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中国珠宝产业的大发展源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虽起步较晚,但成长迅速,潜力巨大。
中国珠宝产业以高于15%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珠宝产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产业集群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珠宝产业基地,品牌建设培育了众多品牌销售企业,产品设计蕴含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并出现了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
精湛的钻石切磨、首饰镶嵌、玉石雕刻、珍珠养殖等技术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使中国成为世界重要的珠宝加工中心之一。
一、中国珠宝产业发展概况近些年来,我国珠宝产业销售总额以年增长率高于15%的速度发展,出口年增长率超过20%。
2007年我国珠宝首饰产业年销售总额1700多亿元,出口80.24亿美元。
至2007年底,全国工商注册的各类珠宝企业5万多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
其中,2007年,珠宝零售企业大约4万家,从业人员150多万人。
(一)重要产品的消费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珠宝首饰年消费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国家之一,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珠宝消费市场,一些重要珠宝产品的消费均居世界前列。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石加工及消费国,年消费量超过200亿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生产国,珍珠年产量约1600吨,占世界珍珠年总产量的95%以上;我国铂金消费居世界第一,2007年首饰用铂金约78万盎司;2007年,我国黄金消费363吨,位居印度之后列世界第二位;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消费国之一,年消费钻石首饰总额250多亿元。
此外,白银首饰的年消费量在600吨左右,红蓝宝石、水晶、仿真首饰等产品在中国市场也大受欢迎。
据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金银珠宝的消费占28大类的比重由2006年的4.54%提高到了5.24%,比重增长了0.7个百分点,是增长最快的商品类。
活跃的消费市场,不仅体现在消费总量上比较大,也表现在增长的速度比较快。
(二)品牌建设成绩显著随着珠宝市场的扩大、产业的发展,一些企业开始了从数量扩张、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打造品牌的转变。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积极推进珠宝行业的品牌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经过努力,一批优秀的珠宝品牌脱颖而出。
至2007年底,150多家企业的产品成为中国珠宝首饰业驰名品牌,品牌效应显著增强。
经国家名推委评比,珠宝行业先后有47家企业的61个产品获得了中国产品质量的最高荣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三)产业集群发展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化是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产业集群化使许多相关企业在地域上同处一地,原材料和半成品、配件、设备制造与维修、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可以资源共享,相互配合,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在我国珠宝产业集聚区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珠宝产业逐步显现的集群化发展,已为珠宝产业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珠宝特色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19个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无论是珍珠养殖、玉石雕刻还是首饰加工等,都为所在的城市增添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珠宝产业的繁荣带来了生机。
深圳罗湖、广州番禺等珠宝特色产业基地,主要是贵金属首饰镶嵌加工、钻石切磨以及配套产品集聚地区,形成了一些骨干龙头企业和众多中小企业,同时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得以完善。
内蒙古赤峰、辽宁阜新、辽宁岫岩、浙江青田、福州晋安、山东昌乐、江苏东海等地依托特色的资源优势,发展玉石雕刻加工产业,成为当地居民就业、致富的重要渠道。
河南镇平和广东四会、平洲虽然没有玉石资源,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依靠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经营渠道的整合和资产重组,也形成了规模较大、享誉国内外的玉石雕刻加工和贸易基地。
云南瑞丽、云南腾冲、福建莆田依托良好的珠宝文化氛围,充分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珠宝旅游特色产业基地。
浙江诸暨、苏州相城是淡水珍珠产业崛起和发展的推动者,珍珠文化底蕴深厚,珍珠养殖技术成熟,珍珠贸易活跃。
广西梧州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拥有了一只庞大的人工宝石切磨加工队伍,10万人的就业大军走上不断富裕的道路。
(四)设计、加工、制造水平稳步提高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国珠宝产品也开始了由仿制向创新设计的转变,首饰设计及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一批优秀的首饰设计师脱颖而出,频频在国内外大赛获奖。
他们将珠宝首饰的国际时尚元素与中国的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也成长起来。
灵巧的动手能力,加上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及实践,中国工人的加工制造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和成熟。
二、中国珠宝产业的问题(一)市场竞争尚需规范多年来,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一直致力于珠宝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但是,我国珠宝行业市场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尽快妥善解决的问题。
例如,市场竞争还是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由此导致了虚假打折、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现象的发生。
这不仅损害珠宝行业的整体形象,也影响了珠宝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标准化建设有待完善为了培育和规范珠宝玉石首饰市场,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或行业标准。
如《珠宝玉石名称》、《珠宝玉石〃鉴定》、《钻石分级》、《珍珠分级》及《金银饰品标识管理规定》、《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等。
但是,我国珠宝标准的建设相对于珠宝产业发展来说比较滞后,任务比较迫切,任务也很艰巨。
目前,正准备进行红蓝宝石、白玉、翡翠、珍珠等分级标准和标样的制订工作,对于规范市场、促进和谐购销将有很大的意义。
