鳀:[形态特征]口大,下位。
吻钝圆,下颌短于上颌。
体被薄圆鳞,极易脱落,无侧线,腹部圆,无梭鳞。
尾鳍叉形。
小型鱼,产卵鱼群体长为75~140毫米,体重5~20克。
[生物习性] 温水性中上层鱼类,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
[产地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
中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营养特征]鳀鱼虽然个小,但营养价值很高。
据分析每百克含蛋白质18~20.1克,脂肪5克矿物质2.0~2.5克,此外,还有维生素A、维生素E。
其蛋白质含有人体需要的16种氨基酸,其中的谷氨酸和甘氨酸是鳀鱼味道鲜美的原因所在。
鳀鱼脂肪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廿碳五烯酸(EPA),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疾病具有特殊疗效。
而脂溶性的VA、VE,对人体防癌抗癌延缓衰老具有极重要作用。
狮子鱼:[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渐侧扁狭小,体长可达450毫米。
头宽大平扁,吻宽钝,,眼小,上侧位。
口端位,上颌稍突出,鳃孔中大。
体无鳞,皮松软,光滑或具颗粒状小棘。
背鳍延长,连续或具一缺刻,鳍棘细弱,与鳍条相似;臀鳍延长;尾鳍平截或圆形,常与背鳍和臀鳍相连;胸鳍基宽大,向前伸达喉部;腹鳍胸位,愈合为一吸盘。
身体上各鳍的硬棘,尖锐而且具有毒素,是它们在大自然生存时御敌的唯一武器。
[生物习性] 狮子鱼性格凶猛,喜食小鱼虾蟹。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极海,少数见于南极海,花色品种很多,多产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
中国数量较多的为细纹狮子鱼。
小黄鱼:[形态特征] 外形与大黄鱼极相似,但体形较小,一般体长16~25厘米、体重200~300克、背侧黄褐色,腹侧金黄色。
小黄鱼的鳞片较大而稀少,尾柄较短,臀鳍第二鳍棘小于眼径,颌部具6个小孔;小黄鱼上、下唇等长、口闭时较尖。
[生物习性] 小黄鱼随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的变化较大,且109 mm是其发生食性转换的一个关键的临界体长。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主要产地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沿海。
[营养特征] 原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优质食用鱼,也是婴幼儿及病后体虚者的滋补和食疗佳品。
龙头鱼:[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一般体长15~26厘米、体重75~150克、眼很小,前位、口裂甚大,由前颌骨形成口裂上缘。
两颌牙密生、细尖,能倒伏、体柔软,大部光滑无鳞,唯侧线上有一行较大的鳞直抵尾叉.头及背面浅棕色,腹部乳白色、侧线发达、明显,从头盖骨直达昆鳍叉中央。
背鳍1个,仅有鳍条,无鳍棘,背鳍后有一小脂鳍;胸鳍和陶鳍发达。
约等长;尾鳍三叉形,中叶较短。
[生物习性] 生活于暖温性海洋的下层,运动能力不强,常栖息于浅海泥底的环境中。
每年春季为产卵期。
杂食性,以小鱼、小虾、底栖动物为食。
[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均产之、尤以浙江的温、台和舟山近海以及福建沿海产量较多,是中小型海产鱼类。
[营养特征] 肉松软,含水分高,不易保存或远运。
鲜食味甚美,也可加工成干品。
龙头鱼含蛋白质29%-76%(干基),脂肪14%~21%,钙500~650mg,铁6~18mg,磷2800~3700lug,其中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含量超过牛奶,达10000mg,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占蛋白质量皆超过100mg,是一种营养成分丰富,味道鲜美的营养强化食品原料。
由于其肉质柔软多水、不易贮运保藏等原因,目前国内除大部分就地鲜销外,剩余的只是加工成盐干品或作鱼粉原料、鱼饲料等。
黄鮟鱇:[形态特征] 体柔软,无鳞,头和体和边缘有许多皮质突起。
头大,平扁,呈圆盘状。
