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大马原论文_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浙大马原论文_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题目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姓名__________XXXXXX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XXXXXXXXXX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汪建达_____
专业__________土木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大二_____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XXX,XXXXXXXXXX,大二,土木工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提纲》被认为是一份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

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从篇幅上看《提纲》非常简短,由十一条大纲构成,仅千余字。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同时简要叙述了自己的新世界观。

提纲简明扼要而内容深刻,结合其他材料并通读数遍后我才有些许见解。

马克思早年曾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同时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表示不赞同。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批判了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成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们随之思考相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不一样。

哲学史上存在过的哲学体系,都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以往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

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从事物自身出发的能动性原则,他理解的“人”,有时候是经验的、个体的,有时候又是超经验的,所以他的唯物主义一旦放到社会历史领域,就一定程度的成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也谈论“实践”,但是他仅仅把实践狭隘理解为要么是消费的实践,要么是商贩式的实践,所以他推崇理论而贬低“实践”,可见费尔巴哈并不了解实践活动的革命性意义。

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思维方式的实践转向,在提纲的11条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此处,马克思概括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区别,从根本上转变了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式。

从他新的唯物主义来看,首先,我们的世界不再是超自然力量的创造物,也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直观的对象;其次,人既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者,也不仅仅是世界的解释者。

相反,人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并由人的实践活动不断生成、改造、创新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发挥着主体的能动作用。

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不是有史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不变的,它应该来自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产物。

同时人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提纲》全文都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无法摆脱唯心论的束缚。

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
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许多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基础,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也就是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因此要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首先我们要明确马克思的“实践”。

马克思理解的“实践”有很丰富的内涵,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人将自然界作为实践活动的改造对象和认识对象,人与自然生成一种全新的关系——实践关系。

一方面,人按照把握到的自然规律、人的目的及活动规律改造自然世界,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自然客体中即主体客体化,使天然自然生成发展为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又按照把握到的自然规律改造人自身,把自然规律对象化到主体中即客体主体化。

在实践活动中,人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实践关系。

人在实践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按照把握到的规律和发展目的来进行改造,以改变社会和他人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人又不断改造自身,形成社会化的人类。

其次,要明确“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人是实践着的,所以应从实践理解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

同样,离开人谈实践也会使实践抽象化和神秘化。

马克思将人放在一定的历史时代、社会条件中考察人的本质,从人的实践理解人的本质,将人的本质看作是不断“生成”的。

最后,要明确“实践”是世界分化统一的现实基础。

如果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无所谓主客观世界的关系,主、客观世界之分不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的实践这种双重对象化活动引发和创造的;另外,实践也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实现对立面统一的中介。

第二,实践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着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只有立足于人的实践,才能说清楚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另外,实践也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现对立面统一的中介。

马克思创立的新世界观既用实践的观点去看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也用实践的观点来看自身,它把通过实践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社会功能、历史使命。

与之对比的是,以往的哲学家们如费尔巴哈等由于缺乏正确的关于实践、关于人的观点,他们的不同的哲学学说不过是对世界作不同的解释,并未对人、对世界、对实践达到真正的认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龚飞飞, 吴晓峰.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J]. 学理论, 2009 (8): 15-16.
颜悦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教育思想及时代意义[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3): 105-108.
鲁克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 (5): 57-69.
杨方. 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J]. 法制与经济, 2006, 4: 019.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6, 1.
袁泉. 直观唯物主义, 还是实践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