2008年3月,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正式成立了,珠宝产业标准化建设将会加强,参与国际标准化交流、接轨将会加快。
(三)人才培养亟待加强我国珠宝业从业人员有300多万人,其中受过正规培训的仅为1%。
我国珠宝业从管理人员到技术工人,从珠宝设计师到市场营销员,各个环节的人才都十分匮乏。
就整个珠宝行业来说,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
众多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与制度,企业发展潜在着管理风险,而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面临发展的良好机遇,又缺少高级管理人才加以充实。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首饰设计师和玉石雕刻大师,珠宝的设计水平有了长足提高。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组织的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和首饰设计“先锋奖”等展评和赛事,搭建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设计人才的成长。
但从整体上看,珠宝首饰设计队伍还是比较薄弱,出类拔萃的设计大师还是比较匮乏。
目前,我国一些大专院校陆续开设了珠宝专业,国家珠宝玉石首饰培训中心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每年也组织一些的培训和学习班,广州番禺、深圳罗湖珠宝特色产业基地正在筹建珠宝专科院校。
但是,人才培育的速度仍然跟不上市场吸纳的速度,在适用性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四)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行业组织的积极推动和珠宝企业的不懈努力下,业已形成的19个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特色产业基地。
这些基地形成的基础各不相同,存在的问题各有区别,发展的优势各有差异,但是都面临同样的一个抉择,就是如何促进各自的产业升级。
对于当地政府来说,珠宝特色产业是一张城市的名片,是一条富民的渠道。
深圳罗湖、广州番禺珠宝特色产业基地集聚优势较为明显,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和践行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配套支撑体系,极大地增强了综合竞争能力。
就众多的特色产业基地而言,圈地扩大规模是重要的发展手段,而软性的配套支撑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在我国市场经济要健康、持续发展,政府的支持、调控和监管是非常重要的。
地方政府部门为扶持当地产业发展,积极整合资源,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建设珠宝产业园区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产业基地发展的规划中,要特别重视公共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没有政府支持,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五)有些产业大而不强中国淡水珍珠年产量达16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
但是产值仅占世界总产值的10%。
要使我国不仅成为珍珠大国,更要成为珍珠强国,我们的企业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中国珠宝业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国内珠宝市场需求将逐步增大。
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与国内市场接轨步伐的加快,国内珠宝企业到国外拓展市场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可以说,我国珠宝产业正在面临着一个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
我国GDP连续5年增速超过10%,2007年达到 24.66万亿元。
2007年,我国居民存款余额17.2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8%。
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惠及了广大的城乡居民,使得居民消费欲望和能力显著增强,这也为我国珠宝市场的繁荣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政府为鼓励和发展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先后出台了不少有利的政策措施。
关税总水平不断降低,已从2001年12月的15.3%下调到2007年的10%左右。
上海钻石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先后运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及其制品市场全面开放,钻石进口环节增值税大幅降低。
珠宝特色产业基地政府对当地珠宝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给了许多优惠政策。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组织,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反映企业诉求,以促进珠宝产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不断调整和完善的珠宝产业政策为做大做强我国珠宝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我国这样一个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在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的产业政策的保障下,我国的珠宝产业也必将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
1、珠宝产业国际化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面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我国珠宝产业也全面走向了竞争与合作的国际化。
从珠宝玉石首饰资源到珠宝首饰生产加工,从珠宝产品市场的拓展到人才、信息的交流,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已经发展到珠宝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
我国钻石、祖母绿、高档红蓝宝石等宝石资源,铂金、钯金等贵金属资源都十分稀缺,市场需求基本上依赖进口。
巴西的水晶、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琥珀、俄罗斯的白玉、泰国的有色宝石、意大利的金饰、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珍珠等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珍珠产量大、质量好,人工宝石合成与切磨技术好、成本低,在国际市场极具竞争优势,出口量逐年增加。
我国珠宝业以其精湛的加工工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世界珠宝的加工厂。
每年仅钻石的加工贸易产值超过10亿美元。
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断成熟的市场运行机制,吸引了众多的国外珠宝企业。
一些国际知名的珠宝品牌,纷纷落户我国终端市场。
我国的消费者在国内就可以买到他们需要的世界顶级珠宝品牌的产品。
我国一些品牌企业也不在满足于长期为国外品牌做贴牌产品,凭借精湛的工艺,中国元素的设计,进入了国际终端市场的开拓。
人才、信息在当今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可以说是生死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