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审美的主体能力的实现过程,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审美的主体能力的实现过程, 是人对真正的人的本性的占有, 是人对真正的人的本性的占有 , 是人成为人的标志 之一。 之一。
马克思认为, 马克思认为 , 人从事审美活动并不是要达到 什么外在目的,他的目的就在活动本身, 什么外在目的,他的目的就在活动本身,因为这种 活动一方面满足了他在实践中产生的自由自觉地活 动需要, 动需要,一方面又由于确证了他固有的天性而使他 感到愉快。 感到愉快。而这两方面就是审美活动人性价值的本 质。
黑格尔将审美活动看做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特殊方 是绝对精神自我复归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式,是绝对精神自我复归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费尔巴哈对艺术的观点在于他把艺术看做表现人类 此岸性,即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最佳方式。 此岸性,即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最佳方式。 叔本华将审美活动视为摆脱人生痛苦的手段。 叔本华将审美活动视为摆脱人生痛苦的手段。 尼采也把审美活动看做宣泄一种人类固有的悲剧情 绪的方式.把艺术视为人对自身生命的肯定方式。 绪的方式.把艺术视为人对自身生命的肯定方式。
三是主客观统一论, 三是主客观统一论,认为美既非主观的 亦非客观的,而是二者的统一, 亦非客观的,而是二者的统一,实质上却是 统一于主观。(美不在“物甲”而在“物乙” 统一于主观。(美不在“物甲”而在“物乙” 。(美不在 上) 这种观点缺乏深厚的哲学人类学内涵, 这种观点缺乏深厚的哲学人类学内涵, 把问题简单化了。 把问题简单化了。
异化与审美活动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异化与审美活动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由于劳动的异化人们甚至在从事美的创 造这样的活动时也感受不到美的享受。 造这样的活动时也感受不到美的享受。 第二、由于人的动物机能成了人性, 第二、由于人的动物机能成了人性,因此物质利 益在人的活动中就必然处于核心地位。 益在人的活动中就必然处于核心地位。于是精神价 值也就异化为物质价值。 值也就异化为物质价值。 是否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和其他形式的 审美活动就必然趋于消亡呢? 审美活动就必然趋于消亡呢?
第一、 第一、审美的发生问题 P14—15
主体一对象的关系样式是全部问题的核心。 主体一对象的关系样式是全部问题的核心。 人的各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以 人的各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人的本质力量, 及对人而言世界的丰富多彩、多重价值, 及对人而言世界的丰富多彩、多重价值,都只是由 于这种主体一对象关系的存在,才成为可能。 于这种主体一对象关系的存在,才成为可能。
如他们牢牢抓住《手稿》中使用的“人 如他们牢牢抓住《手稿》中使用的“ 化的自然”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化的自然”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 两个概念,认为这是美的本质所在, 两个概念,认为这是美的本质所在,这就便 他们导向了泛美主义 。
马克思认为, 马克思认为,任何对象都只是人的本质力量之 一的确证。 一的确证。它的性质取决于对象的固有属性与相对 应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从客体方面而言, 从客体方面而言,它并不是与人无 涉的纯客观的存在物, 涉的纯客观的存在物,那些未与人发生 联系的东西不是客体,也不是对象。 联系的东西不是客体,也不是对象。
具体说来, 具体说来,它取决它自身固有属性与主 体性质间的某种联系, 体性质间的某种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对象才具 有了那种使它成为对象的属性。
四是社会派的观点。认为社会实践使自然人化, 四是社会派的观点。认为社会实践使自然人化, 使自然具有社会性,而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美。 使自然具有社会性,而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美。 强调的不再是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强调的不再是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而是社 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二是所谓客观派, 二是所谓客观派,认为事物的美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在人类出现之前, 志为转移的,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在人类出现之前, 美就客观地存在了。 美就客观地存在了。 这种把哲学观点搬到美学中来的做法, 这种把哲学观点搬到美学中来的做法,本来就是 风马牛不相及的, 风马牛不相及的,
对于某个特定的主体而言, 对于某个特定的主体而言,他们的主体 能力都是有限的,因而对象总是有限的, 能力都是有限的,因而对象总是有限的,但 从理论上讲,人类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从理论上讲,人类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因而他的对象也具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因而他的对象也具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从主体角度看, 从主体角度看,任何主体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对 象而言的,都是一定客体的主体。 象而言的,都是一定客体的主体。 一是主体原与客体不可分,是混沌一片。 一是主体原与客体不可分,是混沌一片。 二是主体有多少能力都是客体所给予的。 二是主体有多少能力都是客体所给予的。 三是主体将自身也当做客体。 三是主体将自身也当做客体。
审美活动的价值,在马克思那里, 审美活动的价值,在马克思那里,是与人的全 面发展直接相关的,不能设想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面发展直接相关的,不能设想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是一个缺乏审美验一下我国学 根据马克思的这种观点, 界的几大流派: 界的几大流派: 一是所谓主观派:认为客观事物本无所谓美丑, 一是所谓主观派:认为客观事物本无所谓美丑, 人们认定它们有美丑之分,完全是人的主观情感的 人们认定它们有美丑之分, 外射。 外射。 这种见解的片面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见解的片面是显而易见的。它仅仅看到了主 体向客体的渗透,而没有看到客体向主体渗透, 体向客体的渗透,而没有看到客体向主体渗透,只 发现了美的主观性,而未发现它的客观性。 发现了美的主观性,而未发现它的客观性。
做如下几点理解: 做如下几点理解: 第一,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的异化与人的审美活动 第一, 的深刻对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不承认, 的深刻对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异化 现象有其历史必然性。 现象有其历史必然性。 第二, 第二,人类文学艺术没有因人的异化而灭亡是取 决于文学艺术的固有特性。 决于文学艺术的固有特性。 艺术作为一种自我意识与其他形态的自我意识一样 具有超越性。 具有超越性。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 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在人与自然 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 揭示了人的一般本性, 同时, 正是在探讨人 揭示了人的一般本性 , 同时 , 的一般本性时,马克思涉及到了审美问题。 的一般本性时,马克思涉及到了审美问题。
马克思确定了“主体 对象 对象” 马克思确定了“主体—对象”的关系样式作为研究的 基本出发点,于是就构成了实践论的美学思想。 基本出发点,于是就构成了实践论的美学思想。 实践是使主体一对象关系获得现实存在的中介因素。 实践是使主体一对象关系获得现实存在的中介因素。
由此, 由此,美感的发生是主客体在实践基础 双向建构的过程, 双向建构的过程,美感的发生同时也是美的 发生。美感和美都是活动范畴,离开了人的 发生。美感和美都是活动范畴, 实践活动既无美感也无美。 实践活动既无美感也无美。
第二、审美价值、 第二、审美价值、功用问题
康德:联系人类精神世界中认知能力与道德信仰能力的 康德: 纽带; 纽带; 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活动才使人避免畸形;。 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活动才使人避免畸形;。 谢林: 谢林:艺术能够在有限的感性形式中表现无限的理性内 因而它高于哲学,是人类认识的顶点。 容,因而它高于哲学,是人类认识的顶点。
正由于艺术的这种超越性,使它能够把人的异化 正由于艺术的这种超越性, 现象作为对象来把握,这样, 现象作为对象来把握,这样,这种与人的审美活动 天然对立的异化现象不仅未能限制艺术的发展, 天然对立的异化现象不仅未能限制艺术的发展,相 反艺术倒凭着这种现象的深刻把握与反映而获得了 伟大的价值。 伟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