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9 2.7 3.8 6.5 9.7 13.8 17.4 29.7
17.8 15.4 21.6 38.4 39.6 36.2 37.6 38.4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2、样方法 (1)适用对象: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2)样方大小的确定:选取的样方大小随植物类型而定。 一般地说,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植物为1 m2。
请用五点取样法完成一次双子叶植物模拟计数操作
1
2
3
4
5
样方 计数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平均值
说明:设图中样方 大小为1平方米。
N= 5х104 m N80
【即时巩固2】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 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 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 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 积为0.1 mm3。
自主梳理
知识一 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1.种群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_同__种__生物的____个体。 2.种群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________或_________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指________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_个__体__总__数__的百分比。 (3)迁出率和迁入率:指_________内迁出(或迁入)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总数的百分比。
预测变
年龄组成 化趋势
直接影响
种群密度
影响数
量变动 性别比例
直接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即时训练1】根据下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
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年龄(岁)
甲(百万)
乙(百万)
≥70 60~69 50~59 40~49 30~39 20~29 10~19
0~9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最__大_。数量
知识六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计数工具: 血球计数板、 显微镜
2、酵母菌的计数 注意事项: 计数前,应先将试管摇匀,目的是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混合均匀,以
减少计数误差。 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取相邻两边及顶
设计探究实验的主要步骤
重点探究
一、种群数量特征核心概念图的构建及应用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及应用
探究一 种群数量特征核心概念图的构建及应用
思考? 种群密度影响因素
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间接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数量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角计数。 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时,则可将培养液稀释一
定倍数后再计数。 本实验无需对照实验,酵母菌每天的数量变化可形成前后对照。
• 预习自测答案:
12345
6
D C B A A 2 107
预习反馈
完成较好的 胡晓涵 焦裕杰 刘家琦 马娇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生疏点
尤其是酵母菌的计数问题。 问题反馈 种群增长曲线的分析
探究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1、标志重捕法
操作注意事项 (1)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 和行为等的影响。 (2)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 会消失。
思考?
最终目的: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 相等
如果已标记的个体很难再捕到,则估算值比实际值偏 大
(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__各__年__龄__期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 __增__长__型、__稳__定___型和_衰__退___型。 (5)性别比例:种群中__雌__雄___个体数目的比例。 3.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知识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 (1)定义:在单位_面__积_或单位__体_积__中的个体数,叫做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特数征量。 (2)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2.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__样__方_法_ ①样方大小:一般以__1_m_2_的正方形为宜。 ②取样方法:__五__点_取样法和__等__距_取样法。 ③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随__机__ 5.8
3、抽样检测法 ①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放大后的计数池
说明:图示为1
个计数室,1个
血
大方格包含400
球
个小方格,大方
计
格面积1mm2, 计数池厚度
数
0.1mm,计数图
板
中5个阴影区共
80个小方格的细
—
显 微
胞数设为N80
设计数时培养液 已稀释了m倍
计
数
推导出1ml培 养液中细胞数
法
知识三 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位__置__状__态_或 _布__局___。 2.类型:_均__匀_ _分布;__随_机__ 分布;_集__群__分布。
知识四、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观察研究对象,_提__出__问__题_; (2)提出 合理的假设 ;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_数__学__形__式__表达; (4)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_检__验__或__修__正__。
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平的均_值______,作为种群密 度的估计值。
(2)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标—志__重__捕__法______ ①应用范围:活动能强力___、活动大范围__的动物。 ②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 体,做标上记____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重_捕______,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__个__体__数______占总个体数 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3)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抽—样_检__测__法_______
知识五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1)理想条件:_食__物__和__空__间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等。
(2)数学公式:Nt=__N__0λ_t。
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1)有限条件:自然界的_资__源__和__空__间_是有限的。
(2)K值:又称__环__境__容__纳__量_,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