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人际关系

第七章 人际关系


(二)语言符号系统的构成
1、语音符号系统——说、听 2、文字符号系统——写、读
二、非语言符号系统 35/65
信息的表达=7%语调+38%声音+55%表情
(一)无声的非语言沟通
1、动态符号系统 面部表情:目光接触 肢体语言
2、静态符号系统 静态姿势 个体空间距离
(二)有声的非语言沟通
以自己为中心,把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与 自己越亲近,越贴近中心。 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不同圈里的人,跟中心越接近 的,对他们越好。
(2)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黄光国,1988)
情感性关系:家人、亲密朋友间。长期稳定
满足爱、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求 “需求法则”(共享)
工具性关系:陌生人间。暂时、不稳定。
选择条件 高度恐惧 低度恐惧 和他人在一起 62.5 33.5 不做选择 28.1 60.0 单独在一起 9.4 7.0 亲和行为的强度 0.88 0.35
2、焦虑与亲和
面临使人尴尬或自我意识升高但却不带有生理痛 楚的情景会引起人的焦虑 焦虑同亲和倾向的关系与恐惧刚好相反
3、出生次序与亲和
长子女和独生子女表现出较强的亲和需求
爱的类型
喜欢=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 激情
完美的爱= 亲密+激情+承诺
伴侣的爱= 亲密+承诺
迷恋的爱= 激情 旋风式的爱= 激情+ 承诺
空洞的爱= 承诺
无爱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亲密关系
一、概述 关系是指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 相依赖。 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 为亲密关系(close-relationship) 亲密关系的特点 长时间频繁互动 共享很多共同活动 相互影响力很大
单项注意阶段 表面接触阶段 相互卷入阶段
阿特曼认为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与改善
一、人际关系的测量 1、社会测量法(美.莫雷诺) 从群体角度,定量了解群体及其成员间的人际 关系状况——提问题
1、确定测量目的——确定测量信息 2、确定测量变量——哪些问题 3、确定选择方法——根据目的和样本选择(具体问法) 4、编织测量问卷 5、实施测量 6、统计处理
2、影响信息的因素
沟通符号的排列与组合次序 信息的内容 信息传递的时间 信息的处理情况
3、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 关键是渠道选用的是否恰当 4、影响接受者的因素 接受者的心理选择性 ——对信息接受的愿意度,避免出现错觉印象 接收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处于喜悦情绪状态的人容易接受他人所提出的要求
(四)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斯滕伯格认为,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
亲密(intimacy):是指关系中亲近、温暖的 感觉。也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中。 激情(passion):浪漫与情欲。 决定/忠守(decision/commitment):决定 爱一个人/长期关系的承诺。
一、亲和
影响人们社会交往的动机 亲和需要(the need of affiliation):寻求和保持许多积 极人际关系的愿望 亲密需要(the need of intimacy):追求温暖、亲密关系 的需要 孤独的承受力——沙赫特的实验*
影响亲和的因素
1、恐惧与亲和
面临恐惧的人会具有更强烈的亲和行为倾向——假说 沙赫特的亲和动机试验* 恐惧对亲和行为的作用比率
(三)按沟通网络分类
正式的沟通网络——小群体成员间较固定的沟通模式
Y 型 链型 圆型 全 通 道 型 轮 型
2、非正式的沟通网络
通常所说的传递小道消息的渠道。
单线型
集束型
偶然型
流言型
第六节 人际沟通的工具
一、语言符号系统
(一)语言的获得与发展 1、先天——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论 2、后天——斯金纳的学习强化理论 语言沟通的基本条件——共同语言 潜在能力与 社会影响结 合产生语言
二、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 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一个人是否有适当的自我展露是其人格健康的 重要标志。 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
美国人——广阔的社会情景中展示;中国人——范围有限 表达方式不同
自我展露与性别
三、关系的发展
勒温格认为,关系发展有三个阶段: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1、西方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A.P.Fiske,1991)提出四种模式
共享(communal sharing):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 亲密朋友 家人关系、
权威排序(authority ranking):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 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