口宽大,口底前部黄色,下颌有可倒伏尖牙1~2行。
第一背鳍6鳍棘,第二棘位于吻背部,顶端有皮质穗。
臀鳍具8~11鳍条,胸鳍臀状,脊椎骨29~30个,大者可达1000毫米。
[生物习性] 冷温性底鱼类。
常栖伏海底,以背鳍顶端的皮质穗诱捕小鱼等为食。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及渤海。
[营养特征] 鱼肉富含维生素A和C。
其尾部肌肉可供鲜食或加工制做鱼松等,其鱼肚、鱼籽均是高营养食品,皮可制胶,肝可提取自肝油,鱼骨是加工明骨鱼粉的好原料。
赤鼻棱鳀:[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背腹缘向后渐窄;腹部有棱鳞。
吻显著突出、圆锥形。
眼较大,眼间隔中间高。
口大、下位。
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有细牙。
体被圆鳞。
背鳍1个,起点在腹鳍起点的稍后上方。
臀鳍基部较长,起点在背鳍后下方。
尾鳍叉形。
体背侧浅绿褐色,腹部银白色,吻端和头部背面桔黄色。
尾鳍黄色,后缘黑色,基部散有黑色小点;其余各鳍色淡,体长一般在100毫米以下。
[产地分布]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以及我国沿海,是我国沿海常见的小鱼。
在福建每年3~4月和10月为主要捕捞季节,产量不高。
[营养特征] 小型食用鱼类,经济价值不高。
黄鲫:[形态特征] 体扁薄,背缘稍隆起,一般体长15厘米,体重20~30克。
头短小、眼小。
吻突出,口裂大而倾斜。
上颌稍长于下颌,两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有细牙、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腹缘有棱鳞,无侧线、胸绩上部有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背鳍前方有一小刺,臀鳍长,尾鳍叉形,不与臀鳍相连。
吻和头侧中部呈淡黄色,体背是青绿色,体侧为银白色。
背络、胸鳍和尾鳍均为黄色,臀鳍浅黄色。
[生物习性] 栖息于水深4~13米以内淤泥底质,水流较缓的浅海区。
适温5~28度,肉食性,主要摄食浮游甲克类,还摄食箭虫,鱼卵,水母等。
产卵期南海2~4月,东海以北5~6月。
卵浮性,球形。
有洄游特性。
[产地分布] 分布干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
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
常年可捕获,以春秋两季为旺汛,产量集中。
[营养特征] 可鲜销、制咸鱼干或鱼粉。
产量较大,其个体小而肉薄,味鲜美,但刺多,含脂肪高,鲜食以干炸或干煎食用最佳,且宜于加工成干制品,在春季的晒干品为白色,秋季的晒干制品呈淡黄色。
其咸干品的回食用方法也多以油煎或火烤,所以南方各地又称黄鲫为烤子鱼。
性甘温,能和中补虚、利尿消肿、益气健脾、清热,有利老年视网膜。
小带鱼:[形态特征]体呈带状,极侧扁。
体长约104~340毫米。
体前部背腹缘几呈水平,向后逐渐细尖,尾部末端呈鞭状。
头前端尖锐。
眼中等大,眼间隔凸起。
吻尖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微突出,牙发达,上颌前端有大钩状的犬牙4个,两侧各有10个较小的扁尖牙。
下颌前端有2个大犬牙,每侧有8个小型的扁尖牙。
鳃孔大。
体光滑无鳞。
侧线几呈直线状。
背鳍很长,约占背部的全长。
腹鳍退化呈小片状突起。
臀鳍仅棘端露于皮肤外。
尾细尖呈鞭状。
全体银白色,除尾鳍黑色外,各鳍均为灰色。
[生物习性] 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通常栖息于近岸浅海,咸淡水及河口附近。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营养特征] 带鱼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钙、磷、铁、碘和多种维生素。
带鱼能补益五脏,强身健体,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
带鱼身上的银白色油脂,含有一种抗癌成分硫代鸟嘌呤,对白血病和癌症有辅疗作用。
专家认为,吃带鱼时,最好不要将它身上的细鳞刮掉。
患有疥疮、湿疹等皮肤病或皮肤过敏的人,应谨慎食用。
大头鳕:[形态特征]各鳍均无硬棘,完全由鳍条组成。
腹鳍喉位。
下颌颏部有 1 须,两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牙。
