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公共气象服务
旅游公共气象服务主要服务项目
1、常规气象预报 2、假日旅游气象服务 3、根据旅游者需求提供精细化、有针对性甚至是定制式 服务产品,主要包括天气气候景观和专项旅游产品两大类。
天气气候景观主要指以特定天气气候条件为成因的旅游景观,如北京 香山红叶、玉渊潭樱花,黄山日出、云海以及吉林雾凇等。
全球气候变化&旅游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局地性、突 发性气象灾害呈现多发、频发的趋势,且具有难 预难防等特点。加之旅游出游人次日益攀高,由 气象灾害造成或引发的旅游损失也越来越大,已 经严重影响到广大旅游者的出游安全和旅游经济 的持续健康发展。气象部门和旅游部门要更加高 度重视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加强双方合作,在 合作中把握发展旅游气象服务的主题,不断提升 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强化旅游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及预警能力建设,为旅游业防灾减灾提供基础, 为生态旅游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旅游公共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的概念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事业部门使用各种 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 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 并让用户了解和掌握一定气象科学知识, 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 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
延安时代的气象事业: — 为军事保障服务:军事气象 五十年代初:军转民
六十年代
我国气象服务发展的历史回顾
— 既为国防服务,又为经济建设服务 — 以服务为纲,以农业服务为重点 — 拓宽服务领域,以提高服务经济效益为中心 — 面向经济发展,提高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 —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
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 新世纪
气象&旅游
1、旅游和气象有着天然的联系。气候资源也是旅游资源, 气候的差异造就了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黄山 的云海、吉林的雾凇、贵阳的“爽都”、香山的红叶无不 展示着气候的魅力。
旅游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主要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全国旅游气候区划。根据旅游气候舒适 度、旅游气候资源条件,对我国旅游气候进行区 划,指导旅游气候产品开发及其他旅游相关产品 的开发利用等。 二是开展山地、森林、滨海等休闲度假主阵地的 旅游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 应的开发、利用策略及建议,如平抑淡旺季差异 等。
2、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为了拓宽旅游公共气象服务的领域,促进旅游气象服务发 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面对 21 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现化代和 可持续发展给我们提供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认 识目前的人才队伍现状以及今后气象服务商业化人才队伍 在商战中的战略地位。 针对我国现在的气象人员不足的现象,应该在高校中大力 培养高素质的气象人才,同时培养他们服务于社会,服务 于国家的意识,通过高校里气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公 共气象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旅游气象灾害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灾害。旅 游是以旅游者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同时气 象灾害的风险不仅发生在旅游活动当时, 对旅游活动开展的旅游决策也有重要影响
此次气象灾害对旅游公共气象服务提出了 新的要求: 1、如何准确预测报恶劣天气带来的旅游风险? 2、如何及时做好旅游气象灾害预警服务? 3、如何有效帮助游客规避旅游气象灾害风险 和安全健康出行?
