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
第一课时
温馨寄语:热爱祖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美德。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并理解,如:估量、众星拱月、玲珑剔透、销毁、瑰宝等。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我能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能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知识链接: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西郊。
这是一座建筑宏伟的皇家园林。
是清政府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耗费巨额资财,前后共用了一百五十年修建而成的。
这座中外闻名的园林,竟在1860 年遭到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后纵火焚毁,变成了一片废墟。
预习提示:
1、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
熟记课文中要求会写的14 个生词,如:销毁、侵略、瑰宝等。
2、课文内容我知道:
3、说说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4、我的质疑:
预习检测:
1、辨字组词。
宏()剔()瑶()瑰()侵()销()
雄()踢()遥()魅()浸()稍()
2、把词语补充完整。
()世()名
()星()月金碧()()诗()画()亭()楼()奇()()宝
3、用加横线的词语写话。
(1)园中不仅
..西洋景观。
..有名族建筑,还有
(2)流连其间,仿佛
..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快速浏览课文,组长组织组员找一找课文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
3、反复读第三、四自然段,并背诵。
4、组内解决预习中的质疑。
交流展示:
交流找出的高度评价远没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并针对这些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
我来闯关: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圆明园是一座的皇家陵园,它由组成,许多小园分布在三面。
自读第三自然段,建筑艺术有,还有,……园林艺术有
还有…说明圆明园是,漫步圆明园中,有如,仿佛。
2、把“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改为反问句。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
第二课时
温馨寄语:热爱祖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美德。
学习目标:
1、通过读文,我能能认识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并为圆明园的毁灭深感惋惜,对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更加痛恨。
2、我会默读课文、品析、抓住重点词句,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仇恨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在读文理解的基础上我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和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重点、难点:通过读文,我能深刻认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以及被帝国主义野蛮行径;我要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感知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分别找出写圆明园宏伟壮观和毁灭经过的段落。
2、读文并思考: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预习检测:
A、工整地书写这些新词,再读读这段话,你会发现挺有意思的:为了___(xiāo huǐ)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__(q īn lüè)者在园内放火。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___(guī bǎo),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了一片__(huī jìn)。
B、填写关联词语。
1、园中,()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着山乡村野的田园风光。
2、圆明园()宏伟建筑,()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3、圆明园的毁灭()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我为灿烂文化而自豪
读第二——四自然段,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自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向往和无比热爱的自豪之情。
我为灿烂文化而自豪。
(1)文章结尾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你能从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你认为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为强盗的野蛮而痛恨。
默读第5自然段,勿忘国耻,激发感情。
(1) 在课文中画出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语句,带着仇恨的感情读一读。
你从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中体会到了什么?
(2) 能不能把课文中“闯进”换成“进入”?能否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这些词去掉?为什么?
3、我想以读表我心
我能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把我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4、情境创设,一吐为快(请任选其一)。
(1)有一天,我来到了圆明园遗址前,面对那残垣断壁,我会说:
(2)假如我能面对英法联军的强盗,我会对他们说:
(3)假如我能面对清朝政府皇帝,我会对他们说: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中国少年我真想说:
达标检测
1、熟读成诵,我会填
圆明园中,有()的殿堂,也有()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不仅有(),还有
()。
漫步园内,犹如漫步在(),饱览着中外();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的境界里。
3、写有独特,我会赏
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