(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dimension )
情感上的“亲疏”(love-hate) 地位上的“尊卑”(dominance-submission) 研究表明,当互动双方在 “尊卑”维度上互补 “亲疏”维度上对等时,双方关系比较和谐; “尊卑”维度上对等 “亲疏”维度上对立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
3、互补性
性格互补:支配——服从 需要互补:
Buss(1989)37种文化群体异性关系(西班牙外) Davis(1990)将该现象称之为:looks-for-status 相似与互补对喜欢的影响,需结合角色作用考虑: 角色作用相同,需要相似性 角色作用不同,互补性起更重要的作用
4、个人特质
1、辅助语言系统
语言非词语方面的特点: 声量、声调节奏与强度、说话速度、声音的犹豫和颤抖 音质、声调、音幅、语言中的停顿、语速快慢 2、类语言系统 特指无固定语义的发音,哭笑、呵欠、呻吟、喷嚏等 非语言符号系统有辅助作用,不确定性,情景差异性, 需和语言符号系统配合使用
三、非语言交流与语言交流的关系
(1)能力——在其他条件相当时,通常呈正相关 “犯错误效应”——阿伦森的实验*
(2)外貌 相貌美的标准大体一致 文化差异、时代差异、个人差异、关系差异
(3)人格品质 真诚、热情——安德森的研究
三、爱情
亘古的话题 人际吸引的强烈形式和最高形式
(一)爱情的特点
产生于异性之间 在个体生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 是一种高级情感 有生理基础,不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基本倾向是奉献,是衡量有无爱情及强度如何的重要指标
对等互惠(equality matching):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 衡。熟人
市场定价(market pricing):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 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
2、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华人的研究
(1)差序格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费孝通根据在中国农村的调 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
2、文化背景障碍
——缺少共有的参考框架
3、个性障碍 4、心理障碍 5、环境障碍和其他干扰因素
三、人际沟通的策略
1、印象整饰
——投其所好、符合标准;恭维、逢迎策略;意见服从
2、聆听及非语言行为的掌握
——学会倾听,信息互动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致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 人际沟通与策略
第七章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建立的心 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 心理因素的作用。
认知因素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态 的了解 情感因素指交往双方在情感上的好恶程度及对交往现 状的满意程度——主导作用 行为因素指具体的人际交往行为
(二)爱情与喜欢的关系
两者的不同
爱情 较多幻想 狂热、激烈 喜欢 由现实评价唤起 平稳、宁静
情欲
独占、排他
无需求
可共享
喜欢是爱情的基础
(三)爱情的类型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把爱情分为六种类型 冲动爱情——一见钟情 自我中心爱情——不喜欢被束缚 依赖爱情——结局多悲 实用性爱情—— 结伴爱情——朋友 利他爱情——基督教爱情观,现实少见
二、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按沟通线路分类
1、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二)按沟通方式分类
1、假相倚沟通、非对称性相倚沟通、反应性相倚沟通和 彼此相倚沟通 假相倚——按预定计划,不顾对方反应 非对称性相倚——一方按计划;一方按反馈调节 反应性相倚——以对方反应为依据,不按计划 彼此相倚——一方面按计划,一方面调整
2、相似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共同语言,更容易相互 理解 他人的相似对自己是一种社会性支持,感到自己不 是孤立无援的——强化理论 类似的东西被作为同一体而感知,相似的对方更符 合主体的“镜中我”,人们都有自恋倾向,从爱自 己推广到爱与自己相似的人——认知论 注意相似性的夸大倾向——与事实不符
容貌相似的人容易成为夫妻
组织庞大,层次重叠,环节太多——信息损耗、失真 组织不健全,渠道堵塞——信息无法传递 成员层次不同,积极性不同——也产生沟通障碍
3、时空距离障碍
时间限制——人际沟通不是时间片断中的独立事件 空间距离——中间环节增多,信息消耗和歪曲
(二)文化障碍
1、语言障碍
——使用者表达不清 ——使用范围环境:圈内
两者在交流中的作用 ——通过眼神看撒谎 非语言行为和语言的关联方式
重复:请进 矛盾 替代:微笑 补充:说不舒服,伴随呻吟声 强调 调整
语言信息与 非语言信息矛盾时, 人们更相信非语言信息
第七节 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
一、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1、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
相关主题