4、旅游气象服务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公共气象服务的特性要求每一个气象工作者必须要有公共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气象服务水平,对于公共气象服务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气象队伍的公共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其原因在于我国现在的 气象产业的产出不强,消费者的需求也不是很强烈,打击了气象服务 产业人员的积极性,服务的意识变弱。
3、旅游公共气象服务投资不足
公共气象服务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基础性强、投入较大的特点, 而且我国主要是由我国的财政收入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发展过程中 缺口大,经费欠缺,人才方面也缺少,所以导致我国目前面临的公共 气象服务难以大力展开的局面,使得旅游公共气象服务投资不足。 由于投资力度难以满足需求,导致的我国气象设备的更新较慢,直接 影响了气象服务的质量和准确度,对于长期的发展来看,这也是一个 不利的因素。
4、结合需求,不断创新,增加旅游气象服 务项目
创新旅游气象服务供给体制和方式,扩大服务对象,针对 不同的客户的需求,提供适合用户特殊要求的新产品。在 各区域、各时节的服务中争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只有 依靠科技进步,对气象信息进行深加工,提高气象信息作 为商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加旅游气象服务的层次。
对旅游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建议:
1、完善财政投入体系
旅游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个完善有 效的财政投入体系有利于建设一个共享、安全、稳步向前 发展的气象服务体系。 一方面,根据旅游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提供要求,中央 和地方政府可从量上规定公共气象产品范围,然后根据其 事权确定公共气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 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对于各地目前的设备、技术 和环境条件进行论证。政府根据论证方案可预算出当期公 共气象建设的总投入并提供公共财政支持。同时,为保证 这些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可预算出生产相当水平公共气 象产品所需年运行总经费并给以相应的公共财政支持。
旅游气象灾害
预警信息 对外发布
影 响
风 险 转 化 完成全国重点 旅游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及制 图
旅客 出游 决策
开发气象灾害风 险评估模型
旅客 人身 财产 安全
旅游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我国旅游公共气象服务的起步较晚,公共气象 服务供需不平衡,提供的服务的产品类型较少
我国的气象服务业的起步晚且发展缓慢,由此导致的能够提供的旅游 气象类产品较少,也间接地阻碍了旅游公共气象服务产业的发展。由 于技术本身的限制,我国目前能提供的旅游气象类服务难以满足客户 的多样性要求。
3、加快技术进步,借鉴国外技术
旅游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旅游区域天气预 报准确率,而提高正确率必不可少的就是技术的进步。 发展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地提高预报预测准确 率和服务能力,全力以赴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在 提高服务的同时,加强气象的研究工作,积极与世界的顶 尖水平的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提高 自身服务水平的质量。让社会公众愿用、会用、好用,并 且能为用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公共气象服务&旅游
今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的雾霾 天气给百姓的生活、出行以及健康等带来 诸多负面影响,但是也催生了“好空气 游”、“负氧离子游”以及“洗肺之旅” 等主题旅游服务。
雾霾
气象灾害&旅游
实例:2008年,根据不完全 统计,中国旅游业因为南方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 损失69.7亿元。受灾情严重 的贵州、湖南、安徽、江西、 广西、湖北、浙江等7省区 旅游活动一度全部或部分暂 停,致使国内外游客短期内 大量退团,波及全国旅游行 业。
2013年5月28日,中国 旅游报社与中国气象局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在京 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旨在建立高效的信息共 享和沟通交流机制,共 同推进旅游气象观测、 预报预警和灾害防御能 力建设。
全球 气候 变化
旅游 资源
旅游 基础 设施 影 响
气象灾害
影 响 灾害或价值 综合 运用 多种 方法 影 响
2、旅游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缓慢,质量和数量均有 待加强
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作为一个国家和政府投入的公益性事业,仅仅依 靠国家提供资金的发展速度很难和整个经济体的发展相匹配。中国的 气象服务的年产值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了较大的差距,一小部 分的有偿服务难以提供公共气象服务长期发展所需的资金。 其次,作为我国的气象服务,除了数量存在不足以外,其质量也存在 着明显的不足,气象预报的准确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让游客愿意“看天出行”
旅游和天气关系密切,就要求气象部门不 断提升气象服务,根据游客需求,推出针 对性的气象产品。 比如,气象部门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结 合气温、风速和具体的天气现象,从天气 的角度出发给民众提供的出游建议。一般 天气晴好,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最适宜出游; 而酷热或严寒的天气条件下,则不适宜外 出旅游。旅游指数还综合了体感指数、穿 衣指数、感冒指数、紫外线指数等生活气 象指数,给游客提供非常详细实用的出游 提示。
专项旅游产品以一定的天气气候条件为旅游活动支撑或主要吸引物之 一,如滑雪、高尔夫、海钓以及“好空气游”、避暑避寒旅游等。
这些产品还可以继续深加工,形成全国范围、围绕某一主题的动态产 品地图。以赏花游为例,一方面可以根据季节推出不同的赏花产品, 另一方面,某一种赏花活动全国范围可按月份、按空间预报最佳推荐 游赏时间等。随着旅游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最终将 形成多维的旅游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谱系。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