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 特点? (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案: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 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 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4)影响: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习俗,促进观念变革; 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5)认识:①“易服”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②服饰从等级、尊 卑走向大众化,具有进步性;③“易服”与政府政策和社会经 济发展相关;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易服”;⑤民族 交往、中外交流是“易服”的重要因素之一;⑥“易服”在与 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
专题总结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总体情况、原因、特点及 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19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
是:街道上人群涌动„„旗幡飘扬,商铺二楼的窗户,使
用的是澳门风格的百叶窗,店家都有凉棚、洋伞,商店类
似南欧城市的“骑楼”风格。 ——李天纲著《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材料二 1906年广州出版的《赏奇画报》……其征订广告, 就是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手拿着 “赏奇画报出世”的旗子作宣传。 ——蒋建国著《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
(6)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
“凡事任意潜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衣服
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 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 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 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洋帽洋衣洋式 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大公报》1903年4月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 材料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铁路在畅通经济、
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所有 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
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根据课本和以上材料,概括交通和通信工 具发展趋势 答案: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牵引到机器 动力牵引的过程,通信工具经历了有线方式到 无线方式的发展过程。
1。根据教材归纳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习俗风尚变革的情况(婚 丧礼俗) 2。近代以来中国习俗风尚的变革原因: ①、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追求文明、民主的生活方式。 ②、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使 中国人思想观念逐渐进步和开放。 ③、西方民主思想观念的传播。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二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 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府还 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 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实施这 一政策的目的。 答案: (1)特点:以满人样式为基准;强制;残酷;时间长。 目的: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削弱被征服民族 的反抗意识。
3.报刊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提示:(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
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 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
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 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 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4)从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 源危机,还带来噪音等。
3.结合材料分析近现代交通与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接受了大
量外来先进事物。 (2)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外国先进交通、通信工具的引进。
(3)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与通信事业,
2.近现代交通与通信工具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1)新式交通、通信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 了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 观念。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 便捷,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3)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材料四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 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 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 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 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 内货阻,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 什么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初至民国初年“易服” 的认识。
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2、在材料一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 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特点?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 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答案: (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 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 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 西方服装并存(土洋并存)。
材料三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 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 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 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 西服始。”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思想:“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开端和关键。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的 开展;“改易服饰”对维新变法起推动作用;世界文明 发展的潮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 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 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 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 来的巨大变化。
探究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建立。 具体表现:西装、中山装、旗袍同时流行。 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具体表现:列宁装、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
主要特征: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与政治生活紧密联 系;式样和颜色趋于单一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
1。 材料: 2011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 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 滞销的土豆。 材料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