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容解读:《回忆鲁迅先生》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萧红当时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了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
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萧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比起其他一些纪念鲁迅的文章来,特别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此外,要重视对这篇回忆录的艺术赏析,要让学生了解:一、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的细节,随意点染,就把鲁迅写活,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二、这篇作品与一般传记不同,文学性很强,作者感情的融入非常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
因为是回忆录,有许多印象片断的重现,包括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捕捉与体味,描写似乎很随意,甚至有些零碎,却一点也不觉得繁琐,读着读着,许多印象就连贯凝聚起来,让我们看到鲁迅生动丰富的个性,看到伟人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
三、注意这篇回忆录的叙述角度,特别是对传主情感评价的心理视角,作品中的“我”往往一身二任,既是事件发生的见证人,同时也是事件的评价者。
教材设计思路:单元学习要求是学习精读的方法。
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特别是课文对鲁迅先生细节化的描写堪称经典。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透过细节描写,去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学习要求。
自读课文最高级的设计就是将所有要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设计成活动的形式,即将“教学设计”改为“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自主能动的心境下去开展学习活动。
行走在课改的大路上,我们要摒弃教师立场和内容立场,我们要选择学生立场,选择学生喜欢的活动,寓知识和能力于活动中进行。
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从而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所以我将本教案设计成了“活动教案”:1.假如我是小主播,你觉得文章哪些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是需要注意的?2.假如你是鲁迅的朋友,请你说说你对他的印象。
3.假如你是萧红,在所有的写的事情中,你最印象深刻的是哪件事、最感动的是哪件事?4.选择课文关于鲁迅的外貌或衣着或笑声或走路的动作或写字的神态等,来一个真人版的模仿,并揣摩此刻人物的内心或性格。
这些活动的设计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去揣摩鲁迅的性格品质,去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那份敬意和感激。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2.感受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 , 落实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自读课文)四、教学过程:一、预习课文(按理说自读课文是不需要预习的,但由于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实在算得上是长篇课文,所以必须预习。
)预习要求:1.看书上P20的“阅读提示”,默读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自主预习”的题目。
二、走近作者(这个材料老师要用PPT放给学生看一下或者直接看《全程助学》资料助思,对了解萧红和理解鲁迅的人品有帮助。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走近文本1.假如我是小主播,你觉得文章哪些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是需要注意的?(结合课后P21页的“读读写写”即可。
)2.假如你是鲁迅的朋友,请你说说你对他的印象。
3.假如你是萧红,在所有的写的事情中,你最印象深刻的是哪件事、最感动的是哪件事?四、走近鲁迅1.下面三个问题,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来完成。
①选择课文关于鲁迅的外貌或衣着或笑声或走路的动作或写字的神态等,来一个真人版的模仿,并揣摩此刻人物的内心或性格。
(比如,2文中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②寻找课文中描写鲁迅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比如,“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又比如,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③鲁迅作为一个丈夫、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老师,这三个角色,你认为他做的好吗?(比如鲁迅作为一个丈夫,他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一句问语,就把鲁迅先生对妻子的尊重爱谑之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又展现了先生性格中幽默而富有童心的一面,看了以后让人忍俊不禁,显得很有生活情趣。
)2.关于鲁迅的疑问。
请学生展开探究和研讨,并交流解决。
(比如说:①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草率深恶痛绝,但仍然一封封认真阅读每封来信,这说明了什么?②鲁迅的业余爱好是什么?③我们到底如何看待伟人鲁迅和凡人鲁迅?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鲁迅是人而非神。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3.完成小练笔:鲁迅是这样一个人(字数要求:150字)五、课外阅读欣赏1.自选阅读作品:唐弢《琐忆》、林语堂《悼鲁迅》、周作人《关于鲁迅》、郑振铎《永在的温情》、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2.看电影《黄金时代》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读书札记篇一这篇《回忆鲁迅先生》里,她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于鲁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与感激。
她还运用了自己善于机敏地捕捉细节的特长,充分地施展出了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萧红当时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了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
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萧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比起其他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特别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这篇回忆录非常好读,也很有趣,完全可以吸引学生。
在课前不妨预先布置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大家都学过不少鲁迅的作品,对鲁迅到底有什么样的印象?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阅读,让传记的有关描写来比照和丰富同学们对鲁迅的印象。
因为这篇回忆录对鲁迅的描写非常生动有新的变化?当同学们通过阅读发现鲁迅也有如此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完全可以很放松地走近这位文化巨人时,教学、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草率深恶痛绝,但仍然一封封认真阅读每封来信,这说明了什么?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这一课除了获得对鲁迅的新认识,还有一个潜在的目标,也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让同学们能够由此而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对鲁迅有隔膜,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同学们毕竟年轻,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要让同学们了解,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都是有距离的,包括对他所属时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隔膜,都可能成为阅读障碍。
我们不可能像读当下流行小说那样顺畅轻快。
但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力量,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还是要学习经典。
对经典的学习要有一份尊崇,一份超越,高雅的阅读品味需要逐步培养。
此外,要重视对这篇回忆录的艺术赏析,要让学生了解:一、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的细节,随意点染,就把鲁迅写活,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二、这篇作品与一般传记不同,文学性很强,作者感情的融入非常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
因为是回忆录,有许多印象片断的重现,包括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捕捉与体味,描写似乎很随意,甚至有些零碎,却一点也不觉得繁琐,读着读着,许多印象就连贯凝聚起来,让我们看到鲁迅生动丰富的个性,看到伟人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