鳞很小。
体长一般为21~70cm。
[生物习性] 食中、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冷水性底层栖息鱼类。
通常栖息在水深50~80m海区,为我国北方海区经济鱼类之一。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我国产于黄海和东海北部。
主要渔场在黄海北部、山东高角东南偏东和海洋岛南部及东南海区。
[营养特征] 鳕鱼肉质厚实,细剌极少,肉味甘美。
蛋白质占16.8%,所含脂肪和鲨鱼一样,只有0.5%。
鳕鱼的肝脏含油量高,除了富含普通鱼油所有的DHA、DPA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D、E和其他多种维生素。
鳕鱼肝油中营养成分的比例,是人体每日所需要量的最佳比例,被北欧人称为餐桌上的“营养师”。
鳕鱼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鳕鱼肝可用于提取鱼肝油,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肝油还可消灭传染性创伤中存在的细菌。
鳕鱼肝油制成的药膏能迅速液化坏疽组织,胰腺含有大量的胰岛素,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用于治疗糖尿病。
鮸鱼:[形态特征]一般体长300毫米,重1~2千克;最大者可达5千克。
体长,稍侧扁,头中大吻短而钝尖;口大,前位;两颌牙外侧一行较大,内侧牙细小呈带状;颏部有 4个小孔,前方2孔细小,后方2孔裂缝状;体被栉鳞,各鳍基部具小圆鳞;侧线完全;背鳍连续,具9~10鳍棘,28~30鳍条,鳍棘部与鳍条部间具一凹缺,尾鳍楔形;鳔大,圆椎形,两侧有34对侧枝,每一侧枝有背腹分枝,背分枝和腹分枝又分出细密小枝交叉成网状。
[生物习性] 为暖温性底层海鱼,栖息于水深15~7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白天下沉,夜间上浮,多分散活动,不集成大群。
性成熟个体的体长约为500毫米,怀卵量70~200万粒。
生殖期在长江口外为7~8月,在舟山群岛为5~6月,在福建平潭沿海为4~5月。
产卵后鱼群索饵,一部分游向较深海区。
为海产经济鱼类之一。
[产地分布] 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朝鲜和日本南部。
[营养特征] 鮸鱼是名贵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除鲜食外还可以制作罐头或加工成鮸鱼牶。
鮸鱼牶是上等鱼肚,还有一定药用价值,有养血、补肾、润肺健脾和消炎作用。
黑鳃梅童鱼:[形态特征]吻部宽圆,口裂大而斜,下颌比上颌长。
粘液腔发达。
枕骨棘棱显著,有前、后二棘,呈马鞍形,中央颏孔及内侧颏孔成四方形排列。
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背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凹刻,棘较细弱,尾鳍尖形。
体被薄小圆鳞,鳞细小易脱落,体质软、体上部金黄色或灰褐色、下腹侧金黄色、腹部呈白色。
黑鳃梅童鱼一般体长 7.5~9. 5厘米、体重 9~20克,其鳃腔上有一深黑色斑块而棘头梅童鱼则无黑斑块、此为二者的显著区别。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渤海,为我国近海小型经济鱼类之一。
[营养特征] 梅童鱼肉嫩刺软,肉味鲜美,食用方法除红烧、干炸外,还可加工成鱼糜,制作鱼肉馅或鱼丸子,也可冰鲜成冷冻小包装鲜销。
带鱼:[形态特征]带鱼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为黑色,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1米左右。
[生物习性] 带鱼白天怕强烈的阳光,有“昼伏夜行”习性。
属暖水性近海洄游鱼类,印度洋、太平洋沿岸,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台湾岛东岸,每年定期有两次带鱼鱼汛:5月~7月夏初,为幼带鱼的生长索饵洄游期;10月~12月秋未,为成年带鱼繁殖洄游期。
[产地分布] 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又以东海产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