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研究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王 宏 军(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
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
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
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
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
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
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63-04引 言Nida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翻译就是交际”。
Newmark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能”。
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
按语用学原理,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
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诠释。
一、语义与翻译人们对意义的研究有着不同视角和出发点,意义不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逻辑的、哲学的、认知心理学的以及社会文化学的范畴。
这就将意义切分为纯语言意义观和语用学意义观。
对翻译理论而言,这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Newmark 曾说,语义学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
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或称规约的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
语义翻译只是将目的语的语义直接译成母语,力求在句义上的等价。
人们一般认为语义翻译似乎忠实原文,它能将目的语的词义准确地译成母语。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会产生理解和翻译上的失误。
我们说“失误”而不说“错误”是因为某个词或句译出的含义与目的语的含义不同,因而只能说是母语表达不符合原作者的用意而已。
二、语用与翻译Levins on 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
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
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
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
如:Shall收稿日期:2006-12-25作者简介:王宏军(1962- ),男,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
第3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N o 11,20072007年3月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Serial N o 16we g o out?如果对它作语言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般疑问句,一般现在时,意思是“我们应该出去吗?”但是从语用学角度看,这根本不是提问,而是在征求意见,这是一种隐性的施为意义。
在一篇描述海湾战争胜利所带来的美国民众情绪振奋的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Hello,K uwait!G oodbye,Vietnam!语义翻译会将其看作是一个从上下文抽出的句子,在对其作相关的句法和语义分析之后可以译作“你好,科威特;再见,越南!”。
而基于语用学意义观,以功能思想为理论作交际翻译,译为“欢迎你,科威特战争胜利的喜悦;见鬼去吧,越南战争失败的耻辱!”则更显传神。
据说当年周总理陪同外宾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翻译人员作了许多解释也没法让外宾弄懂故事的内容,周总理便提示翻译人员说,梁祝就仿佛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外宾立刻恍然大悟。
此处总理正是通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将原文(汉语)形象转换成译文文化或使用者熟悉并且语用效果一致的另一形象来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领会原文。
三、语用理论与翻译1.语用等效理论与翻译语用翻译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就是说,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
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语用翻译等效。
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这种等效翻译从语用语言学方面入手,通过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来实现等效翻译。
这种翻译不为原文形式所拘泥,但求保存原文的内容。
它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达到等效的目的。
二是社交语用等效翻译。
这种等效翻译则是从社交语用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来达到社交语用等效的。
或者说是一种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服务的等效翻译。
这类语用翻译可以通过多途径来实现等效。
究竟采用何种途径为宜则可依翻译的目的而定。
译者只需根据原著所提供的语境依从读者的文化习俗,在忠实原著内容的前提下将原作化为他们乐于接受的译文而不必拘囿于原文的形式。
例如: 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it makes a new man of me.译文中的a new man of me如果翻译成“重新做人”,和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原文含义是:跑完生意回家,疲劳消散,精神得到慰藉,从而感到自己“仿佛换了一个人”。
因此该句可译为:我每到外头跑一趟生意回来,就叫我耳目一新,精神一爽。
又如:望梅止渴(The sight of plums quenches oneπs thirst.)该译文只是照字面翻译,但实际上这个成语是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因此可译为:(1)quench oneπs thirst by thinking of looking at plums(运用语用语言等效对比进行等效翻译);(2)cons 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feed on fancies (运用社交语用对比进行等效翻译)。
2.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与翻译G 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和Leech对此修改补充的“礼貌原则”是保证交际成功的语用原则,它们是根据语言规律与社会行为规范而建构的。
由同一文化并操同一语言的交际双方共同遵守这一原则,达到互相理解,顺利进行交际。
G rice认为交际双方必须遵从这些原则才能配合默契,交际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有意违反了这些原则,话语中就一定有某种隐含意义,这种隐含意义即为语用意义。
因此,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虽然是根据会话即口头交际归纳出的原则,它也是适用于笔头交际的,因为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记录。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用意义的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
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如中国人特别重视甚至过于强调谦逊原则。
当受到表扬时,往往谦虚一番“哪里,哪里”;“不,做得很不够”,受到表扬时不谦逊一番,很可能被认为“骄傲自满”。
而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
接受表扬时会微笑地说声“Thank y ou!”。
倘若不懂得这两种不同的礼貌方式,翻译就会生硬别扭。
译者必须谙熟两套不同的语用原则,推导出原文的语用意义并使译文读者理解这一语用意义。
当原文的语用意义因两种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时,译者还须设法沟通语用意义的差异,填补语用意义的空缺,以便交际能顺利进行。
语用意义的翻译因语言文化差异而增加了难度,语用意义的翻译是否成功是检验译文质量的关键之一,译者除具备语用意识外,还要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同语用原则所含的不同语用蕴含,并能用娴熟技巧填补差异、翻译出语用意义。
3.关联理论与翻译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关联原则是存在于译第3卷王宏军: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第1期者头脑中的一个不可能违反的原则。
译者应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各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原文作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的有明示意和暗含意。
译者应对原文进行歧义的消解、指称的确定和命题内容的充实,从而译出原文的明示意,即原文的命题内容。
原文暗含意在译文有时需明示,因为原文作者与其原文读者共享的信息并不一定被译文读者所了解。
因此为了与最大关联相一致,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语境效果。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译文语篇的连贯性涉及译者及译文读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运算,它产生于交际参与者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求。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
由于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都是动态的,译者只能尽可能根据话语的内容去识别原语交际者的意图,并把它传达给译语接受者,而译语接受者也只是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语文本进行阐释。
又由于译者和译语接受者推理时所依据的最佳关联以及作为特殊交际形式的文字翻译所涉及的最大关联也都是动态的,译语文本只能是语言顺应(linguistic adaptation)的结果,而译语接受者的解读过程也是一个语言顺应的过程。
以此看来,一切文本都是可译的,但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而只能是与原文在相关方面对等。
根据关联理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强调译者首先要正确认知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识别源语的意图,然后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找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进行正确评估,以及考虑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等。
译者若一味地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完全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就会给读者带来超负荷的阅读负担,导致读者对译文失去兴趣或者不理解,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译文无论怎样处理,只要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
只要有理论的正确指导,翻译的技巧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4.语境与翻译曾经有这么一个例子:A:G oing? B:G one!A:Any?B:S ome如果没有语境,我们无从理解这个对话的含义。
但如果我们知道语境(A saw B coming around with a fishing rod on his shoulder and a bag in his hand),理解该对话就易如反掌。
再看一例: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一张广告上说“BIG S A LE NEXT WEEK”(下周大甩卖),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日期,那么,你就搞不清楚这一甩卖是否已经结束,因为next week 所指的语境信息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