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谈翻译中符号学和语用学的对比分析

略谈翻译中符号学和语用学的对比分析

略谈翻译中符号学和语用学的对比分析【摘要】结合具体的例子,探讨翻译中符号学和语用学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翻译符号学语用学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126-02一、理论基础符号学是专门研究标志,以及其如何产生意义的一种科学。

它旨在解开标志的性质、起源、演化。

语用学是专门研究意义的科学,注重标志之间的关系,及用户、上下文,而不是注重参考、真理或语法。

符号学和语用学之间的一个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侧重标志(即所指)和他们所代表(即标志)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侧重于标志和其用户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般规则可以认为符号学通过考虑标志制作和进化而达到意义的搜索。

符号学和语用学区别在于其纳入语境的方式不同。

符号学只有在上下文代表中才会体现文本的意义。

语用学同时集合在分析的元素和在它们出现的文本背景下,也就是说,上下文提供了读者理解及接受信息所需要的线索。

在实践中,区分的符号和务实的研究领域就犹如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样是很困难的。

事实上,分离两种模式似乎是不现实的。

francois nemo承认,离开人的语义就如同离开物的语用。

所谓解释可以被描述为一个语义标志和上下文元素统一的过程。

符号学和语用学之间的接口点在于他们共同搜索意义。

为了集合这两个学科,许多理论学家努力构建一个模型,开发出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将符号学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二是将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三是将语用学和符号学作为互补但独立的学科。

从语用学来考虑,包括比喻、讽刺的观念和转喻。

从符号学来考虑,包括图标、指数和标志的分类分工。

符号学作为一个子符号系统,与其他众多子符号系统有纵聚合和横组合的联系,如符号学与语用学,这是符号学作为基础理论的有利条件。

翻译的核心就是翻译意义,符号学意义突出对语用意义的研究,突出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对意义生成和理解的作用。

二、符号功能某些功能没有隐喻过程的介入也能得到提示。

当某种想法显然站在它所要表达的位置,可以说它们作为符号的结构或标志。

标志在符号学的保护伞下进行研究,只要是没有反映意义的上下文元素。

标志可以是特定的文化,因为是通过某个特定的文化促进其成员之间的沟通。

pierce根据标志和其代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发展了一个分类。

pierce提出的类别有:(1)图标:能指和所指的相似关系。

(2)指标:能指和所指的接近关系。

(3)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关系。

一个标志可以反映多个代表与对象(指涉)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样一种可能性,不失效于这个分类结构的实用性。

三、翻译中符号学和语用学的对比分析由于翻译这一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现有翻译理论来源的差异性等,翻译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

这一现象说明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有待深化,需要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从更多的相关学科引进理论。

而语用学理论正在被应用到语言教学、跨文化交流、语言习得、语际语言研究和翻译等领域,其理论指导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语用学在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并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与实践之中。

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翻译中,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而在翻译过程中语用学的理论也得到更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

翻译中应用语用学理论,能译出佳作,更能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之间的交流。

如以下成语的翻译:说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山不在高,有仙则名(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its name will spread far and wide if there is a fairy);韬光养晦(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bide one’s time);糖衣炮弹(sugar-coated bullets);跳进黄河洗不清(eve if one jumped into the ellow river, one can not wash oneself clean--there’s nothing one can do to clear one’s name);像热锅上的蚂蚁(like an ant on a hot pan)。

考虑文化语境,处理好英汉间的文化差异,才能进行成功的翻译。

可见翻译应以语境为依据,因为一方面译者与源语作者的有效交际要靠语境,另一方面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有效交际也要靠语境,而这两种语境是不完全一样的,要取得翻译等效,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作者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切合译入语境,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意义效果。

因此,语用学的合理使用,将使得翻译更加忠实原文。

翻译是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交际活动。

长久以来,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但是,随着翻译研究向纵深发展,人们根据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翻译,发现这一定义是有片面性的。

它依据的是语言学理论,将翻译局限在语言文字的转换之中,潜在的翻译标准是最大限度的“等值”或“等效”,容易使译者忽视翻译的社会性、目的性与创造性。

此时,翻译的符号学视角便显露出其优势。

下面以杜甫的两首诗歌的英语翻译作为符号学的讲解:《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slender grasses, breeze faint on the shore;here, the looming mast, the lonely night boat.stars hang down on the breadth of the plain,the moon gushes in the great river’s current.my name shall not be known from my writing,sick, growing old, i must yield up my post.wind-tossed, fluttering-what is my likeness?in heaven and earth, a single gull of the sands.《寒山自述诗》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

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when men see han shanthey all say he is crazyand not much to look at-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they don’t get what i sayand i don’t talk their languageall i can say to those i meet“try and make it to cold mountain.”杜甫的两首诗歌充满了文学上的符号,“细草、危樯、平野阔、大江流”等都是描述的符号。

在杜甫的思想中,情与景似乎是相辅相成的。

要想在情的方面有所突破,必须把握景的感人,用整个生命血泪投注其中。

正如晚唐许多描述伤情的诗歌一样,《旅夜书怀》里也将景色看做表达情感的要素,与天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在翻译此类诗歌时,要注意情景符号的翻译,只有情景符号的翻译正确,才能很好地将诗歌的情感翻译出来。

对于符号的研究而言,一个孤立的字词,若不放在整个句子、段落甚至说话情景来观照,将难以获得它的意义。

《寒山自述诗》里寒山形象的系统,仅靠对寒山一词的主观理解是不够的,还要观察:寒山这一符号通过什么来表达?和前后文组成何种意义?传达出何种讯息?这些问题可以借着符号学的组合轴来探讨。

透过连接原则,观察寒山符号在文本中的位置,注意寒山符号和前后文组成的意义,找出寒山形象在句意上的情感表现,将更明确地把握寒山形象的系统。

分别从符号学选择轴和组合轴看待《寒山自述诗》的寒山形象,可以发现其背后有庞大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支撑着寒山形象的符号操作。

如果将《寒山自述诗》在二轴上进行结合,系统的观念会更加明晰。

在类同原则上,寒山符号往往与人目、我语、他语、不言等符号类同,这些符号所蕴涵的情感也因此支撑着对寒山形象的理解;在连接原则上,寒山内在呈现的孤独,其悲剧情怀更是引发叙述主体的无限痛惜,在文本中表露其情。

符号系统的运作使得寒山形象的内涵更加丰富,而不至于沦为片面的、单薄的描写。

在符号系统的基础上,将情感进行再现翻译,如文中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甚能突出寒山的孤独。

这也体现了符号学对翻译的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翻译涉及符号学和语用学两门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是翻译研究的热点理论。

通过对符号学和语用学进行对比分析,实现译文文本语域和原语语域的意义结合是两大理论的共同之处,而对符号学的研究更能联系整个文字符号系统所承载的信息和社会文化。

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比,从符号学和语用学的学科模型出发,通过借用语用学来对比分析符号学,进而达到翻译的高境界。

符号学和语用学两门不同学科的对比分析是有意义的,找出其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来指导和促进翻译所需要的译境,是可行也是值得研究的,也是今后翻译研究需更加深入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1]danesi, marcel and paul perron. analyz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and handbook[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2]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leech, geoffrey.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4]marks, lawrence. “on perceptual metaphors” in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j]. 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 1996(1)[5]nemo, francois. “the pragmatics of signs, the semantics of relevance” in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m]. ken turner ed.oxford: elsevier, 1999[6]peirce, charles. peirce on signs: writings on semiotics[m]. edited by james hoopes.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1【作者简介】张兵(1974- ),女,广西博白人,南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