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 鲁迅先生的离世,令作者万分悲痛。三年后,心情才渐渐 平静下来,写下此文,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景仰、思念之 情融于娓娓的倾诉中。
• 本文题目《回忆鲁迅先生》,通过阅读,你认为作者萧红
回忆鲁迅,对她来说是一个怎样的人?(D),为什么?
A、亲切的朋友
B、尊敬的老师
C、慈爱的长辈
D、可亲可敬的师长
• 回忆所学过的课文,你印象中的鲁迅和萧红印象中的鲁迅 有什么不同,你怎样看待这些不同?
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 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 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 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 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 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问题1:鲁迅先生既然看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的 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他不太注意人的衣裳,“谁穿什 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思考
• 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标好小结,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 文中描写了鲁迅的那些生活片段? •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哪个细节? (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谈) • 请大家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最好是四个字概括,以加小标题的方式)
• 请大家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小标题 内容范围
第一部分 笑声明朗 第二部分 步履轻捷 第三部分 鉴赏服饰 第四部分 待人饮食 第五部分 调侃玩笑 第六部分 感染快乐 第七部分 接待商人 第八部分 回复来信
【动作】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 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 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作 者描写鲁迅先生走路时的样子,表现出鲁 迅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没有仔细 的观察,没有对对象特殊的情感,这样的 动作是难以被人发现的,就是发现了也是 难以把它作为“选择”描写下来的。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关于萧红 关于鲁迅 课文背景 课文理解
萧红 (1911—1942)
关于萧红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 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 “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 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萧红小说的特点:
以抒情笔调写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 的刻画;无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韵味深长。
问题4: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 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鲁迅先生呢? • 走路的姿势 • 戴眼镜看字迹潦草的书信 • 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 (作者Βιβλιοθήκη 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 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样写可以以小见大,再现鲜活生动 、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 问题5:在作者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胜过恩师慈父。可 是为什么作者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年后才写下这篇文章呢?
这是直接的说明性描写,描写中显露出作者的细心观察, 也渗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寥 寥一句,一个乐观爽朗、自由率性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去观察、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 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 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 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 说明他比较尊重别人,他的注意力不在这些方面。
• 也表现除了鲁迅的人情味。
问题2: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 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
• 说明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
问题3: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 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 • 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 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 问题4: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 明冯雪峰的身份? • 是隐晦的说法,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 • 说明鲁迅先生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 •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先生说话风趣、幽默。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 传》、《小城三月》。
鲁迅 (1881~1936)
关于鲁迅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字豫山,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 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 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 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 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这是直接的叙述性描写,“笑声”是“冲”下来的,这 “笑声”有力度,有速度,有作者融入的情感,可见鲁迅先 生绝不是一个严肃有余的人。
【语言】
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 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 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 衣裳我看不见的……” 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 那些对美学的见解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 的束发的“绸条”引来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 她……”如此推断,自然朴素、庄重严肃是鲁迅追求 的美学境界。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孔乙己》
写作背景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 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 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 和发表了《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 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 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 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 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 不凋谢的花环。
第1节 第2节 第3~33节 第34~44节 第45~48节 第49~58节 第59~67节 第68~70节
八个生活片段互 相叠加,布局自 由随意
回忆鲁迅先生
笑声爽朗 步履轻捷
真诚待友(4处)
鉴赏服饰 认真读信
【笑声】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 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 得咳嗽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