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业[基础练]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图1 图2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
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 2.(2019·河北承德联校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D[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玉米),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3.(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
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
]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5.(2019·河南郑州调研)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B[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当标记物脱落时,统计的种群密度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数量,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遵循“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进行计数,所以若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取样时选取较密的地区统计得到的数目会偏大;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所得结果会偏大。
]6.(2019·河南八市测评)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D[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根据题干信息,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则当天数量是上一天数量的(1+1.5%)倍,即λ=1.015,说明种群在最初的一个月内呈“J”型增长;种群呈现“J”型增长表明其所处的环境中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已错过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7.(2019·河南洛阳一模)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B[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种内斗争可以改变种群数量,但不会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由于食物减少,所以环境容纳量较小。
] 8.(2019·河南新乡一模)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C.de段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统计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D[由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ac段接近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本实验属于时间上的自身相互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9.(2019·山东实验中学诊断)下图表示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量、死亡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该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该种群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超过K值。
(3)在空白坐标上,画出该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
(要求K点以后也要画出)解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K值。
(2)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大值在K值上下波动,所以可能会超过K值。
(3)据题图分析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的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在种群密度为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图见答案。
答案(1)环境条件不受破坏(2)K/2 逐渐减小可能(3)(注:要写出横纵坐标)10.(2019·山师附中模拟)油松是我国北方常见树种,高度可达30米,胸径可达1米,在建筑、造船、家具制造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为合理保护、开发林业资源,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油松林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研究人员调查的该地区阴坡与阳坡油松的________________图。
据图推断,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2)图2是研究人员绘制的油松死亡率曲线。
据图分析,油松阴坡比阳坡整体死亡率___ _____(填“高”或“低”),可能与阴坡、阳坡的____________条件差异大有关。
(3)图2中,阳坡油松以15年为周期呈现死亡率高峰,发生这种波动的原因是每当油松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____________(填“种内”或“种间”)斗争加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
这给我们合理利用油松带来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1表示该地区阴坡与阳坡不同树龄油松的株数,即阴坡与阳坡油松的年龄组成图。
据图可知,幼龄阶段的油松株数较多,种群属于增长型,一般情况下,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增加。
(2)据图2可知,油松阴坡比阳坡整体死亡率高,这一现象应主要与与阴坡、阳坡的光照条件差异大有关,阳坡光照充足,有利于油松生长。
(3)当油松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生活空间和营养物质不足,种内斗争加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
因此可定期砍伐,使种群处于较快的增长期,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答案(1)年龄组成(结构) 增加(2)高光照(3)种内确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时期,有效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练]11.(2019·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某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200)。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在S1点时不存在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C.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C[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
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该种群曲线所示的任何时候都存在环境阻力;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S3点,此时(K值-种群数量)/K值为0.50,并非最小值。
]12.(2019·山西太原一模)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该种群K值为K1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C[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由曲线斜率可知,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该种群K值为K2;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