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概述a

诗经概述a



删诗说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 为此说不确,理由有四: • 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 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 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 仅8岁。 • 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 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 诗”、“诗三百”。
3、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 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 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 4、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 依然很多。 • 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 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 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
南朝
鲍照
北朝

乐府民歌《敕勒歌》
庾信 边塞情调 唐近体诗的先驱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现实 主义先河。
楚辞
代表作《离骚》,我国最早的一首 (抒情)长诗,开浪漫主义先河。
并称“风骚”或“诗骚”

或有问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 曰: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动, 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矣, 则不能无思。 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 则言 之所不能尽。尔发於咨嗟咏叹之余者,必 有自然之音响节族(音奏)而不能已焉。 此诗之所以作也。 • ——朱熹《诗集传序》
国 风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 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 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 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 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 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 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 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 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 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 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 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 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 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 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蓄、言 近旨远的抒情风格
玄言诗 陶渊明 民 《西洲曲》梁 歌 《木兰诗》北魏 谢灵运(谢朓)
老庄玄理 枯燥无味
冲淡旷达;现实主义风格 抒情诗 叙事诗;刚健古朴 开创田园诗派 民间诗歌创作的又 一高潮 “乐府双璧” 山水诗的开辟手 继承现实主义精神 发展了七言诗
东晋
南北 朝
• • • • • • • •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 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 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 那时大家拾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 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他当然就是作家, 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鲁迅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 思无邪’(3)。‛
伐 檀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棵棵放倒堆河边啊, 河 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 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猪 獾悬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 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 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 禾要独取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兽 悬柱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 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 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 为何三百捆 禾要独吞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 为何见你庭院挂 鹌鹑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 可不白吃腥荤啊!
《小雅· 鹿鸣》是天子 宴群臣嘉宾之诗,后 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 宾客。宴饮中的仪式 ,体现了礼的规则和 人的内在道德风范。 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 ,表现了周代礼乐文 化的一些侧面。
4、怨刺诗
• 西周中叶以后,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这些 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所谓“变风”、“变雅”:《礼记经解》说:“温 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后世经学家纳入 伦理轨道后对《诗经》作品的主观解说,即指“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确有不少含蓄 蕴藉的作品,但也有一些直吐怒骂之作,这些作 品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多具忧世 之怀”,“有忧生之意”。(刘熙载《艺概》)
《诗经》战争诗有两种情况:
• 其一、对周边民族的抵御与进攻(积极防御)。 《小雅· 采薇》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洋溢着战胜 侵犯者激情,但同时又反映出对久戌不归的厌倦 ,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 其二、对内镇压叛乱的:《豳风· 东山》出征三年 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 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把现实和想象、回忆结合 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 、欢欣向往、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 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时期
作 家 或 代 表 作
《诗经》
风 格 特 点 四言;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第一部长诗; 句法参差,灵活变幻 杂言;五言诗; 叙事诗;现实主义 曲尽慷慨 婉转动人
地位 影响 评价
现实主义创作源头 浪漫主义创作源头;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乐府双璧” 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第一次文人诗创作 高潮; 奠定文人诗的主导 地位; 《燕》是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七言诗
伐 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 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彼君子 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 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 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 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 兮,不素飧兮!(《诗经· 魏风》)
第二节《诗经》的编集
• 一、采诗
•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 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 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 食货志》) •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 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 天子”。 (东汉·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赋、比、兴
二、《诗经》内容 1、祭祖颂歌:《生民》、《公刘》、《绵 》、《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 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 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 《生民》记述后稷创建农业的事迹,采用 铺叙手法,歌颂后稷功德,富有传奇色彩 。孙鑛《评诗经》:“次第铺叙,不惟记 其事,兼貌其状,描摹如纤,绝有境之态 。”
从艺术上看,《七月》用赋的手法,从七 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 的手法,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 ,朴实、生动地描摹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 况。 • 清代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 ,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 。 • 从文学史来说,是后代田家诗的滥觞。
3、燕飨诗 •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 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周之国君、诸侯、群 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 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 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 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 之道,宗法之义。
第三节《诗经》的分类
• 一、《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正,指王畿的音 乐。 •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 “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 ,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 上的特色了。
内诗 容经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 《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 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 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 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 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 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 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 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 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第一节《诗经》概说
• 一、《诗经》的性质:第一部诗歌总集、抒情诗 集。 • 二、《诗经》的名称和篇目:原名《诗》,或称 “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辞。 • 三、《诗经》的时代: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 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 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 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 、长江、汉水、渭水流域。 • 四、《诗经》的作者: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 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注:(1)朱熹《集注》曰:《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 者,举大数也。 (2)蔽,概括。 (3)思无邪,原是《诗经· 鲁颂· 炯(其非火字旁,马字 旁也)》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思”在此 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孔子在此借用为“思想”解。 译:孔子说:“《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思想不邪。”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诗经》概述
诗经
诗的脉络和《诗经》的性质、时代、作者
编辑
分类、内容
流传
形 式
古体诗(古诗) 杂言:四言 七言 五、六言 近体诗(格律诗)
五绝、七绝 五律、七律

内 容
叙事诗
如《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琵琶行》等
抒情诗 如《离骚》 李杜等
发展 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两汉 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
先秦 屈原《离骚》 两汉 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 《古诗十九首》
东 汉 末
曹操《短歌行》 悲凉慷慨 气魄雄伟 建 曹丕《燕歌行》 安 风 曹植《白马篇》 雅好慷慨 笔力雄健 骨 着色丰富 文采斐然 建安七子 风 骨 遒 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