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

《炮兽》教案(上)学习要点:1、基础知识作家作品2.内容与题旨3.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对刻画人物)3.阅读思考:(1)小说节选部分可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场景来描写的?(2)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为什么?一、雨果知多少二、内容主旨和人物。

1.问题引入。

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是炮队队长?还是那个神秘的老头(将军)?或者是炮兽?说说你的理由(小组讨论)《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

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发革命叛乱。

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

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

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布瓦斯贝特洛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

小说节选部分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

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

在《炮兽》一节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很好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三.整体感悟,切分场景(一)场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1.范例引路那整队骑兵,长刀高举,旌旗和喇叭迎风吹荡,每个师成了一纵队,行动一致,有如一人,准确得象那种无坚不摧的铜羊头,从佳盟坡上冲下去,深入尸骸枕藉的险地,消失在烟雾中,继又越过烟雾,出现在山谷的彼端,始终密集,相互靠拢,前后紧接,穿过那乌云一般向他们扑来的开花弹,冲向圣约翰山高地边沿上峻急泥泞的斜坡。

他们由下上驰,严整、勇猛、沉着,在枪炮声偶尔间断的那一刹那间,我们便可以听见那支大军的踏地声。

他们既是两个师,便列了两个纵队,华迪贰师居右,德洛尔师居左。

远远望去,好象两条钢筋铁骨的巨蟒爬向那高地的山脊,有如神兽穿越战云。

……那一大队人马仿佛变成了一个怪物,并且只有一条心。

每个分队都蜿蜒伸缩,有如蠕形动物的环节。

我们可以随时从浓烟的缝隙中发现他们。

无数的铁盔,吼声,白刃,马尻在炮声和鼓乐声中的奔腾,声势猛烈而秩序井然,显在上层的便是龙鳞般的胸甲。

([法]雨果《悲惨世界》)2.场景的特点:通过绘画雕塑(瞬间、画面凝固)、小说(文字、画面连缀)、电影(视听、画面连缀)特点的比较了解:绘画、雕塑是典型画面的凝固;电影是由画面来直接讲述故事的,而小说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的;电影中故事的延续靠的是画面的连缀,小说中故事的发展靠的是一个个场景的接续。

所以,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3.场景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场景描写(场面、风景)由一个又一个场景连缀而成;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三个因素组成。

如,晚餐、宴会、战斗等。

(二)阅读小说,《炮兽》大致可切分为几个场景(如果你是导演,这场戏你认为应该分成那几个场景来拍摄?并给这几个场景你一个分标题)讨论明确:这个小说节选可以分为三个场景:场景一:惊心动魄的炮兽肆虐。

(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场景二:紧张激烈的人兽大战。

(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场景三:跌宕起伏的赏功罚罪。

(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 一、美丑对照,探究场景(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的功能。

)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

” 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在这篇课文的场景描写中他是如何运用他的对照法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场景一:(讨论,交流)1.炮兽的庞大,凶猛,威力无穷与人的渺小,怯懦,无能(全景)课文相关内容: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拟人)。

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

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比喻、排比)。

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可适当探讨小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炮兽”的恐怖)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2.“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聚焦)课文相关内容:1.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

(有一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2.布瓦斯贝特洛对利·维厄维勒说:“你相信上帝吗,骑士?”利·维厄维勒回答:“信的。

不信。

有时信。

”“在遇到风暴的时候呢?”“信的。

像现在这种时候也信。

”“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布瓦斯贝特洛说。

3.(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

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

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

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

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

场景二:(讨论,交流)1.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课文相关内容:船员——大家都沉默起来,让大炮继续弄出可怕的闹声。

炮队队长——突然间,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在里面跳动的“竞技场”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铁棍的汉子。

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窗眼跳进中甲板里。

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2.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课文相关内容:炮队队长——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的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斧劈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神秘老人——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在这一场景中,雨果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场景三:(讨论,交流)1.赏功与罚罪“将军,根据这个人刚才所做的一切,你不认为他的上级应该有什么表示吗?”“我认为应该有的。

”老头儿说。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

”“……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

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执行。

”2.还有是呼与惊惶的对比如文章中写到的:“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惊惶代替了欢呼。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

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多用“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二.场景描写方法探究二问题思考:1.《桥边的老人》中,海明威那么一两百字就展现了军民撤退的壮阔画面,而雨果所写的画面简单说就是四个字“炮兽肆虐”,但雨果却写了那么多字。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先不管谁优谁劣,现在我们就来当一回海明威,根据“冰山理论”把你认为1-5自然段中可以删去的内容全都删去。

(见课文,原则保持主要信息,尽量从简的原则)2.这些删除的内容,是些什么?作者怎么会写这些?用了哪些办法使得内容如此丰富的?这些删除的内容是围绕“炮兽肆虐”展开的丰富的联想,极力渲染炮兽的凶猛,威力无穷,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一个典型的场景。

这些内容又往往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

雨果写场景之所以繁复是因为他喜欢议论联想形容,生怕读者不会想象,用的是加法,符合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海明威写场景喜欢的是白描,不加修饰,不事渲染,几乎不用形容词,绝不议论,尽量客观,什么思想内涵让读者自己揣摩,用的是减法。

《安东诺夫卡苹果》自读指导教案A.课堂教学一、自读要求1、字词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落实2、思考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联起来的,概括每个部分场景的主要内容。

3、本文场景描写特点和作用二.教学设想:文章篇幅较长(13000余字),利用早读、课外自读课文,利用一个小时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在大致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一部分,侧重场景描写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步骤(一)作家简介(二)正音静谧槭树叽叽嘎嘎惬意楸树鸫鸟馥郁器皿掎角之势犄角腌肉斜睨寒噤拾掇忧心忡忡黑魆魆黑黪黪迥然牝马入殓美轮美奂按辔鹞雏柞树孳生詈骂冰凉砭骨媲美踯躅酣睡倾圮灵缇忐忑不安揩油摇曳颀长罂粟膻味颐指气使隽永娇妍忧悒痨病佝偻卷帙浩繁狺狺箍着倏忽麦秸(三)阅读思考:1.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联起来的?能否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起一个名字?线索: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秋天的精美景致果园丰收图景丰收富有图景狩猎图景小地主生活图景第一部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丰收的田园景象。

第二部分:农村当时富庶的景象,人们长寿、富足、心态平和。

第三部分:狩猎季节的休闲和热闹第四部分:时世变迁,眼前荒僻、萧瑟和破落。

2.“安东诺夫卡苹果”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安东诺夫卡苹果”是全文的灵魂,与其说它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毋宁说它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作者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