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试说明: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体会近代习俗变化所反映的社会进步。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总趋势:近代化。
2.变迁的原因:
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内因: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政治近代民主运动的推动
思想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3.概况:物质生活
(1)衣的变化:
①近代: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鸦片战争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中山装:20世纪下半叶,苏式服饰受到青睐,中式便装成为日常穿着,中山装成了
流行时尚;
旗袍: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转变,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中山装与旗袍(改良)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2) 食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此(最早吃西餐的是买办们)(3)住的变化:
近代:出现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最早出现在租界区)
社会习俗:
①近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改革等
维新派:主张改革(“断发易服”不具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颁布法令,(“断发易服”具反清革命色彩)
社交礼仪: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称谓:“先生”、“同志”代替“老
爷”、“大人;”历法: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
特点:①平等化民主化
②西方化;
③中西新旧并存与碰撞
④变化主要在城市,农村变化不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试说明: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2.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带来的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试说明: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